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口古德寺今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德寺位于汉口江岸区黄浦路上滑坡路74号,161医院北侧,是一处建筑造型别致、全国独有的佛教寺观。建筑风格全国唯一 古德寺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扩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初年改名为“古德  相似文献   

2.
<正>古德寺,坐落于汉口黄浦大街旁,始建于1877年,至1930年代初主要建筑大体完成,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2013年,古德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德寺建筑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它以中国汉语系佛教建筑文化特点为主,兼揽汉语系、巴利语系等佛教流派的建筑文化特点;它以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特色为主,兼容基督教、  相似文献   

3.
汉口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辛亥革命首义战事中,僧众救死扶伤,寺院也随着共和体制的确立而壮大,成为民国时期武汉最大的寺院和当时的"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古德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破旧求新的时代特点,是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哥特式建筑要素配合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格式,再加上东方的建筑与宗教符号,和谐、优雅、静穆、庄重,极好地体现了古德寺这座崛起于中国社会转型之际、风云于中西文化碰撞之时的佛教寺院特点。  相似文献   

4.
莲溪寺这座千年古刹坐落在紧靠武昌雄楚大街的盘龙山上,与归元寺、宝通寺以及古德寺并称武汉四大名刹,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  相似文献   

5.
古德寺探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列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德寺,以其建筑风格迥异,在国内屈指可数。对这座颇具异域风貌的佛寺,建筑界了解的人可能并不太多。  相似文献   

6.
现在汉口黄浦路西段古德寺一带。原是一片菜地。60多年前,在古德寺前,日本人盖有一座座红砖楼房的学校.人称“东洋学堂”,它的本名是“汉口东亚同文书院”。1921年前后,英、美、法等国都在退还庚子赔款.在华“兴办”文化事业,至于日本的庚款.则由日本外务省设立了一个东亚文化事业部,把这笔款项补助给表面上是民间团体的东亚同文会,再由同文会资助一些留日学生和办理学校.  相似文献   

7.
莲溪寺     
在武昌丁字桥南面约两公里的盘龙山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莲溪寺.它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即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和古德寺)之一,也是武汉唯一的女众丛林——尼姑庵.该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四周建有院墙.走进院内,便可见一块块平整的菜畦种满了时令的蔬菜瓜果.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生办钢铁1958年,大跃进热潮席卷中华大地。那时我小学刚毕业,进入武汉十三中读初一。十三中是一个新建的学校,临近汉口黄埔路,一栋崭新的米黄色教学楼矗立在由黄埔路到古德寺的路边,与周围低矮的民房相比,显得很有气派。记得开学不久,校长就在学校操场上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说是要响应上级号召,"超英赶美,钢铁先行""全民上阵,大办钢铁"。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的古德寺,身为佛教寺庙,却有着哥特式教堂的尖顶;作为汉传大乘佛教丛林,建筑却处处皆是狮头、白象、孔雀等小乘佛教的教义符号;圆通宝殿顶上的佛塔排列,竟与道教北斗九星、七显二隐暗合……融东亚、东南亚甚至欧洲的建筑于一处,佛、道、基督三教的符号共存,这座深藏于小巷的寺庙为何如此"奇葩"?一段小小的寻访旅程,将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汉口,感知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建置与沿革情况,分四个时期:吐蕃初期、吐蕃后期、归义军前期和归义军后期。吐蕃初占沙州,始有九僧寺三尼寺正常运转,后来兴善寺、安国寺、禅定寺恢复启用。但是兴善寺、禅定寺不久被废置或者改额。吐蕃后期,新建永康寺、永寿寺、圣光寺。重启三界寺和净土寺,此时敦煌官寺有十三僧寺五尼寺。永康寺、永寿寺是以吐蕃僧人为主的寺院,随着吐蕃统治的瓦解,两寺消失不见。归义军前期的近百年时间,敦煌一直保持有十一僧寺五尼寺。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显德年间始建显德寺,969年前建乾明寺。敦煌官寺至此再次达到十三僧寺五尼寺的规模。除官寺以外,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还有一些民间寺院,如灵树寺、奉唐寺、龙光寺、圣寿寺、法门寺、端严寺、大悲寺、大业寺等。这些民间寺院与上述官寺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由于材料的缺乏,很难得出定论,有待深入研究。总之,不同历史时期,敦煌寺院的数量不同。弄清每一时期寺院的存续与废置,对于研究敦煌佛教历史以及写卷断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市)城四面各建一寺,“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寺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每寺各有宝塔一座,因而俗以东塔、南塔、西塔、北塔指称四寺,或并称某塔某寺。四寺加之实胜、长宁二寺,乃清代盛京城著名的六座喇嘛教寺院。由于年久失修,横遭战火,四塔四寺中的“东塔永光寺、南塔广慈寺,均存其塔,而亡其寺”,西塔延寿寺于1968年拆除,“只有北塔法轮寺,寺塔并存,现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宋程大昌《雍录》卷十载:“感业寺,武后为尼。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上仙,其年即以安业坊济度尼寺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此寺之东又有道德寺,亦尼寺也,改造道德寺为崇圣寺,充太宗别庙。”今按此处置“灵宝寺”与“崇圣寺”于安业坊,误甚。《长安志》卷九崇德坊崇圣寺下云:“寺有东门、西门,本济度尼寺,精秦孝王俊舍宅所立,东门本道德尼寺,隋时立。至贞观二十三年徙济度尼寺于安业访之修善寺,以其所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徙道德寺额于嘉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为崇圣宜,以为太宗别庙,仪凤二年,并为…  相似文献   

