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族民间音乐中有多种内容的叙事长歌。这种叙事长歌将各种故事体裁以散文长诗的格律配以不同曲调流行于世。叙事长歌曲调大多数是固定的。不同的长歌有不同的曲调,一般没有衬词句,相互影响也不大,都是根据某一个历史故事或事件内容和情节写成的,各具特色。故曲调风格独立性强,这是叙事长歌不同于其它土族音乐体裁的主要特点。叙事长歌的曲式结构大多数为二个乐句的上下句关系。也有些是一个乐句的扩充和发展,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太平歌》、《布柔哟》、《乔家妹妹》等。  相似文献   

2.
总编点评 《福羊之歌》是乔生华和祁正贤先生经过多方艰辛劳作,从飞速流失的岁月中抢夺下来的一首土族叙事长歌,也是继《祁家延西》、《太平歌》、《拉仁布与琪门索》等叙事长歌之后,在土族文化园中新增的一束瑰丽的文学奇葩。《福羊之歌》以激情饱满的颂词,赞扬了羊的每个部位以及它生命诞生的过程;通篇歌调一问一答,环环紧扣,充满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3.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按曲调性质可分为四种。其一,木瓜布。适合中、老年人演唱。曲调高亢、激昂,具有吟唱性,多用来唱《古歌》、《生产调》、《盖房调》、《葬歌》等。唱丧葬歌时,音调转为低沉、悲切。其二,摆时摇。为青年人演唱的歌颂爱情的曲调。领唱人唱完“引子”,众人围绕在一起,边齐声合唱边作各种动作。每首末句以“呀拉伊”为结尾,曲调奔放热情。其三,伏叶叶。曲调深沉感伤,用来抒发痛苦、悲愤心情,内容多为生离死别的生活中不幸故事。其四,本瓜熟。是怀念情人、朋友或跳舞、游戏时唱的抒情短歌。曲调欢快、流畅,适于抒情,为少…  相似文献   

4.
民间歌谣多种多样,有的咏史,有的抒情,有的叙传奇故事,……不一而足。唯独纯粹颂景的民间歌谣,确属少见。但镇远民间就流传这类歌谣。本文拟就镇远民间传颂的《镇远八景歌》与《湃阳八景歌》(以下简称“两歌”)以及与“两歌”背景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一、歌词内容镇远八景歌: 白米倒斗府后坡,月照松溪永不落。吉祥挽转金钱水,香炉岩下白浪多。五老山前施号令,二仙得道奕棋乐。文德关前云梯路,祝圣桥唱太平歌。 (氵舞)阳八景歌: (氵舞)阳黔重镇,繁华多名胜。境接东西有八景:南宾五老,北拱二星;山势起伏何虬径!婷婷千重翠,松溪夜月明。迢迢一带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的家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集》一百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中接汉魏,下至唐五代乐府歌辞的总集.共分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类.全书材料丰富、体例清晰,先录乐曲原辞,后录后人仿作,对文人作品及民间歌谣也加囊括,颇具眼力.全书于每类作品写有总序,叙述源流;而于每种曲辞往往加以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见同治甲戌湖北崇文书局重刻本张荫桓序言).毛晋在刻是书时附识曰:“太原郭茂倩集乐府一诗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给以极高的评价.后世学者认为,研究乐府曲辞,当以是书为鼻祖.  相似文献   

6.
正古老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神农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及人文资源。这里既有北半球罕见的保存完好的中纬度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又有融贯东西、汇接南北、传承千古的古老山林文化。民间文学:《黑暗传》《黑暗传》是一部在民间广为流传神话历史叙事长歌,它采取多种口头与书面文本世代相传,作为"孝歌""薅草锣鼓"由众多歌师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程国君 《丝绸之路》2012,(20):25-31
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既有文学神奇故事的娓娓动听、神奇迷离,又有抒情艺术如诗歌、音乐和曲艺等的重复性和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是以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方式叙述来实现的。在叙事形态上,宝卷,尤其是河西宝卷又具有初期民间艺术大多有的那种悲情喜剧、因果故事和神奇寓言故事的程式化特征。这是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的显著特征。现代河西宝卷《沪城奇案宝卷》等的出现,接通了以现代意识利用旧形式发展新文学(包括通俗文学)的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新理路,也为现代民间俗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镜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刘毅然与《爱我中华注音歌谣丛书》□奚椿年根据江泽民同志“加强对青少年两史一情教育”的号召,和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语文出版社于1995年10月出版了一套《爱我中华注音歌谣丛书》,共5本。各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歌》、《近...  相似文献   

9.
《云谣集》是龙沐勋据董康手录的伦敦本后十八首(刻于《疆村丛书》)和刘复手录的巴黎本前十四首(刻于《敦煌掇琐》),去除重复而成的。原标为三十首,龙氏正好恢复了三十首之数,刻入《疆村遗书》。书名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这是敦煌词诸选本中今存唯一的书题。任二北因疑“云谣集”为各种文体汇集的总名,“杂曲子”为诸文体的一种,为总集的子目,说也有理。但“云谣”为歌谣之名,歌谣为吟唱类的诗体,而词为曲调唱词,性质相同,则“云谣”一名,未必不是“杂曲子”之专名了。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民间口头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无论叙事诗或抒情诗都千姿百态,浩如烟海,在苗族聚居地区,可谓“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诗歌是苗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最多,反映面最广,从早期的神话歌谣起到现代的新民歌止,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是难以估计的。按民间分类,有古歌、理词歌、叙事歌、情  相似文献   

