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我在南京汉口路小学毕业后,家庭不幸,流落街头。13岁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招学街”的信息,进了一家线店学生意,小小年纪被过早地抛向了社会。我自幼爱看报。看报的第一个去处是中山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我当时只有10来岁,凭我的记忆,记述一下当时武汉热烈庆祝的情景用以反映武汉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父亲舒少南是《武汉日报》摄影记者,自己也办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肩负着宣传抗日的重大责任.通讯社设在汉口泰宁里,与《新快报》隔壁,该社社长万克哉(后万去台湾,居台北,已去世)与我父亲十分熟悉,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我父亲.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上我,上街去边看边走,边拍那  相似文献   

3.
旧中国新闻界的五花八门,没有比30年代初期的武汉更为洋洋大观了.报纸大约不下四五十家,其中有历史最久的《汉口新闻报》,其格式、版面、文风还保持20世纪初期上海《新闻报》的传统,看了真可令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有国民党的机关报《武汉日报》,似乎比南京的《中央日报》更加剑拔弩张;有黄埔系主办的《汉口新民报》(与南京《新民报》并非一家)这个报纸,后来扩大而披上了“扫荡”的戎装;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报纸,而十之八九,都带有各自的背景,有属于省政府、汉口市政府、武汉警备司令部的,也有代表某一军、某一师的,甚至还有专门为特税处宣传的.也有如上海《晶报》、《罗宾汉》这样的小报,而品格更加下流.比较认真的反而是专门谈戏的《戏剧报》.  相似文献   

4.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没有到过汉口,汉口接驾嘴也不是因他来过而得名,这个问题我们两人曾经认真讨论过,以上结论便是我们的共识。并由严昌洪执笔在《武汉春秋》 1996年第 6期上发表《接驾嘴不是接嘉靖皇帝的驾》的短文,完全否定清人黄心庵、范锴所谓“嘉靖帝御跸曾过汉口”、“停轨汉口”等说法。 即不论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由钟祥入京承大统的一次,也不论嘉靖十八年他由京往承天(钟祥)谒父母陵的一次,抑或是他这次由承天再返京的一次,共三次的交通路线中,都不包括汉口。 然而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仍在书店出售。而《…  相似文献   

5.
1992年,我在《武汉晚报》的副刊“夜明珠”上,发表了题为《留下》的新诗一首,当时有一位女读看了以后。她约我到汉口民生路口的工艺美术陈列馆一叙,见面后。她赞扬了我写的这首新诗,接着又说:“你要有一位名家指点指点,那就更好了。”我问:“你  相似文献   

6.
逃出长沙     
1945年冬天,党把我从川北的西充县调回重庆,决定我回长沙工作。到南方局青年组报到时,宋语今同志只是简单地对我说:“此行是去占领文化阵地。”那时我虽已27岁,但仍未成家,生活简单,只有一个藤条手提箱子,一个铺盖卷,说走就走,于1945年12月18日搭乘民生公司的“民意”轮东下,23日抵宜昌。 到了武汉,我去《大刚报》找了我的老朋友、总编辑王维冰兄。我告诉他此行是回长沙去。畅谈别情后,他写了一封信介绍我去长沙《新潮日报》看望总编辑董祚楷先生。我与董虽是初识,但畅谈甚欢。最后他一面逗趣,一面含有考试的意思说:“你从陪都来,一定有  相似文献   

7.
阳夏战役(1911年10月中至11月底)是辛亥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目前史学界对于该战役的研究虽有一些专论,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故本文拟就阳夏战役中汉口大火、黎元洪对黄兴的态度、德国对华政策等问题,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还有望于方家的指正。(一)汉口大火问题关于汉口大火究竟是谁放的,史书的记载并不一致,其中有许多材料证明,清军对汉口大火负有责任。黎元洪主编的《武汉战纪》中说:“九月十一日敌军及地痞在汉口大肆焚烧,烟火连天,三日不灭。”①西方人的记载也说明大火为清军所放,英文《汉口日报》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寇侵占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在这整整六年多的沦陷期间,武汉也发行了一些报刊.笔者当年正在武汉,现仅就记忆所及作一些回忆.《武汉报》武汉刚为日寇所陷,社会上就出现了日出对开的一大张的《武汉报》.此报与国民党中宣部的《武汉日报》仅少一“日”字,社址亦为《武汉日报》的旧址(现  相似文献   

9.
(一)抗日战争初期,在上海、北平、天津和国民党政权首都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后,地处华中的武汉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抗击暴日侵犯!”“保卫大武汉!”等口号标语在武汉三镇街头随处可见。在国内外一直拥有很大影响、读者很广泛的《申报》经编委会开会研究,计划在汉口出版。  相似文献   

