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对新近刊布的一组鄀国有铭铜器进行了讨论,进而对鄀国铜器铭文进行了重新系联,对有关铭文作了综合分析,厘清了过去一些错误和不准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下鄀南迁及最终灭亡时间、上鄀地望及鄀何时分上下等三个问题。就新见东周鄀国铜器铭文结合西周金文及楚简,进一步证成上鄀应在今湖北宜城一带;据新见铭文资料,可确定下鄀南迁后居于汉晋鄀县今湖北钟祥古丽阳驿附近的鄀邑,楚灭下鄀当在楚昭王或楚惠王时;由铜器铭文来看,至迟在春秋初年,鄀已分上下。  相似文献   

2.
襄阳山湾出土的鄀国和邓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鄀国铜器《上鄀府簠》,于一九七二年出土于襄阳山湾春秋楚国墓地,是第六新生砖瓦厂工人制砖取土时挖出来的,估计应为墓葬随葬品。《上鄀府簠》,编号为襄山采:21,除器耳残脱(后焊接修复)以外,其它部位基本完好。器形由上、下器合成。上、下器基本相同,唯上器沿两边各铸有(板金)扣二个。  相似文献   

3.
一《上鄀府簠》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襄阳山湾楚墓区出土的,它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发现的鄀国青铜器,引起考古学界的广泛注意。黄盛璋同志最早认定它为鄀国青铜器,并认为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一书中,定上鄀为宜城南之鄀是正确的。又说:“传统都以鄀国本在下鄀,后由下鄀迁都,郭沫若认为‘南郡之鄀为本国,故称上,上雒之鄀为分枝,故称下’”。最近《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刘  相似文献   

4.
张志鹏  尹俊敏 《文物》2020,(4):62-66
南阳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上鄀太子平侯匜,系2012年被盗自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饷铺墓地,后被公安机关收缴,于同年入藏该馆。鉴于此匜新见,也未见有同铭器著录,且对鄀国历史与地理研究颇有价值,故予以介绍,并作初步研究。拟在此基础上,对鄀国史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促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鄀国铜器传世与研究意义都(以下用“~”代)国铜器北宋已经著录,清代传世更多,最近又新出两器,皆属上都,出土时、地更为明确。~国最早见于春秋,记载简略,源流,不明历史失考,地望、迁徒,尤有纠葛,自晋杜预以来,已在争议。~国铜传器世与出土,迄今已近十  相似文献   

6.
楚熊绎所居的夷屯是楚国正式建国立都之地,位于鄀国之西的丹水之阳,故曰丹阳。其所被封与的"楚蛮"之地,应包括鄀之西部丹江至汉水两岸地区,此区域正是包括楚蛮在内的"群蛮"所居之地。周昭王"涉汉伐楚"的路线,应是从成周出发,经南阳盆地而抵达汉东的曾、鄂之地,亲率驻守在曾、鄂的王师,由"汉东"向"汉西"进发"涉汉伐楚"。  相似文献   

7.
战国题铭概述(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旧名为"金石学"的学科,用现代术语来说,可称为"题铭学"。中国先秦的题铭,按照时代演进,应分为殷、西周至春秋、战国等三个阶段。器物题铭的内容及形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奴隶制时期。自西周晚年以至春秋,族长制(宗法制)关系逐渐瓦解,氏族贵族的统治逐渐崩溃。适应于这一过程,在铜器题铭上可以看到下列现象:第一,西用早期、中期,铜器都属于居统治地位的姬、姜等氏族的贵族及其僚属,至此开始出现了"庶姓"甚至"蛮夷"的题铭,例如曹姓的邾器、曼姓的邓器、允姓的鄀器,都表现了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山王 墓铜器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文物春秋》2003,(1):59-69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西发掘了中山国国君 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及其它质料的器物。中山王 墓出土的铜器是战国时期北方晋系铜器中数量最多、品级最高、年代最明确的铜器群,它为这一时期晋系铜器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99年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作访问学者,并有机会到美国部分大学和博物馆参观访问,期间着重看了一些流散于美国的东周晋式青铜器。作为晋人后裔,我认为有必要把它们再记录一番,以期为晋文化研究补充点资料或信息。但藏于美国的晋式铜器资料分散,有些尚未著录,又因参观访问行色匆匆,故只能择要录之。在进入正题前,我们不妨先从李峪铜器谈起,国近代以来、晋式铜器的首次集中亮相,即始于李峪铜器群的偶然出_上。从“李峪类型铜器”到“晋式钢器’1923年2月,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村民掘土时,偶然掘出数十件青铜器。它们…  相似文献   

10.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铜器藏品中,明崇祯年的潞国仿古彝器自成一体,其造形、纹饰和铭文格局,均有独到之处。现试就其特征、制造及来源略加考述。一潞国铜器是本文对自铭为“敬一主人”、“大明崇祯×年潞国制×器”仿古彝器的统称。今所见二器的造形、大小、纹饰几近相同,均为四足圆鼎,一件为故宫旧藏,一件是后归藏故宫的。其一清宫故物,原陈于缎库。铭文“敬一主人”、“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通高21、宽15.7厘米,重2280克(图  相似文献   

