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之初.长乐上空同时升起两颗耀眼的巨星——郑振铎和谢冰心。它璀灿和亮丽着中国文坛。郑振铎与谢冰心祖籍都在长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郑振铎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祖籍长乐县首占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谢冰心出生在福州隆善营,祖籍长乐  相似文献   

2.
提起在美国《世界日报》副刊《贾奶奶信箱》栏目中担任主持人的“贾奶奶”谢冰莹,或许有人感到陌生。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她已蜚声中外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十年代中期,她曾从戎加入中央独立师,参加了北伐。1937年“七&;#183;七”事变后,她组织妇女抗日队伍,开赴枪林弹雨的前线,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近十几年来,《世界日报》副刊的青年读者朋友,所以称冰莹为“贾奶奶”,缘于60多年前冰莹与山东青州人贾伊箴喜结连理之故。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掌握智慧的时期,晚年是运用智慧的时期。——卢梭有人告诉我,说谢冰莹于1973年后定居美国,目前正在美国各大学讲学。无意中得到一个老朋友的消息,我感到快慰。时光荏苒,相别快36年了,当时的十多年中(1936年春到1947年秋),与冰莹接触时的一些生活场景片断,又浮现在眼前。都老了,想到年轻时期相聚的欢乐,如今相距万里,连彼此看看对方头上白发的机会都没有,不免有点怅然。她写的文章,我连一块钱稿费也未付过1936年春末,我新婚不久,即由长沙北门迁居南门外妙高峰下南村二号楼上,隔壁住的便是谢冰莹和她的维特(谢冰莹一直称她的男人为“维…  相似文献   

4.
文武全才的战地女兵作家谢冰莹,1926年冬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后被编入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战中,担任"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服务团参加淞沪战役,谢冰莹不仅要指挥做好战地伤员救护、后勤运输等工作,还担任了《大公报》《救亡日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及时撰写战地消息,历尽坎坷的谢冰莹在抗日烽火中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5.
严农 《文史春秋》2003,(11):49-54
谢冰莹5岁就被“订婚”,长大后被迫入洞房仍拒做“新娘”,三天三夜劝服“未婚夫”,让其逃走。后来的两次婚姻亦有很多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谢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县人。她与冰心先生的名字"谢婉莹"仅一字之差,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名作家。她还是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她幼年随父读书,后入湖南省立第一女校就读,未及毕业即投笔从戎,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经短期训练参加北伐。军政学校女兵队解散后,她继续读书深造,相继在上海艺术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就读,后又负笈东瀛。其间曾因坚拒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被  相似文献   

7.
以《从军日记》一书而成名的谢冰莹,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一名女生,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之一。她于2000年1月5日病逝于美国旧金山,享年93岁。叛逆女性投奔黄埔 谢冰莹出生在湖南新化书香门第之家。虽然父母管束很严,但她从小就具有反抗的叛逆性格。她父亲很爱喝酒,她自己看了也想喝,但不准,心里很不服气。她认为做父亲的可以喝酒,为什么女儿就不能喝?后来父亲只准她用手指在酒杯里蘸一蘸,放在口里尝一尝,她也照这样子做。也许是父亲的遗传,谢冰莹一直很喜欢喝酒、她在家里常拿葡萄酒同来客一起干杯! 正…  相似文献   

8.
初次见到柳亚子 1930年秋的一天,在上海拉斐德路的柳公馆里,阳光从窗户透射进屋.柳亚子正靠在书房的沙发上看报纸。这时.夫人郑佩宜领着高尔柏和谢冰莹走进屋里来。高尔柏是中共党员.为了便于革命活动,后又加入了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东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9.
盛明 《百年潮》2001,(9):64-67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成立不久,在日本东京的叶以群(华蒂)、任钧、谢冰莹等成立了“左联”东京分盟(以下简称“东盟”)。“东盟”成立后即与“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取得联系,互相交流本国进步文化界现状及斗争情况,还参加了该盟的一些活动,并访问了秋田雨雀等进步作家,写成《访问记》向国内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进步文化人士纷纷回国,“东盟”无形中停止了活动。此后,国内形势  相似文献   