10.
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是我非常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尤其是冬日的下午,书店里总是暖洋洋的,书香弥漫,若有似无的钢琴声飘荡着……这时候,捧一本书在书店里选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真没有比这更让人身心舒畅的事了。这种感觉正如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所描述的,“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而惬意的去处。”  相似文献   

11.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李明灏于6月间由石家庄到达武汉.他是我幼年时的老师,又有亲戚关系,所以到武汉不久的一天晚上就来到我家.当时我在汉口经营大公牌电池厂,解放不久,骤然相见,彼此不胜欣慰.7月1日,李明灏又来到我家,因已见面几次,知道我有意参加革命工作,便明白地说:“我这次南下,负有和平解放湖南的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策动长沙和沙市、宜昌的国民党军队起义,倒向人民方面来.程潜、陈明仁、宋希濂指挥的部队,你有认识的人么?”我  相似文献   

12.
1950年我在《长江日报》工作。9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武汉电信局送来一份加急电报,原文是:“汉口《长江日报》:周总理命摄以武汉长江两岸为主的空中照片,速寄政务院。”那个时候,中央与各地的工作联系,凡不涉及机密性的用明码电报。由于电报是关于照片的事,收发室就把它直接送摄影组  相似文献   

13.
《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汉口忆旧》曾发表过徐明庭、裕和两同志撰写的《六渡桥究竟在哪里?》一文,对六渡桥的桥名和地址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兹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一、桥名“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首“汉口竹枝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范锴《汉口丛谈》载入.作者是范锴的儿子范涛.《汉口丛谈》一书问世于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关于玉带河,书上说:“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其中的六度桥,竟被骚人墨客写入诗中,可见六度桥在170多年前已很有名.  相似文献   

14.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年已九旬的老人,膝下子孙四代。由于子女孝顺,生活舒适安定,每天看报读书。但当我看了《百年潮》杂志上刊登的《衢州日报》原副总编辑庄月江先生撰写的《拯救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行员》一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68年前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6.
我是今年(按指1997年)2月19日在武汉一家个体书店里买到贵刊创刊号的。当时的感觉是一见如故,贵刊太合我的口味了,我几乎是一鼓作气地读完创刊号上的每一个字。4月1日,我还是在那家书店购得贵刊的第二期。但接下去的时间里,我不知跑了多少家书店(原先那家书店自第二期后再未进该书),却整整7个月再未见到贵刊的踪影。偌大一个武汉,竟很难找到一本《百年潮》,可见贵刊的发行渠道太狭窄,太阻滞,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17.
<正>汉口中山大道885号波衣也琴行,武汉和湖北有名的老字号。自外祖父林财鹤接手波衣也以来,经舅父林冠球苦苦经营,到我手上可说是第三代传人。由一个家族一代接一代,将一家老字号支撑百年,其中有多少外人所不知的酸甜苦辣?1906年,汉口英租界有了波衣也1906年,汉口英租界有了波衣也。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一位武汉人查到一本英文版《香港建市》,从中获得相关资料。还有一本1908年出版的《万歳株式会社(BANZAI)矿物资源公司年鉴/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下汉口”     
在我的故乡公安县,把去武汉称为"下汉口"。汉口代表了武汉。说起某镇热闹,也说是"小汉口"。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母亲来武汉贩烟叶,对人说是"下汉口",显得神圣而又神秘。仿佛下一趟汉口就是去往世界一个最美的地方,就是出国。一条波光粼粼的长江,该承载了我们少  相似文献   

19.
我知道胡征,是在较早的时候。那是1951年,我在武汉《长江文艺》工作时,在汉口交通路一家书店买得三联书店出版的胡征的长诗《七月的战争》。长诗写1947年夏天,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从中路突进,突破国民党河南、山东两省之间的黄河防线,胜利进军鲁西南,从而为挥师中原,挺进大别山,打开了通道。这是一部大气魄的诗作,激情丰沛。由于作者亲身参加了此次战争,因而具备现场实感。我从未见过中国一位诗人这样写战争,有这样大气魄的长诗,因之,爱不释手。而且从写作日期看,作者是1948年9月10日初稿,1950年5月末定稿,这说明作…  相似文献   

20.
成立于武汉的伪和平救国总会1939年10月初,那时武汉还在沦陷期间,作为傀儡政权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也早于4月间即已成立。可是就在这时,汉口汉中街(现为胜利街)二曜小路迤北,却挂出了一块白底黑字的大招牌———“和平救国会总会”。这个和平救国会一连占着延庆里街面属于汉中街门牌的143、145、147、149号4栋漂亮楼房。但是排场虽大,出出进进的人却不多。也没有见有腰挂战刀,蓄着东洋胡子的日本军官“莅临指导”。招牌挂出不久,汉口的《大楚报》、《武汉报》都刊出了和平救国会发布会的消息。首先当然是呼吁“和平”,说是中日两国兵连祸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