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考古》2021,(4):71-80
湖南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文化归属和来源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伴随多个重要遗址的发掘,炭河里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其分布范围与集中出土青铜器的沩水流域重合,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辨析炭河里文化的青铜器出发,发现湖南及其邻近地区出土的晚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实际上属于两种年代相继、特征不同的青铜器群,进而具体分析了各器群的文化内涵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正>金代铜镜上的刻款和铸款为其独有特征之一。金代禁铜时间较长,期间统治者对禁铜、铸镜政策的变化以及铸镜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必然造成刻记和铸款之间时代性和阶段性的差异。金代自制纹饰镜集中体现了本朝铸镜工艺水平和民族时代风格,结合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以金代自制镜类型与纹饰发展演变的轨迹为主线,本文将金自制镜分为空白期、产生期、全盛期、衰败期四个发展阶段。一、金代铜镜刻记与铸款的时代性与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战国、汉。唐、宋清朝各类铜镜数百枚。现将其中的10枚铜镜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战国镜菱形纹镜1面。1955年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战国墓。标本m98:1,圆形,三弦或,圆钮座,外缘素卷边,镜面平直,镜体较薄,镜背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其上有凹面宽条带组成的菱形纹,将镜面分为九个菱形小区,菱形的内角度为60度与120度两种,位于中心的菱形及与它四边相接的四区内各有一朵圆形花蕊的四瓣花朵,所木同者,中心菱形纹的花蕊实为凸起的镜纽,而余者的花蕊部分则是宽条带的圆圈,在与中心菱…  相似文献   

4.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铜镜共三百余面,主要是中原地区出土,部分是近几年征集。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现从中选出比较典型的铜镜十二面,介绍于下: 1.彩绘纹镜战国。1960年市贸易公司征集。镜面薄而平,直径8.9厘米。三道凸弦纹的桥形小钮,钮座周围伸出四条紫红色彩绘纹饰,将镜面分成相对称的四等份格局(图版四:1)。2.日光镜西汉中期。1958年入藏新乡  相似文献   

5.
1976年12月,河南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文物考古短训班,在新郑以南12公里处的唐户遗址发掘了一批两周时期的墓葬。其中M3、M11出土的几件西周时期玉佩较为精美,鉴于原简报描述不多,我们选出4件玉器,详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6年第6期刊登了张雪岩同■《吉林集安出土的古镜》,文中介绍了1969年至1985年7月集安县(?)内出土的铜镜11件,铁镜3件。这里将尚未发表的2件和最近征集到的3件介绍如下,作为对该文的补充。海兽葡萄镜一件。1985年11月6日征集.据介绍,此镜系1980年工人在集安县电线厂北挖烘炉沟时出土。直径10.9、缘厚1.0厘米。镜面微凸。镜的外缘向内倾斜,上有卷草纹图案。外区有禽鸟,奔兽和蔓枝葡萄,内区有四只姿态吝异的海兽,兽间饰以  相似文献   

7.
洛阳博物馆近几年征集了十几件铜镜,这批铜镜铸造工整,设计新颖,不论人物、花草、鸟兽都非常生动清晰。现将其中七面铜镜按时代简介如下: (一) 隋代“仁寿”镜(图一) 半球形钮、厚胎、平缘、钮座作双线八角纹,每角内分别有“高”、“金”“宜”、“昌”、“长”“明”“□”“□”八个字。以八角纹突出的双直线纹将镜面纹分为八个部分。分别饰“东王公”“西王母”“四神”和“神兽”。外区作“玄武”、花辨等图案,并有凸起的圆圈一周,外有楷书铭文,  相似文献   

8.
从多年的考古资料看,不少金代铜镜是颇具特色的,不管图纹设计还是浇铸技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但过去对它很少作科学分析,大正七年(公元1918年),日本学者近重真澄分析了一枚;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小松茂、山内淑人分析了一枚,此外便所见甚鲜。这几位学者考察的主要是化学成分,未对金代铜镜工艺的一般情况作全面研究,所以笔者除了对化学成分的分析外,还考察了金相组织和表面状态,旨在更好地了解金代铜镜工艺,并从中探讨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安徽阜阳发现的几件铜镜●董波杨玉彬刘建生安徽省阜阳市文物管理所在这几年的文物普查中先后征集了一批古代铜镜,现选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几件介绍如下:(一)汉代铜镜四乳禽兽规矩纹镜直径9.8厘米,重180克。圆形,圆纽、柿蒂纹纽座。座外为双线方框,方框外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征集多面金代铜镜,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的5面。这5面铜镜图案新颖,刻款重要。如蝴蝶勾连纹、童叟嬉戏纹、仿宋元祐罗汉等铜镜,在过去发表的金代铜镜中,从未见过。它们为研究金代铜镜提供一批新的资料。金仿宋元祐罗汉镜1982年发现于哈尔滨市。铜质,平缘,桥状钮。直径7.2厘米,缘厚0.35厘米。边缘为一周凸弦纹,分内外区,外区是八卦文:≡≡≡≡≡≡≡≡,内区铸30字铭文:“宋元祐癸酉秋既望鲍公诰依禅月画像以七宝庄严敬造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博尔塔拉州博物馆在文物调查中,先后征集到几件古代铜镜,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双凤镜 1987年3月出土。有柄,已断,残长1.6厘米。镜面直径11厘米,略呈弧形。桥形纽,饰双凤和流云纹,双凤作飞翔状。其外饰弦纹一周(图一)。此镜从形制及纹饰看,应为宋代铜镜。  相似文献   