10.
苏雪林是与冰心同期的著名女作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她就以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在文坛崭露头角,时人将她的文字与冰心相提并论,称作“冰雪聪明”。赴台湾后,自1956年起就一直在成功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古诗、楚辞、神话方面都有丰硕的建树,是台湾最著名的作家学者。在台湾,其地位犹如冰心在大陆,被视作五四新文学精神的象征。苏雪林非常爱国,1998年曾有以103岁的高龄回故乡、登黄山的豪举。1999年4月21日因败血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在成功大学附设医院逝世。遗嘱将骨灰送回大陆,葬于苏母墓旁。特撷取苏雪林…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月底,《湖南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现侨居美国、早年因《女兵日记》而蜚声文坛的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寄来的。信写道: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至今已50年了(1945-1995年)。由于人为的隔离,使台湾与祖国分开了50年,如果连日本侵占台湾50年算在内(1895-1945年),则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开了100年。因此,祖国大陆人民迫切需要了解台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情况。台湾少数民族指现有的台湾原住少数民族,即平捕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曾人、赛夏人和推美人等。在台湾光复后,尤其在1953年全国人口第一次普查后,大陆人民概称其为高山族;台湾当局则称其为山地山胞(简称山胞).最近又称之为“台湾原住民”等。显而易见,这些名…  相似文献   

13.
我与谢冰莹是大革命时期武汉中央军校的同学(即黄埔六期生)。她在女生队。当时她因撰写出版《从军日记》而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4.
我认识谢冰莹比较晚,是到了美国之后。一次,从谭彼岸教授口中得知,冰莹早在70年代即已移居美国,而且就住在旧金山。当时我刚到异国,一切从头开始,千头万绪,自顾不暇,一直没有机会拜访她。直到1990年春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她不期而遇。那是一天早上,一位姓谢的画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从大陆来到美国,邀我到华埠布律威街的美丽华酒家喝早茶。席间,他提出希望在旧金山举办个人画展,要求我帮助策划,并捧出一部新出版名为《画游武陵源》的画册让我看看。打开画  相似文献   

15.
遥念谢冰莹     
每当我拜读国内有些报刊上载有写谢冰莹的有关文章时,总会引起我对她的深深思念。但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些文章里不见写有她在闽西时期的这段重要经历,有的也只是一笔带过。恰恰在1933年闽西时期,我和谢冰莹朝夕相处,交往有半年之久,她有些感人的事迹,值得一写。──那年我还是一个不满18足岁的傻小子。春节后,接到我姐姐从闽西龙岩寄来的信和路费,叫我到龙岩去,将给我找个工作做做。我便离开郑州父母身边,只身上路,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由十九路军接管的原属我中央苏区老根据地的闽西龙岩。当我一跨进姐姐和姐夫的…  相似文献   

16.
石楠 《江淮文史》2009,(5):136-145
谢冰莹是黄埔军校(1926年2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学员,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女兵。在北伐战争中,被挑中编入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开赴前线,迎击夏斗寅叛军。她所在排的排长,就是后来共和国的罗瑞卿将军。  相似文献   

17.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建筑在台湾的曹公墓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百年前曾在台湾高雄任知县的中原人曹谨 ,因其勤政爱民 ,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深深地怀念着。在李登辉大搞“台独”的今天 ,台湾百姓自发来到曹谨故里 ,寻拜曹知县的墓地———台胞求助大陆急寻希望回归 ,盼望团圆。正当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声讨李登辉妄图分裂祖国的“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之时 ,1999年8月4日 ,台湾高雄县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林运臣、理事长黄承城、总干事郑温乾等急电河南省旅游局 :高雄县(清朝时称凤山县)清道光年代知县曹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即公元1837年至184…  相似文献   

19.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戏剧源自大陆,形式、名目繁多,大致上为“人戏”与“傀儡戏”两大类,“人戏”是演员出演的各种戏剧,“傀儡戏”是指布袋戏、皮影戏、竹马戏等。在台湾农村,最受儿童、青少年欢迎的是布袋戏。台湾布袋戏的源头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是由提线木偶戏发展演变的,这种木偶比提线木偶小,以中指套住木偶的头颈部,食指、无名指套入两袖,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表演,传统舞台高约2米,深0.4米,如一佛龛,称“彩楼”,戏偶高约0.3米,观赏范围为六七米。由于木偶小,全“戏班”放在一个大布袋中即可,故有“布袋戏”之名。布袋戏的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