11.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发现一座新莽时期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漆器等,由铜器铭文推知墓主为汉代广陵国贵族,此墓为研究西汉晚期广陵国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铜器制造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西周铜器往往具有铭文,尤其是中、晚期之器常常具有长篇铭文,这为其分期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依据。两宋时期的金石学家就已注意到了铜器铭文与铜器年代早晚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例如:“西周言虢叔者甚多”,“曰父乙者,周初接商之器也”,“周之彝器粲然成文”等等。清代考据学大兴,对铜器铭文的研究又进了一步,关于铜器铭文与分期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标准,如:“周人多称伯仲”,“此铭篆文极古,词如典诰,定为周初之器”。此外,还指出了宋人在西周铜器分期上的错误。如宋人以为“以十干为铭者,为商器”,而吴式芬则提出“以十干为铭者,商周皆有”。类似的例子很多。清末民国初年的王国维把西周铜器铭文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考证遹敦时,受铭文中三次出现“穆王”的启发,提出“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山东烟台、莱阳、寿光等地先后出土了几批己(以下均写作纪)国铜器,特别是1983年12月,在寿光“益都侯城”内所发现的一批纪器,为纪国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本文拟对历年来山东地区发现的纪国铜器及传世之器略作考述,并结合有关纪国的文献记载,对纪国及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讨论。一就目前所发现之纪国铜器来看,其时代早可达商代晚期,中历西周,下延至春秋早期。下面,我们按其时代先后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与■桯     
汉墓所出铜器中有一种三足提梁筒形器。器身作直上直下的圆筒形,上有盖,下有三矮足。器身上部两侧有一对衔环的耳或兽面(即铺首),提梁的把手跟环用链条或两端有圈的铜条相联系(图一)。个别器出土时提梁或盖已残佚。这种铜器的大小比较一致。口径通常为汉尺五六寸左右,高度通常为汉尺八九寸至一尺左右(汉代一尺相当于23厘米左右),只有个别器稍高一些。在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里曾发现跟这种铜器类似的陶器一件。器身两侧之耳为贯耳,应该是穿绳为提索的。满城1号汉墓(中山王刘胜墓)也出了十件这一类的陶器,但器身较高,两侧之耳作纽状,无盖。这些陶器,尤其是满城汉墓所出的一批,可能是仿铜器的明器。 1967年在固原头营公社坪乐大队附近的  相似文献   

16.
<正>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河北平山县三级公社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西发掘了中山国国君(?)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及其它质料的器物[1]。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器是战国时期北方晋系铜器中数量最多、品级最高、年代最明确的铜器群,它为这一时期晋系铜器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标准器。中山王(?)墓的正式考古报告出版后[2],笔者立即  相似文献   

17.
(若阝)(以下代以字母r)国是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影响的古国,也是春秋初叶楚国始兴之时,最先与之发生往来的诸候国之一,在春秋时期秦、楚、晋列强的争霸中,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来南迁,故地作为楚之要邑大县,在春秋后期以及战国阶段楚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r国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是探讨楚国历史发展及其地理变化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年新出铜器"嬭加编钟",可确定嬭加为楚穆王之女.进一步梳理相关金文与传世文献,可论定王子申的身份为楚穆王之子、庄王之弟,和嬭加为兄妹关系,籍此,王子申盏的年代当为春秋中期中段偏晚,定在楚穆王时期较妥.该器可说明春秋时期女子出嫁,除常见的父辈为女儿做媵器外,兄弟亦可为姊妹制作媵器,补充了礼书之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器,器内有铭文“楚王酓審之盂”六字。这件铜器1986年时曾在纽约克里斯蒂商行出现,后归大都会博物馆.李学勤与饶宗颐先生曾先后著文考释此器,李先生将此器定名为“楚王酓審盏”,而饶先生则定名为“楚王酓審盂”。器铭中的“酓審”二字,两位先生都正确指出即是史籍所记载的“熊審”,为楚共王之名。楚共王系荘王之子,鲁成公元年立,至鲁襄公十三年卒,在位共三十一年(公元前590—公元前560年)。由于器铭所示的年代明确,此器的发现,也就为楚器的断代研究,增添了一件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20.
郑曙斌 《收藏家》2014,(3):14-20
由湖南省博物馆策划和主办、长沙市博物馆和衡阳市博物馆协办的展览复兴的铜器艺术·湖南晚期铜器展,于2013年12月28日在长沙市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湖南省博物馆首次推出的展示晚期铜器艺术的原创性展览。该展览展出宋元明清时期的铜器150件套,绝大多数为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少数几件为衡阳市博物馆藏品,祭器、供器、乐器,制礼作乐之器皆有;陈设、香具、文房,日常生活用具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