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大悲与《大江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盟会鄂省负责人余诚(字简斋,麻城县人)由日本回到武昌,住雄楚楼街,同来的有同盟会会员温楚珩(北京人),稍后回来的又有同盟会会员黄侃(字季刚,蕲春县人).温、黄均借居在留日同学刘伯英、刘昆荪弟兄的家中(武昌涵三官街).其时武昌军、学两界抱有革命思想的同志已日有增加,武昌地方自治研究所学生詹瀚(字质存,笔名大悲,蕲春县人),与这些同志多有联系.詹原在黄州府中学读书,才气纵横,下笔千言,校长吴兆泰誉之为黄州府所辖八属之冠.詹大悲在该校时因阅读新书及海外各种杂志,思想进步,指斥朝政,又因与同学宛思演等暗组团体,被开除学籍,因至武昌地方自治研究所(该校为汤化龙主办,在粮道街西口内)肄业.詹来省后,见闻日广,革命思想益加发展.  相似文献   

2.
导读     
《蝶恋花──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轶事》记叙了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到湖南对农民运动进行了认真考察后,回到武昌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的情况,描写了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的真挚感情。 《邓小平与海外“宁波帮”》记叙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十分重视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他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在海外“宁波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海外“宁波帮”顿时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登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t…  相似文献   

3.
1946年秋,刘劲、江炳灵、李伯刚、施方白多次约聂国青、周杰、唐午园等人在武昌大江中学商讨建立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湖北省组织问题,并公推聂、施先后到南京、上海与民盟总部负责人邓初民等同志直接联系.1947年春,聂由南京回省,并带回民盟总部的一些文件,其中有《民盟章程》和民盟当时在上海召开二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报告》的主要精神是:1.努力促进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4.
宝善里炸药爆发时间,各书记载不一。历来有八月十七、十八日(即公历10月8、9日)两说。居正《辛亥札记》、胡祖舜《六十谈往》、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作八月十七日。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纪》、杨玉如《湖北革命先著记》作八月十八日。热心搜集并编撰武昌起义史事的贺觉非先生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04,(12)
本刊专稿一部伟人的传记 ,,,价,绍《毛泽东传(1949一1976)》编写的情况 逢先知金冲及(01104)见1磅l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曙光 —薄一波答《中国人大}(百年潮》记者问·(0610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 —杨景宇访谈录超英郭宏(07阴)邓小平领导我们进行整顿和改革 —访袁宝华同志  相似文献   

6.
正(一)武昌有文字记载的造船始于汉末。在白沙洲一带建有船坞,供修船、造船之用。孙权筑夏口城时,黄盖所率水师部署在武昌沿江一带,并设了大型造船工场,《武汉通史》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大船坞。那时所造之船均为军事之用,且造船体较大,"于坞中大会百官议之",可见造船工场已有相当规模。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昌的造船工场,不仅继续在军事上发挥作用,而且向着民用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哲学》(1986.1.6)发表了庞朴同志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一文,(以下简称《论纲》)《周易》中的“人文”一词.用以等同于欧洲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制度,反对教会箝制人们的思想,要求实行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一种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所谓“人文主义”,我当时读后,便以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并在一次科研报告会上评议过.不意事隔两个月之后的三月十七日《哲学》栏同时发表了两篇和庞朴同志商榷的文章,一是黎鸣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主义精神吗?——与庞朴同志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财政部钱币司制"辅币铸造数目一览表"记载,"武昌造币厂铸造当二十文铜币3735806103枚,至民十七年底铸数,内有数年停铸。"①这个二十文铜元,《民国十年武昌造币厂报告书》有明确记载:"六年二月,奉财政部训令,准鄂省暂铸当二十文铜元,每枚重库平三钱,仍用北洋旧模。"②"北洋旧模",意大利驻华参赞罗斯民国六年(1917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文《亚洲文会北华分会年刊》发表的报道《中华民国的硬币》说,"武昌造币厂厂长  相似文献   

10.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11.
本刊第一期曾发表新华社记者张广友同志写的《唐山大地震即日采访记》一文,现再发三篇亲身经历地震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三篇文章亦选自唐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即出)一书。  相似文献   

