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嘉 《客家研究辑刊》2007,(1):188-192,198
一、客家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客家是汉族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由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人融合形成。在林林总总的中华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以其民俗民风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因而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平 《江淮文史》2003,(4):117-143
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加之大量离乡徽商与仕宦的归里,使中原化在徽州(前称新安郡)这块土地上相互渗透、整合,逐渐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化。南宋以降,这里更是风昌隆,至明清而达到鼎盛,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在全国领取风骚约800年之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闽西、赣南、粤东北三角地带的居民,使用着相近的语言——“客家话”,这种“客家话”同相邻的闽南话、闽北话、潮汕话、粤语、赣语又各不相同。这支居民的祖先原居黄河流域豫、晋、鲁等省,多为世家望族。自西晋“永嘉之乱”始,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些中原地区的衣冠之家便举族南迁。在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地带安家落户。由于这些移民是结为集团南迁的,落籍后又相互通  相似文献   

4.
大西北 文化魅力何处寻霄文,燧火当琼瑶言情小说和香港流行歌曲风靡大陆各地时,当北方旅店女招待员用生硬的口音模仿南腔南调时,当“新潮时装”从东南涌向西北大小城镇时,西北人深深地感到:东南的炎热喧腾和西北的清冷寂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新一代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5.
张穆、何秋涛对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陵夷,国势日衰,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加深。特别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侵略者打开,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危机也日益严重,出现了“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的严重局势。故自嘉道以来,学人为经世致用,多究心边疆史地。其中对北方边疆历史地理研究较早的有祁韵士、徐松,稍后则以张穆、何秋涛成就较大。张穆(1805—1849),本名瀛暹,字石州,又字诵风,晚号(?)斋,山西平定人。一八三二年以优贡生考取正自旗官学教习,一八三九年应顺天乡试,因与监试人发生冲突,被摈斥于  相似文献   

6.
唐朝的“江贼”与“江路”宁欣自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水系连在一起,随着东南经济的稳步发展,偏于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依赖日渐东南移的经济重心的程度逐渐加深。唐中叶以后,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剧变,唐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方言和文化民俗.使客家容易被外界误认为是个“少数民族”。其实,客家是正宗汉族的一个分支族群。自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的汉民族为避战乱和饥荒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经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台,最终形成了独特且稳定的客宋民系。  相似文献   

8.
沈焱 《收藏家》2022,(11):17-22
自唐中叶以来,杭州城市日益兴盛繁华。北宋末时,已成为东南最重要的商业都会之一。宋室南迁时,数以万计的贵族、官员和富商巨贾南迁避祸,他们携带家眷仆佣涌入杭城,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杭州的物质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激进的发展。《梦粱录》云:“杭州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  相似文献   

9.
正西晋八王之乱,引发北方各部族混战中原,迫使司马睿于永嘉元年(307年)九月移镇建邺,晋室政治中心开始逐渐南移江东,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中国人口的第一次大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永嘉南渡"。永嘉四年,晋将刘琨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以代郡封猗卢为代公,又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本文谨就楼烦县迁于陉南之具体方位进行探讨。雁门郡楼烦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新疆,位于甘肃西北,地形东西广而南北狭,东北连蒙古科布多,东邻扎萨克图汗部,东南接青海,南邻西藏,西南达印度、克什米尔,西抵帕米尔高原,西北与俄国中亚细亚省接壤,北与西伯利亚为界,总面积160余万方公里,为中国第一大省,也有人称其为“东土耳其斯坦”(East Turkistan)。新疆,自  相似文献   

11.
丹阳,春秋时有吴之季札,谦让王位,敦睦邦交。自秦置县以来,由于南北人口的大交汇而凝聚了“王气”,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均为开国之君。延及数代子孙。自唐宋以降,则又是另一种气象。王安石在《丹阳道中有感》一诗中叹曰:“数百年来王气销,难将往事问渔樵。”其实,在王安石去世之后,丹阳除了已经没落的萧氏、包氏等名门望族外,又产生了岳、陈、姜、贺、丁等大户。北宋末年,这些姓氏随着又一次北方人口大举南迁,纷纷来到丹阳落户。  相似文献   

12.
北地傅氏家族是汉末至西晋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东汉时北地郡遭受羌胡侵逼。郡境迁移,人民流散。为了谋求较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傅成子孙徙居清河。永嘉之乱后,傅氏家族的两支先后渡江南迁。傅氏家族的化面貌表现为明显的北方大族特征,在家风方面,重视宗法血缘关系,讲究孝道,注重事功而勤于政事。其学风与家风互相渗透和融合,表现出保守趋向。当汉魏易代之际,傅干从舆论宣传方面强烈谴责曹操的篡代行径,他本人也以身殉道;而在曹魏后期司马氏篡权夺国的过程中,傅嘏和傅玄自觉地加入到司马氏阵营。傅氏家族的活动表明,在前后两次皇权转换的过程中,大族势力的政治动向及其所起的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千余年来一直流传在我国广大人民中间。因为它不仅是一次“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獲勝”的出色的战争,而且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一次伟大的正义战争。本来,在淝水之战发生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便已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因为自从公元三一六年(晋愍帝建兴四年)西晋王朝被匈奴兵摧毁后,以琅玡王司马睿为首的残存的晋朝统治集团,便退保江南,依靠了南迁的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周顗、刁协和南方大族顧荣、贺循等人的拥护与支持,在建康(今南京)再建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来推  相似文献   

14.
东汉陵墓踏查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12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234年)在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11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帝王世纪》载: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明帝显节陵在“故富寿亭也,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四十一里。”殇帝康陵“去洛阳四十八里。”  相似文献   

15.
客民迁徙六次说与第一徙的重要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族群,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中的汉族的一支民系。客家是由中原汉民南迁而成。客家迁徙有“五次说”、“三次说”、“六次说”。客家学先驱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所持即“五次说”。笔者赞成“六次说”。笔者的“客民迁徙六次说”,是在“五次说”前加“秦汉一徙”,且认为此一徙尤为重要,因为这一徙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能解释客家学上的一些疑团。,  相似文献   

16.
五马渡之“五马”是谁文/@@陆永贵据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记载:"五马渡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王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五马即指琅琊...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一生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很有建树,其足迹遍布北方的海河、南方的珠江,东南的太湖流域、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治水时间之长,所花精力之多,调查之细,涉猎文献之博,治水方略之精辟,治水实践之丰富”为近代罕见,因此其治水思想、治水活动、工程审计等均备受学界关注,并进行相当深入的研究。‘燃而,对林则徐在治水实践中的用人观却很少涉及,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俞天 《收藏家》2002,(3):35-37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应设在汴京城西北隅的皇宫后苑。  相似文献   

19.
叶智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7-19,31
关于客家民系的本质,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是纯粹的汉族”。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台湾学者陈运栋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客家民系以汉族为主体,承认与古百越族的支系畲、瑶、苗、 等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通婚和血缘交融。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多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少数的  相似文献   

20.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6,(1):165-184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