11.
歌谣是民歌、儿歌、民谣、童谣之总称,按《辞海》解释“合乐者为歌,徒歌者为谣。”其实,做为民间歌谣,词无定格,曲无定律,也无须乐器配伴,都是信口哼唱,随意吟诵而已。诗词与歌谣历来是雅俗共赏的两种文学样式,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如果说诗词是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刊行问世,而歌谣则是人民群众做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口头文学,在乡土民间以口头方式广泛流传。前些年,全国文联、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  相似文献   

12.
“童年是一生中结合叙事与抒情的时光,我们都喜欢听童话故事,而童年本身就是抒情的,所以写诗就和回到童年一样,抒情和叙事从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人是创造关和欣赏美的唯一主体,审美能力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其由来历久。固然,仡佬民族也在创造和欣赏着“美”,仡佬人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但有着丰富而口耳相传的民间古歌谣,部分经专家整理、收录(用国际音标采音、汉字意译)编辑成《仡佬族古歌》,这些歌谣具有诸多“美”的特质。从《古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仡佬民族所独有的“历史感”、“悲剧性”、“和谐观”等美学特征,这些为仡佬民族的“不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15.
土族是青海的世居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婚礼曲、赞歌问答歌、叙事长歌、劳动歌曲、宗教音乐、儿歌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同仁地区和甘肃省的天祝县、永登及河西走廊一带。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河湟  相似文献   

16.
亚斯尔·十娃子是抒情的高手,先看他的抒情诗《在伊犁》:“还在天上飞的呢,一过天山,/我闻见哩:韭菜味,我奶的蒜。/稻地田子就像海,我爷的汗,/我闻惯哩,营盘里我肯闻见。//我觉摸得将飞起,我的风船,稳稳可见落脱哩,连鹰一般。/姑娘笑哩,到跟前:——这是伊犁,/谁接你呢:母亲吗,兄弟,姊妹?//谁都把我没迎接,下了风船,/光白骆驼望我哩,眼睛像泉。/两个旋风转得来,不高,可快,/下罢我爷看来哩,领得我奶。”1957年4月底,由中亚哈萨克、塔吉克、维吾尔、乌兹别克和东干作家组成的苏联作家代表团来到中国,亚斯尔·十娃子为代表团成员。他们先到新疆,…  相似文献   

17.
土族是甘青特有少数民族,土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便用“歌”、“舞”、“说”、“颂”来传承民族文化。 “歌谣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可以歌唱和吟诵、并以口头方式传播的一种民间韵文样式,它以篇幅的短小和抒情性与其他民间韵文相区别,高度集中地来反映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音乐性。”从歌谣的本体(内容和形式)与客体(有关背景)出发,可将其分为8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作为民间口头文化的一部分,歌谣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各个方面体现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  相似文献   

18.
《民俗研究》2021,(4):122-134
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学者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歌谣征集活动之前,意大利外交官韦大列和美国传教士何德兰就已经开始在北京收集儿童歌谣,并先后辑成《北京歌谣》和《孺子歌图》两部集子。韦、何二人接触中国歌谣的动机不尽相同,吸引前者的是蕴含在平民歌谣中的真挚情感、诗意和语言素材,触动后者的则主要是歌谣中的人情之美及其折射的中国国民性。二人在亲自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歌谣文化价值所形成的新观念,尤其是对童谣表达真挚情感这一特质的共同推崇,在深化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歌谣理解的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歌谣运动提供了来自西方的合法性支撑。  相似文献   

19.
马祖常,字伯庸,被誉为“西北异才”。他与贯云石、萨都刺等西城少数民族诗人,对文坛贡献甚多,对后人影响颇大。 马祖常致力于诗歌,长篇短章,圆密清新,多可传诵。长者如《都门一百韵》达千字,《壮游八十韵》达800字,比杜甫《北征》(700字)还长。其作品敢于反映现实,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寄托感慨。他著有《石田集》。稍晚于马祖常,熟悉元代文献、有多种著作传世的官员苏天爵,为《石田集》作序,称赞:“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四库提要》称其诗:“才力富健,如《都门》、《壮游…  相似文献   

20.
我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支裔繁多,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探究这种说唱艺术的渊源时,我们不应忘记敦煌遗书中的《捉季布传文》(伯三六九七)。关于这一题材,敦煌所出共有十个卷子。其中有的冠以“词文”题目,如伯三三八六卷《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捉季布传文》一卷篇末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可见,当时已有专门从事这种说唱艺术样式的艺人——“词人”的称呼,而“词文”在说唱中也已成为独立的一种。敦煌变文卷子中有的唱词记有“平调”、“侧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