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件先秦有铭铜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初,北京市文物商店收集到一件先秦时期的铜矛。矛全长17.5厘米,筩上有一穿,脊部突起,由脊到缘呈斜平状。已受到腐蚀,唯筩上有穿部位的铜质完好,穿侧镌刻铭文,全文为: "寺工武库受(授)属邦咸阳[戊午]"(图一、二)。  相似文献   

2.
1984年,定兴县南旺村发现两件有铭铜兵器,后入藏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定名为"燕王喜戈"和"燕王喜矛"。经与《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燕王兵器上的铭文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件兵器应为"郾王■"兵器,应定名为"八年郾王■铜戈""八年郾王■铜矛"。由铭文中的"八年"纪年推断,郾王■即燕武成王。  相似文献   

3.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1979年,安徽望江县团山乡同心村出土了一件八卦铭文镜。对其年代,学界目前有南齐、南唐等几种观点。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综合来看,此镜应铸造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铭文所谓"建元元年"实是"乾元元年"之讹。  相似文献   

5.
石蝶 《文物世界》2006,(1):71-74,80
《考古》2005年2期刊发了一批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先秦至汉晋时期青铜器。多件铜器上还有铭文,且铭文的字数颇多,有的达到76字。这样一批有铭文的铜器,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文中刊布的先秦铜器有10件,其中剑7件,戈1件,笛1件,碗1件。其中除2件剑没有铭文外,其他8件皆有。我们认为这8件有铭铜器都是伪铭或伪器。有铭文的5件剑中,其形制可分两类。一类是扁形直茎,另一类是圆柱形直茎,有格。5件剑的铭文都刻于剑身一面的中脊两侧,由右向左作两行竖排。这5件剑的铭文摘录如下(括号中之字为笔者所释)。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辽阳博物馆藏一件战国有铭文兵器,长14.5、宽3.4厘米,圆筒形銎,骸上一孔,脊隆起,有凸棱,脊两侧有血槽。狭前锋,尖锐。矛体剖面呈菱形。骸中部双面刻篆书铭文,1977年出土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喇嘛园。《辽阳博物馆馆藏精品图集》中认为该件铭文兵器为铜矛,一面4字为“口徒杜阳”,一面为“衍”字。  相似文献   

7.
《文物》1982,(4)
1978年1月,我馆在县废品仓库发现两件元代铜权。均为方环鼻,束腰六面体。一件呈蓝绿色(图一:左),正面有铭文"至大元年"(1308年),两侧面有蒙文铭文(图二)。相背一面有"杭州路",左侧面有"十号",右侧面有"人字"铭文(图三)。权通高9.3厘米,重450克。一件大半呈铁锈色(图一:右),正面有  相似文献   

8.
《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刊载韩智慧、杨艳成先生《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八年郾王■铜戈、铜矛》一文公布了燕国带铭青铜戈、矛各1件,其中八年郾王■铜戈铭文中原释为"造"的第五字可隶定为"■",读为"作",原释文中缺释的两字可补释为"■(单)佑"。"单佑"为燕地名,在燕兵器铭文中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望江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中,征集到古代铜镜一件(见图)。经调查,是团山乡同心村群众在1983年从地下挖掘到的。铜镜为八瓣莲花形,面微鼓,半球形纽。直径21.5厘米。纽四周饰八卦图案,其外有篆体铭文三周。内圈铭文作"建元元年五月五日广陵泰守河南侯造"。中圈铭文作"花开鹤舞,月满鸿骞,龙门动色,人玉与  相似文献   

10.
范淑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30-44,108,109
自1945年梅原末治《唐镜大观》著录两面"永徽元年"铜镜以来,考古出土和文物征集发现多件带有"贞观元年""贞观十六年""永徽元年""上元二年""大和元年"等唐代年号的铜镜。这些铜镜因有明确的纪年,在唐代铜镜艺术研究中曾被作为标准器对待。但这些铜镜在造型、铭文书体、纹饰等方面,皆与唐代铜镜有异,而与宋代铜镜相合。本文对5种8件带有唐代年号的铜镜予以重新考察,认为它们与一般宋代的仿唐镜不同,一是没有铸镜作坊铭或是姓氏铭;二是铜质精良;三是花纹清晰。因此,这8件器物应为宋代铸造的仿唐镜。  相似文献   

11.
“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6)
汉器钩、镜铭文中,习见"五月丙午"字样。从几件有年岁纪录的铭文可以算出,这个日辰,是虚拟之辞,并非实录。如"元光镜"铭曰: 赤汉元光元年,五月丙午日辰,太岁□□,造作尚方明镜。幽湅三商,周流无极,山海光明,长乐未央。贵且昌,宜侯王。□命长生□,官位至三公。寿如东王父、西王母,仙人□□。 (梁廷枬:《藤花亭镜谱》卷一)查元光为汉武帝年号,其元年当公元前134年。是年秋七月癸未日有蚀,为晦前一日,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博物馆藏有一件铭文为"蜀郡作造羊"铜洗,其造型、纹饰、铭文书体符合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同类器物的特征,是先秦以来西南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证,为研究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青铜铸  相似文献   

14.
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中国早期冶金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入手,通过对我国境内零星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进行类型学分析,得出这件铜矛处于典型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与境内其他14件具有本土特征的铜矛的中间过渡阶段,应为境内年代最早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四件倒钩阔叶铜矛[1],由于此类铜矛形制特殊,发现较少,且与中国西北乃至欧亚草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形制相似,遂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曾在1979年入藏了三件这种类型的倒钩阔叶铜矛,具体形制与淅川下王岗遗址新近出土者类似。本文现将这三件倒钩阔叶铜矛的材料整理发表,以供学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丽水市博物馆藏有2件大小不一的元代铁香炉,形制相同,工艺一致。其中大号铁香炉有元皇庆元年(1312)款识及工匠名共55字铭文,小号香炉不见铭文。2件铁香炉在浙江丽水的出现,反映了元代佛教在当地的盛行。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月,安吉县博物馆收到民工在县城供电局宿舍下水隐井施工中出土的铜矛及镦各一件,并及时派员赴现场察勘。铜矛出土于距地表1.5米深的含有回纹、席纹、叶脉纹、方格纹等印纹硬陶片的文化堆积中。由于铜矛出土点四面均有建筑,无法作进一步清理。矛体较宽,骹形宽大,前锋锐厚,锋锷犀  相似文献   

18.
首先,本文通过对广西平乐银山岭墓地出土"孱陵"铜矛和"江""鱼"铜戈形制特征的分析,判定两者均属战国晚期秦兵器。其次,在铭文内容释读、刻铭时间以及它们出现在岭南的缘故等问题,提出了与蒋廷瑜先生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吕大临《考古图》中共著录先秦青铜器计148件,除11件因无器物图或仅存器盖而无法判断其定名正误之外,定名准确的有82件,定名欠妥的有55件。其定名欠妥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吕氏占有的先秦青铜器材料有限;其二,铭文误释;其三,泥于自名原则,将大共名作为类名。  相似文献   

20.
正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墓葬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陶器、玉器等中山国文物。其中,有三件青铜器分外引人注目,这三件青铜器不仅铸制精美,且都刻有长篇铭文。三器上的铭文均有明确的中山纪年,内容丰富、文采斐然、书法精湛,是战国时期青铜铭文的典范,被学者们并称为"中山三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