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河南省襄城县文化馆征集到虎形墨书行草诗文瓷枕一件。  相似文献   

2.
1982年,河南省博物馆从省文物商店征得一件相扑俑。二俑设置在一个长3.6、宽2.7厘米的长方底板上,通高6.4厘米。系陶质手工捏制品。该相扑俑除底板及俑的下肢部分未涂釉外,余皆施绿釉。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胯间绷护裆带。二者分次上下,皆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纹饰,仰面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居下者面部向内,用双手紧  相似文献   

3.
<正> 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廊坊文物收购站征集到几件青花瓷碗。经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鉴定,均系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民窑产品,现介绍如下: 八仙寿字纹碗 敞口,折沿,深腹,斜削宽圈足露胎无釉,有旋制痕迹和跳刀痕。胎体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碗心双圈内饰寿星骑鹤图案,(照1)内口边沿饰“落花流水”纹一周。外壁纹饰分为三层,口沿饰梅花一周,下腹近底部饰环套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由四组开光组成,每个开光内画两个八仙人物,地子用行草书写的寿字填空,俗称“满地装。”线条流畅生动,青花色泽淡雅明快。高10、口径22、足径9.3厘米。  相似文献   

4.
1972年,西平县谭店乡一农民在烧窑取土时,挖出墨书行草瓷枕一件,现藏县文化馆。此枕呈椭圆形,面长26.7、中宽18、高8.7~9.1厘米。枕面与内侧面微凹,枕面隐现开片纹,枕面中央为外向连弧开光,开光内有墨书行草十字:“麦天晨气润,槐下  相似文献   

5.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青白釉堆塑瓶,为1956年购于北京琉璃厂宝聚斋古玩店.其瓶纹饰生动形象,胎质细腻莹润,在同类器物中可谓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6.
八一年三月,在汲县城关公社沿店大队出土了一件瓷枕。瓷枕作长方形,枕面长32、高13.5厘米。瓷胎细腻坚硬,白地黑彩。枕面中间绘一老翁和树木,老翁著宽袍左衽,束发长须,右肩背一拐杖,杖上挂一葫芦和一琴囊,枕面四隅绘有牡丹花纹。枕后绘有一株牡丹花,靠上方有一小孔。瓷枕前立面绘一枝白玉兰花,左右两侧各绘有对称的菱形花卉图案。枕底部有一“张家造”阴文楷书印记。整个  相似文献   

7.
介绍几件宋代瓷枕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繁荣时期,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瓷器,瓷枕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下面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收藏的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瓷枕,介绍如下。三彩莲花枕(图一)此枕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长24、宽15、高75—9厘米。其形状...  相似文献   

8.
介绍江苏武进县博物馆藏的一件宋代铜镜夏星南武进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道教内容的铜镜,较为少见,现介绍如下。铜镜呈桃形,长16.1、宽14.4厘米。龟纽位于镜上部,纽下为北斗七星,两侧各有三星。下方一尊,尊四周分饰坤、乾、坎、离  相似文献   

9.
介绍江西出土的几件宋代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月下旬,江西省宜黄县圳口公社发现一座宋嘉泰年间墓葬。该墓位于圳口公社圳口大队新建生产队村旁的公路上。墓梆室系用麻石板建造,室长约2.5、宽约1.2米,方向正南北。梆室南端,以石板隔成一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春,鹿邑县城关镇文化街群众在马家后院挖坑泥中,发现一件白地黑花瓷枕。枕面及周围均施白釉,绘褐黄色和黑色图案。釉色光润显亮,笔法布局新颖,在着墨不到之处,透出鲜艳的褐黄色。枕高7厘米,长25厘米,宽18厘米,呈椭圆形。枕面厚1厘米,状如平板盖在器身上,上由两周用弧线连接的椭圆墨线构成图案。  相似文献   

11.
洛宁县文管会收藏一件宋代瓷枕,该瓷枕1985年出土于洛宁县马店乡上(土夭)村。瓷枕通身施白釉色,长28、宽18、后高12、前高8.5厘米。腰间两道弦纹间画褐色卷云纹,枕背有一圆形小孔,枕面三面高,中间低凹,枕面一周画连续“回”形纹,瓷枕呈椭圆形,形似元宝(图一)。枕面用褐色行书体书写词一首,词12行、满行8字,计75字(图二)。词曰:  相似文献   

12.
1985年11月,巩县(今巩义市)文管所文物钻探队,配合陇海铁路电气化工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共探出汉墓十五座。其中六号墓出土文物最多,达四十余件。特别是赭釉钱纹两耳罐尤为典型突出,高23厘米,口径为12.5厘米,腹围72.5厘米,底径为11.5厘米,口沿厚0.65厘米,颈短而口外侈,肩部有两横系,饰三道弦纹。烧造时,可能置火口处,一侧釉焦黑,在腹部有其它器物倒置口沿粘结痕。钱纹陶罐,通身施釉,釉下印“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件青铜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7月,在江苏省江宁县横溪公社许村大队塘东村出土青铜铙一件(图一)。这一带土丘起伏连绵不断,处于宁镇丘陵的西南部,出土地点即在塘东村后面一座土岗的顶部。据实地调查了解,铜铙在离地表40厘米处发现,周围未见其他遗物。铜饶重32公斤,呈铜绿色。通高46、柄长19.5、柄端直径5.5厘米。柄与器身内  相似文献   

14.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件彩陶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6月,我们在洛阳市北郊的洛阳木工厂发掘西汉砖室墓一座(属烧沟汉墓区),墓内出土一件较为珍贵的彩绘陶壶(编号:道北M10:46)。该壶的形制为直领、束颈、圆腹、假圈足,腹上部两侧有对称铺首,盖作覆盘形。  相似文献   

16.
1981年8月6日,巩县(今巩义市)芝田乡稍柴村农民挖红薯窖时,发现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该墓共清理出土文物40余件。其中,卧羊铜灯造型别致,制作技艺精湛,是一罕见珍品(见图)。这件卧羊铜灯,重0.8市斤,长14、高11  相似文献   

17.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开封文物商店于1972年收购了一件巨型青铜钺。后经多次了解调查,该钺是早年在河南新郑县城北望京楼附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该钺呈梯形,方内,平肩,两肩各有近似长方形的小穿孔作为穿绳系柄而用,两侧斜直,刃部平直。器体饰镂空饕餮纹,纹饰  相似文献   

19.
一件宋代建筑图形青釉盖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釉盖罐出土于厦门吕厝,是宋淳祐八年(1248年)火葬墓的葬具,“出土时罐中套有一小罐,两者形制相似”。外罐形体较大,为长舌子母口,鼓腹,近底呈弧形内收,底平微内凹。半球形器盖几乎占该器通高的一半,宝珠状盖纽肥硕。胎骨为粗质灰泥胎,胎体轻,厚薄较均匀。器外通体施青黄釉,釉不及底,器内未施釉,釉面呈现因胎体表面不平及釉层厚薄不匀造成的花斑点。整器自上而下饰有十层纹饰,器盖饰两道弦纹,水波状曲线  相似文献   

20.
1978年春,在山东即墨市中山街邮局门前东侧(古即墨城西门瓮城)挖土坑时,出土1件古代铜印,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铜印为方形,边长5.5、高4.5、纽2.7×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