12.
(一)长宜子孙禽兽画家镜(图1),南阳百里奚出土,直径22.4厘米.镜面稍弧,镜背有动物画象及铭文.画象都作带形,分作三组.第一组(最外边)为禽兽画象,浅平雕,有龙、虎、牛、鹿、朱雀、熊、三足鸟等,线条流利,姿态生动.第二组为稍微突起的浮雕.为青龙、白虎、玄武等神象.此外尚有三足鸟,羽人.画家为了适应镜之带形,龙、虎、蛇及羽人等形象都画得很长,因此各种动物首尾相接.第三组中有七乳,乳与乳之间有画象,画象为阳线轮廓.计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羊、羽人等.羽人共三人都为兽首.一人右手执一物如铎,左手举一锤似作敲打之状.一人抱琴,似在弹弄.另一人举步跳跃,转身视抱琴者.两手各执一丸状物.空中尚飞三丸.足下部有三个圆圈,似如盘.这种形象可能为汉代杂伎中之舞盘弄丸者.最中心,钮之外边有铭文两组.内边一组有篆书四字,"长宜子孙"外边一组为隶书廿八字:田氏作镜大毋伤新有善铜出丹阳.涷(炼)治(冶)铜锡清如明.得此镜□□千万.(二)规矩镜.(图2)河南午阳县出土.直径13.9公分.镜面微弧,镜背有四神鸟兽羽人等画象.画象外有铭文.王氏□镜四夷服,乡贺新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子孙力,传吉后世乐毋极.  相似文献   

13.
常德博物馆收藏的几件古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常德博物馆历年来征集和发掘出土了许多古代铜镜,现介绍其中几件。弦纹镜。1996年9月桃源县漳江镇战国墓(M12)出土。小桥形纽,镜背仅饰凸弦纹一周。直径9.8、缘厚0.15厘米。应为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颍上县文物管理所近几年征集到一批古代铜镜。现将其中几件介绍如下。四神规矩镜 2件。1件直径16厘米。圆纽,四叶纹纽座。座外方框,内排十二地支铭,间饰乳钉纹。内区饰规矩纹,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神兽和内向连弧纹乳钉纹。其外有铭文一周,为:"上华山,见□人,宜官秩,保子孙,□□□□□□□,□好可驾佳心意,□长棠□□常照,食玉英,饮澧。"边缘饰锯齿纹、流云纹各一周。1983年春颍上县淮颍乡出土(图一)。另1件直径16.5厘米。形制基本同前件,唯  相似文献   

15.
铜镜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用品,而且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里仅从郑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古代铜镜中,选择几面典型铜镜介绍于下: 旋涡纹地变形兽纹镜小(?)式钮、素圆钮座。座周饰圆形素带,其外以旋涡纹为地作衬托,主纹为变形兽纹,以四分法对等分布四区。此纹饰明显是从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而来。素宽边折缘。质地较薄,纹饰为突线技法,布局协调,线条有力。直径13.5厘米(图一)。此种镜是战国时期典型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铜镜     
最古时的人们是用水照面。后来铜器发明,就用铜制的盆盛水照面,这种铜盆名为鉴,现在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这种古物,所以也有把镜叫做鉴的。铜镜的发明,据说是由一种向着太阳取火的铜器演进而来的,这铜器叫做"阳燧"。"阳燧"形状是圆的,中间凹下去,当太阳正中时,阳光射到这东西  相似文献   

17.
铜镜     
正铜镜是古代人们以青铜制成用来容的生活用具。我国是铜镜的故,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镜是分布今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距约4000年。铜镜自4000多年前一沿用至明清,直至近代大量使用玻镜以后,才被逐渐取代。铜镜既是用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是我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镇原县博馆馆藏铜镜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何方 《炎黄春秋》2010,(5):4-11
<正>新中国诞生以来的六十年,先后经历了国际化与全球化各为三十年的两个时期。头三十年是国际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我们采取了消极和  相似文献   

19.
20.
金代铜镜的刻款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