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燕 《人文地理》1987,2(2):83-88
感应和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近二十年来人文地理学的新发展。但是,作为一种人--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点,早在本世纪初的人文地理研究中已经萌芽。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的发展正是在各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研究、运用下逐步完善起来,独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城市社会、心理、感应与行为等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对感应和行为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城市地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的安全感研究:基于地点的综合理解、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基本需求,安全感则反映了人们希望免于危险的主观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地点的安全感研究成为社会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者们重视探索地点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特征与人的安全需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地点理论开展安全感研究,一方面倡导建构具有情感、价值、意义的安全地点,另一方面为预防犯罪的跨学科安全空间综合研究提供了平台,促使人文地理学通过整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完善社会-生活空间理论,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本文通过回顾地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犯罪地理与安全感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兴趣及其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文地理学基于地点理论研究安全感的主要方向及趋势,旨在建构基于地点理论的安全地理学研究框架,为人文地理学社会-生活空间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改观了人文环境,这个环境是添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并与它有密切依存关系的"人文体"。因此这个人文体内的各种人文现象与事物的分布与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人文现象与事物和它所依存的地域系统(即自然与人文地理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论与学说,就是"人地关系论"。这种"人地关系论",正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4.
环境史学是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历史学新领域 ,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其中 ,人文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密切相关。从阿·德芒戎的人文地理学思想来看 ,环境史学无论在定义、研究对象还是在方法原则上 ,都与人文地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基础在于它们都致力于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但由于它们对这一关系的具体认识和研究目的的不同 ,二者之间又有差异。认清这一问题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和侧重点 ,以推动环境史学在我国学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地理学主要研究由人类集团和社会的基本存在功能所引起的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的过程。它是现代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支,为广大学者所重视。社会地理学在德国人文地理学占有主要地位,代表其发展潮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德国”是指欧洲德语地区的全部,但不包括民主德国,因为那里的人文地理学,在战后走过的是完全不同的历程。一、德国社会地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行为地理学诞生于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浪潮,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发展、衰退与复兴的历程。近十多年,随着与心理学、GIS、时间地理学等的密切结合,西方行为地理学迎来了全新的阶段,其研究重点转向甘常生活中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认知和决策两大领域生产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梳理19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揭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最新研究趋向与特色,以期对我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7.
田紫灵  刘晨 《人文地理》2020,35(4):9-16
参与式摄影在近十年来受到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要求被研究者在给定的主题下主动拍摄照片或视频,以具象化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路径,从而展现其动态的、身体化的、非表征化的行为过程。这一方法不仅能促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唤起被研究者的情感和记忆,从而促进调研的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相关文献的梳理,对参与式摄影的主要类型、步骤及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等进行了介绍,并梳理了参与式摄影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国内未来研究可应用参与式摄影方法的三个方向:①边缘群体和少数族群的地方感及其对地方意义的建构;②日常生活和微观空间地理研究;③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们地方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文地理学早期曾被称为人类地理学,我国学者有时也称为人生地理学。它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和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概括地说,它是研究人地关系规律性的学科。早期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被定义为,"对人类社会和地球表面之间的关系所做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培勤 《人文地理》2014,29(3):63-6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义思潮与人文地理学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揭示和消除"男造环境"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性在空间和地方使用上面临的种种限制,从而开始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探究这一学科兴起的具体学术渊源,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的研究路径和成果。论文最后从三个方面展望在当下中国发展这一学术领域的前景,认为它将会有助于:①拓展性别分析的交叉性;②实践女性主义知识生产的位置理论;③为性别主流化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叶超 《人文地理》2010,25(6):158-160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的优良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方法论与野外方法的关系。周尚意教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一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野外方法及其案例,而且在方法论与野外方法结合研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由此延伸思考可得:方法与方法论研究是辩证互动的关系,由于方法论涉及学科实践,所以野外考察需要方法论的指导。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人文地理学(野外)著作应该达到"四有":有趣、有用、有力、有美。  相似文献   

11.
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概况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人文地理学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特点。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在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部门所取得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是随着二十年代开始的近代地理教育而发展的。本文还讨论了我国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和历史地理在七十年代后所取得的进展。此外,该文还提出政治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等部门的研究仍然比较落后。最后,该文对人文地理学各部门今后发展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正时间地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人文地理学家对计量革命的争鸣与反思中,是重要的行为论方法之一。1970年瑞典人文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orsten H?gerstrand)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强调微观个体、强调时空间连续过程、强调制约的时间地理学思想与符号系统~([1])。半个多世纪以来,时间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已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学科领域间得以广泛传播与应用,并形成了微观个体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独特理论与方法论~([2,3])。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地理界多数人都熟知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人文地理学"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它的领域和研究宗旨还有很多误解.这个报告试图阐明它的基本观点,并估计它对人类社会实际的和潜在的贡献.要知道人文地理学的滥觞和重要性,就不能和整个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相割裂,地理学本身是一种极古老的学识.最初,一些大思想家开始研究人类托生的大地、一般自然现象和人类在这些有关事物中的地位时地理思想亦就诞生.在希腊、罗马时代的学术界里,地理学就  相似文献   

14.
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专栏序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人文地理学出现行为主义转向以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历了6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人类个体日常可持续行为特征、行为时空间格局、行为的移动性与可达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经济环境、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交互过程与作用机理等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学界也在积极推进时空间行为研...  相似文献   

15.
王兴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他是中国新人文地理学的倡引者与践行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用现代新人文思想引领中国对空间对偶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学理。具体表现在倡导探讨空间(或地点)社会-文化空间秩序的构成规律,引领对人文空间的社会公正与价值尊严结构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他力践中国新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社会空间基础、结构与解构及其规划的系统理念与原理。他的以上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以及城市社区体系规划等四大领域的系统研究中。人文地理学大师吴传钧先生生前在王兴中先生的前三部代表性力作《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和《中国城市商娱场所微区位原理》的序言中,赞称填补了该三大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城市社区体系规划原理》一书为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新思想。不仅如此,王兴中先生运用新人文思想对旅游资源景观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王先生积极投身于我国人文地理研究,成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生力军,通过他的具体工作,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人文地理学学术杂志《人文地理》,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2001-2010年,在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学术会议几乎年年召开,积极地促进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王先生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册。  相似文献   

16.
蔡晓梅  刘晨 《人文地理》2013,28(5):36-41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关饮食、饮食文化体系和饮食活动的研究成为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而国外的饮食文化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1)强调饮食全球化和跨国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2)关注饮食的意义以及人、饮食、物质环境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3)从探讨饮食和饮食文化本身的地理学研究,转向对饮食空间问题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人地关系、跨地方以及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内饮食文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杨剑桥  李永乐 《文博》2024,(1):83-89
场所依恋是环境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与场所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依赖关系。场所依恋强调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现代博物馆研究重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不谋而合。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探讨场所依恋对博物馆游客忠诚的影响机理以及游客满意的中介作用,以期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创造经济收益与实现社会价值,提升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小红 《人文地理》2009,24(3):22-26
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特征的经济。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体--人、地、区域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应地人文地理学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新经济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仍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趋向明显;注重区域及其变革研究;新的区位论研究;注重文化地理学、关系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本文对新经济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地球信息科学、全球价值链分析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迅速成长和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小林 《人文地理》1996,11(4):80-80
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是在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主持与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已故李旭旦教授是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终身致力于发展人文地理学,积极倡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出书、出人、走正路"。  相似文献   

20.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采取理论授课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旅游心理学教学改革,力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在生活工作中熟练地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旅游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它是旅游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