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然 《文史月刊》2012,(Z3):127-12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层级的视角阐释了人的需要与动机机制,本文从心理学的需要与动机的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董浩军 《神州》2011,(4X):78-79,81
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是人们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一种内在渴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构成包括内容构成、社会意义构成、意识构成和时间构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具有潜在性、自由选择性、批判性、实用性、从众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较活跃的群体,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其需要既具有需要的一般性,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针对大学生需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动力的实践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和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上赋“权”、经济上赋“利”、精神上赋“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多层次的现实需要,以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从事者,承担着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辅导员工作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当前形势下,多元化思想冲击学生的头脑,社会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必将导致教育的对象、任务、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使辅导员日常开展的学生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是辅导员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旨在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此探索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晴 《黑龙江史志》2012,(10):61-63
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研究课题,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紧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内涵,联系当今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创新研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回答,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坚持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开创出更多的、更新的方法、途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历史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赵旭敏 《神州》2012,(28):153-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科学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对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的继承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这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规律以及性质和任务。在新时期,我们要按照这一理论要求,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顺厚  王贤卿 《攀登》2002,21(6):19-2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学说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 ,就如何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价值、提升价值、塑造价值、激励价值和调控价值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和满足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所需要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任务,使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日益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大学生思想的塑造性和差异性越大,正确理论的指导就越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刘大川 《旅游纵览》2013,(12):267-268
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它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鲜活载体和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当今教育的最高理想目标,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层层变革旨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以人为本"和"科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其精神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提出了新的方向.而在2015年3月5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总理又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这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以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支持,通过用马克思哲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切实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更好地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康利 《神州》2013,(7):115-115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理论,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寻求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工作模式。本文站在人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与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所具有的不同以往的特点,将对话教育理论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旨在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谈个体需要向社会群体需要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意贞 《攀登》2002,21(2):63-66
社会群体需要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共同需要,它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由个体需要凝结、提升而来。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和社会群体自身的特征是个体需要向社会群体需要转化的理论根据;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互动是转化机制的核心。其中,社会实践是转化的基础,语言符号系统是转化的媒介,社会群体主体的培育是转化的“载体”,个体需要群体化和群体需要个体化的交互运动是转化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中明  金鑫 《沧桑》2009,(1):197-199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演进的30年,其历史演进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拨乱反正,恢复“61方案”;“85方案”新课程设置;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教育的“98方案”;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05方案”。我们的启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张涛  马志刚 《旅游纵览》2013,(10):221-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为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笔者通过对新疆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胜忠  赵悦品 《沧桑》2009,(4):182-18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种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改革方向。本文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状,结合本学院的情况,对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具体做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人的需要是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等多种需要共存的复杂体系。人的需要是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着的,正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幸福,新形势下,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始终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