12.
鲁迅逝世前一段时间,曾计划去日本疗养,但后来终于没有去成。这个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一些鲁迅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如蒋锡金同志的《鲁迅为什么不去日本疗养》一文(刊《新文学史料》第一辑,1978年12月),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和考索。随后,王尔龄同志的《鲁迅逝世前的两次斗争》(刊《新文学史料》第四辑,1979年8月)也涉及这一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出来,以就教于蒋锡金同志、王尔龄同志以及从事鲁迅研究的同志。鲁迅要去日本,确如许广平同志所说,是他“早年的夙愿”(见锡金同志文章所引)。一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曾在旧书地摊上买过一本《武昌两日记》的书,据此书版权页介绍,此书为中华民国元年出版,三十五年二月再版。作:咏簪(即龚霞初)。发行为湖南翊武中学。印刷:新潮印书馆。封面上“武昌两日记”是黄兴的题署,下面有黄兴的白印章。右下有一朱印章,比黄兴的印章小一些,也是正方形的,不知为何人之印。  相似文献   

14.
石耘 《文史月刊》2010,(3):21-23
<正>事件的宣传平陆事件起初并未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平陆县委机关报《平陆小报》(后改称《平陆报》)对该事件仍未有片言只语见诸报端。其实,据时任《平陆小报》记者的常建华同志回忆,事件发生的次日即2月3日他恰好就在张  相似文献   

15.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门者,号令所出;殿者,听政之所。(卷二七《五行志上》,第803页)按:端门非殿门,所灾又非殿,而以内殿门及殿释是时之灾,颇有疑问。致有此疑问者,标点之误也。以上当改标作:“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门者,号令所出,殿者,听政之所。”盖是时之灾,当是先灾端门,改作端门之后,乃又灾内殿。故下文乃以门及殿以释之耳。《宋书》卷三二《五行志三》云:“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改作端门,又灾内殿。案《春秋》鲁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以为天意欲使定公诛季…  相似文献   

16.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原湖北省文化局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壮猷同志纪念会于三月二十日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武汉地区有关部门的党政负责同志,各界人士和方壮猷同志亲属共一百三十多人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舒志超主持,文化厅副厅长胡美洲宣读了中共湖北省文化厅党组《关于进一步为方壮猷同志落实政策的决定》。中共湖北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许道琦、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重农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7.
胡德坤同志的《也谈太平洋战争前夕中国战场的若干问题——答袁鸿林同志》(《世界历史》1986年第10期,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对拙文《关于太平洋战争前夕中国战场的若干问题——与胡德坤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6年第5期)进行了反批评。笔者仅择其要者,再作商榷。 一、“清乡”与“治安战”的关系《也谈》认为,“清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占领区进行“治安战”的一种形式并认为笔者将两者“对立起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范畴,是说不通的”。首先,从逻辑上讲,两种区分为不同范畴(即类型)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蛤蟆孩儿故事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一种样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笔者所见,有如下几个: (一)辽宁省岫岩县李马氏老人讲述。张其卓、董明二同志搜集整理的满族故事《蛤蟆儿子》。(见春风出版社《满族三老人故事集》) (二)青海省哈米也同志讲述,马进详同志搜集整理的回族故事《青蛙儿子》。(见西宁市文联编《河湟民间文学集(七)》) (三)自祥、作人二同志搜集整理的东乡族故事《巧蛤蟆》。(见中国民间出版社《东乡族民间故事集》)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同志编的《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刘凌沧同志写的《唐代人物画》、何乐之同志写的《阎立德与阎立本》,潘絜兹同志写的《阎立本和吴道子》,都收入了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何乐之同志并根据清代《石渠宝笈》,明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宋代沈作宾、施宿(嘉泰)《会稽志》、李清照《金  相似文献   

20.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刊有吴培德同志写的《〈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诗经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译诗,由笔者注释。吴培德同志对这本书详细阅读,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他对这本书的热心关注,笔者表示感谢。《诗经全译》是由袁愈荌同志和笔者两部《诗经》译注稿合并而成,译诗以袁愈荌同志书稿为主,注释以笔者的书稿为主。(见《诗经全译·出版说明》)在综合整理中,由于两稿裁并,不免各有取舍。虽旨在取二者之长,以臻完美,但两稿所采各家之说未尽一致,裁并中对差异之处,有的又疏于统一理顺,致注释上有注文与译诗前后照应不严、注文与译诗不调之处。就注释言,成书后笔者发现有的注文不符我的原意,曾寄望于今后的修订。这方面,应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