13.
浅论高昌国时期的民寺寺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君 《敦煌学辑刊》2002,(1):106-111
高昌王国存在大量由私人舍宅舍田建立的民寺 ,其寺主极其频繁的各类世俗经济活动格外引人注目。本文拟从任命方式、职能范围等方面 ,对高昌王国民寺寺主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指出这一现象与高昌王国佛教超阶段性的世俗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正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促成了民寺的大量建立 ,而民寺寺主实际上是建寺檀越实现建寺初衷的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浅谈巩县石窟寺的伎乐雕刻刘洪淼,傅慧翠巩县石窟寺,位于巩县东北方向的南河渡乡寺湾村东端。雕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公元500年左右)。原名“希玄寺”,唐、宋时称“净土寺”,明、清时改称“石窟寺”至今。巩县石窟寺现存石窟5所,千佛龛1座,佛龛276个,...  相似文献   

15.
北石窟寺摩崖碑刻传拓记●周佩珠北石窟寺外景有着千年历史的庆阳北石窟寺,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陇东黄土高原上。与声名显赫的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相互辉映,构成了陇原的四大石窟寺。北石窟寺摩崖石质是砂岩,历代造像和石刻经长期风吹、日晒、雨浸以及人为的破坏,损坏...  相似文献   

16.
海幢寺前身是南汉千秋寺地。《广东通志》云:“海幢寺在河南,盖万松岭福场园地也。旧有千秋寺址,南汉所建,废为民居,僧光牟募于郭龙岳,稍加葺治,颜日‘海幢’”。千秋寺为南汉拱卫兴王府(广州城)28寺之一,属南七寺。  相似文献   

17.
寺的起源     
《文史博览》2009,(10):36-37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相似文献   

18.
寺的起源     
《湖南文史》2009,(10):36-37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相似文献   

19.
蓬溪鹫峰寺     
蓬溪鹫峰寺李全民鹫峰寺座落在蓬溪县城西门外,肇建于宋。地处鹫峰窝与飞凤山之间。蓬溪水西注而环其间.跨石桥而南入,四顾拱秀.草木郁葱.宛若灵鹫境,故名灵鹫峰寺。省称鹫峰寺。又因白塔峙于寺左侧。故又称白塔寺或白塔禅院。鹫峰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古刹丛林,全部...  相似文献   

20.
庄浪石窟指的是甘肃省庄浪县城东十六处石窟的总称。初建于北魏晚期,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云崖寺、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朝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陈家洞、石窑河滩、红崖湾等多处石窟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