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觉”是五四新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之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自觉”问题已被普遍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五四新化运动的自觉思潮,直承爱国心与自觉心的讨论而来。但其内容已有深化,它所关注的重心是“青年之自觉”。所谓“青年之自觉”包括三个层次的意思,即青年对于国家之自觉,青年对于社会之自觉,青年对于个人之自觉。五四新化运动所主张的“青年之自觉”,一方面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中吸取了灵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儒家“心学”传统,特别是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研究非常薄弱。民族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建筑及遗迹、服饰、饮食、工具及工艺品、语言及口承文化、节庆和习俗等6个方面共28个指标构成的系统。采用专家打分法采集相关数据,运用SPSS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从而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可以识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效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史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史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史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史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权威失坠的情况下,文化史构建了一种彰显社会凝聚力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黄旭涛 《民俗研究》2005,(3):94-106
“口头程式理论”是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及其合作者艾伯特·洛德,通过对史诗的实证研究和比较方法而创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决定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以书写和文本理解传统的方式,而“激活了去重新发现那最纵深的也是最持久的人类表达之根”,为其他民间口承样式提供了具有启示意义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对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史诗对民族文明的静态呈现“史诗性”诗歌是在现代人的视野目光下的重新探测、观照与生发,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碰撞交织过程中的动态构成。它是在朝史诗”方向自觉努力的道路上创建的属于自己的诗学体系,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意义:第一,对时代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第二,直接引发文学界文化意识的高涨;第三,有力催发了青年诗人对诗歌本体建构的艺术雄心。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于将一切同伦理道德挂钩,它造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与此相适应,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所展示出来的,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着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执着关注。我们若从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视角去审视《水浒》,就不难发现,在《水浒》一书中,也同样积淀和储存了我们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观念,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理解略陈管见。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官崇拜”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其形…  相似文献   

8.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2):F0002-F0002
在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文化热点之前,萧放是国内惟一以“时间民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者。曾经有学者认为,把自己固定在这么“窄”的一个领域,往好处说叫“大材小用”,往不好处说叫“不思进取”。可是,没过多少年,时间民俗成了传统文化热潮中炙手可热的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一词似乎成了一些美好事物的专用语,例如艰苦奋斗、英勇顽强、敬老爱幼、讲究礼仪等等,都被说成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而在史学方面,“秉笔直书”自然也就成了我们的光荣传统。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如果“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等”(《词海》语)就叫做传统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既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也有曲笔欺世的传统。要承认这一点,是令人不舒服的,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客观冷静地检讨这一现象,对于继往开来,升华我民族素质,开创更好的未来,是很有必…  相似文献   

10.
一“七·七”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五四以来中西文化发展的走向,在空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五四时期批判传统和思想启蒙的狂热,似乎成了过眼烟云,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主张,这时也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成为过时之论,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这国难当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东方文化派不失时机的利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创立体系,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蒋佳妮 《神州》2012,(35):32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媒体。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阶段,传统文化将如何的传播?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会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这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入手,来阐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史诗性”诗歌是一代青年诗人在“朦胧诗”走入困境时对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他们抛弃了“朦胧诗”只注重历史控诉和社会学层面的沉思姿态,自觉地把目光凝聚于东方文化传统的沉积层,冀求开掘出当代中华民族重新振兴腾飞所亟须具备的精神养料,借以完成对民族文化心理重构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正确对待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坚持古为今用与民族化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不仅一再重申这一正确主张,而且对其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能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弘扬、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最终要落脚到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形成时代,百家传统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对后世影响甚大。研究百家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进而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协同,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以后,民族文化复兴逐渐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城市综合年鉴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与时俱进,举整个年鉴之力,展开一次“鉴体文化启蒙运动”,在“继承志书传统、借鉴国外年鉴”的总方针下,以高水准的、严肃的学术期刊及学术研讨会形式,就鉴体文化的理念内涵、理论范式、框架体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全面展开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性借鉴,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助推精品良鉴的诞生.这是综合年鉴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口承故事的“表演”空间分析——以辽宁讲述者为对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江帆 《民俗研究》2001,(2):61-71
口承故事是人民大众以口头形式创作并承传的各类散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统称,具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果翻阅我国口承故事的研究历史,不难发现,当属民俗学始终持有这一学科传统和学术优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出版了大批故事文本,更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与热情,使我国口承故事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青海省互助县民族文化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化”是历史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涵化引起文化变迁,必然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变迁。因此,研究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之间“必然性”的强弱、大小,将会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对民族发展、政府决策极为有利。本文拟就互助县这样一个汉、土、藏、回等各民族混居的典型民族社区在现代化变迁中各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及其机制作一些略微之见。文化的涵化是指不同文化交往时文化特质的借取和多方位的变化过程。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①,世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各民族文化具有涵化的内…  相似文献   

18.
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对该民族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及实践造就了蒙古人尊马、崇马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意识范畴,深嵌在社会文化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马文化。马崇拜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特征与体现。在祭祀、通过礼仪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蒙古人都展示了他们对马的崇拜。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间的影响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历来是相互作用的。研究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间的交往,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材料。本文仅从《金瓶梅》一书中有关“哈剌”一词所传递的信息及其所提出来的问题,略作考辨,或许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稍有补益。是否得当,尚希指正。《金瓶梅》第7回《薛媒婆说娶孟三儿》,薛嫂指手画脚与西门庆说:“我替你老人家说成这等亲事,指望典两间房子住哩。”《金瓶梅词话》在这之后还加了一句话说,“强如住在北边那搭剌子里。”第21回《吴月娘扫雪烹茶》:次日清晨,孟玉楼走进潘金莲房中,“因说道,我有桩事来告诉你,你知不知道?金莲道,我在这背哈喇子,谁晓的!”第37回《西门庆包占王六儿》:冯婆子来到王六儿家中,看看说得入港,掩口笑道:“走熟了时,到明日房子也替你寻得一所,强如这辟格剌子里。”第68回《玳安儿密访蜂媒》:西门庆要玳安寻文嫂,玳安不认其家,问及陈敬济。“敬济道,问他作  相似文献   

20.
“七·七”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五四以来中西文化发展的走向,在空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五四时期批判传统和思想启蒙的狂热,似乎成了过眼烟云,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主张,这时也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成为过时之论,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这国难当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东方文化派不失时机的利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创立体系,扩大影响,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