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市东连岛东海琅邪郡界域刻石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连云港市考古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位于该市连岛镇东连岛村灯塔山羊窝头北侧海边的一块隶书刻石(以下简称羊窝头刻石)。经连云港市文管会办公室、博物馆现场辨认,认为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与琅邪郡的界域刻石。1998年底,《连云港日报》记者经群众指点,在东连岛村苏马湾海边又发现了另一块刻石(以下简称苏马湾刻石)。市文管办、博物馆人员经过多次考释辨认,确定为有确切纪年的新莽时期东海郡琅邪郡界域刻石。  相似文献   

2.
1984年春,在怀安县西湾堡乡西沙滩村出土辽代刻石一方,现藏怀安县物保护管理所。刻石刊于辽统和四年(986年),青石质,制作粗糙,左边残缺。长45、宽44、厚5厘米。刻石表面磨光,边缘四周有阴刻双线,字为阴刻楷书,残存13行,满行15至17字,部分字损坏(见附录、拓片)。  相似文献   

3.
正刘平国摩崖刻石刘平国摩崖刻石,原题汉永寿四年(158年),此时汉桓帝已改元为延熹元年(158年),由于刻石地处偏远,仍沿用永寿年号。该摩崖刻石别名很多,诸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刻石摩崖(《善本碑帖录》)、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校碑随笔》),一般简称为刘平国碑、刘平国颂、刘平国刻石、刘平国摩崖等等。由于各家对碑文理解不同,释文各异,故  相似文献   

4.
<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一块刻石上的36字《官箴》。这块刻石为清人颜伯  相似文献   

5.
五凤刻石 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发现了一件方形刻石,上面刻“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分三行排列。字是隶体,又有篆书的意味。(图一)当时负责监修孔庙的高德裔为此事写过一则小记,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6.
1975年,禹县无梁乡周垌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北宋刻石一件。刻石内容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阳翟县为保护白马寺(现在周垌村)的寺产颁发的公据。刻石高32、宽35、厚13厘米,青石质,左上方刻有"官"字,在"祥符二年二月日"处刻有篆体阳翟县印(见图)。现收藏于县文管会。阳翟县,秦置,明洪武元年(1368年)并入钧州,万历三年(1575年)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迄今仍之。公据明确规定了寺院四至和土地、树木等归属权,对研究宋代官方文书有一定价  相似文献   

7.
董珊 《文物》2019,(10)
<正>2010年1月,在西安市阎良区石川河道内发现一件秦铭刻石,最近已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伟刚撰文发表,并有很好的讨论[1]。笔者读后有些新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据介绍,这件刻石近于长方体,其长边尺寸为211厘米,另外两短边分别为69、60~62厘米。从这些数据看,刻石截面与长边的比例小于1∶3,可以称其为石条。石条底部及两侧有刻铭(图一),今隶写如下:纳右中部。工讙。石堂再施木卅(三十)六。袤九尺,广二尺九寸,后(厚)二尺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9,(1)
1975年下半年,北京图书馆接受苏州叶诚祜先生捐赠入藏的一批拓片中,《谦公法师灵塔铭》是一件较为珍贵的拓本。谦公法师灵塔建成于金朝泰和元年二月二十三日(1201年3月29日)。《塔铭》系赵仲先撰文并书丹。该塔直至清朝末年尚存,江阴缪荃孙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成的《顺天府志》中,说它仍存。1956年全面清理房山云居寺石刻时,此塔早已毁坏,《塔铭》刻石也不知下落。从清末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几十年中,云居寺遭到的最大的  相似文献   

9.
萝北县太平沟乡太平沟南侧临江处,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珍贵的抗日刻石(见图一)。刻石位于黑龙江右岸的漫滩上。石料为巨砾,当地人称之为“卧牛石”。刻石呈不规则形,长、宽各约155厘米,厚约30~70厘米。字刻在较平整的正视面上,连落款在内,共计3行,右起第一行为“此石可烂”;第二行为“倭匪之仇不可忘”;第三行为落款,偏下,为“九一八”(见图二)。字迹较深,苍劲有力。据当地人讲,刻石直置于漫滩  相似文献   

10.
苏州府约束踹匠碑系研究清代前期苏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碑刻.康熙四十年(1701)刻石,碑长1.83、宽0.99、厚0.24米,青石质地,字体为楷书.现存碑文共31行,行81字.全文记录于下:苏州府约束踹匠碑康熙四十年江南苏州府正堂加三级石,为公叩宪  相似文献   

11.
<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有一件金承安三年(1198年)摹刻的“隆兴寺大悲阁铜铸千手观音像”刻石。此刻石为青石质,高91厘米,宽62厘米,因嵌于框内,厚度无法测量。刻石正面上部线刻千手观音立像及善财、龙女二  相似文献   

12.
<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86,(5)
《文物》1985年第10期《张忠烈公墨迹刻帖考》,误以海曙先生与郑寅为二人,并以刻石年代可能为清末民初。余为海曙先生之孙,谨提供事实如后。先祖郑寅,字海曙,号月槎,浙江慈谿县南乡半浦镇人。清道光九年生,光绪二十六年卒。喜收藏,曾以银元四百购得张忠烈公煌言手稿,思刻石以广流传。光绪元年,杭州药业公会修市内众安桥岳庙竣工,庙侧尚余隙地。先祖时任该会会长,倡议捐资建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内保存三块有关南宋明州港对日本交通贸易的刻石。它们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年)三名居住日本的华侨在明州(今宁波市)舍钱修砌"礼拜路",奉献功德的刻石。这是宁波市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宋代明州港最早的文物遗存,也是明州港对日本交通贸易历史最早的文物遗存。由于它们是当时致力于中日海上交通贸易的华侨的遗物,所以更是值得珍贵。一砌路石、发愿文及其来历这三块刻石现嵌置于天一阁内尊经阁西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博物馆于1986年4月从郑州市向阳回族自治区磨盘街收藏一套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刻石,内容为《瘗鹤铭并序》。《瘗鹤铭》是我国著名摩崖刻石。其时代和书者,前人辨说纷纭,有人说是晋朝王羲之,有人说是梁朝陶弘景;有人认为是隋代人所作;或认为是唐人所书,均无确凿证据。但刻石的字势雄强秀逸,历来对此评价甚高。瘗鹤铭在《金石萃编》、《古今图书集成》这两种版本的书中均有记载,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李娟 《文物世界》2014,(3):42-43,54
<正>汾阳市博物馆藏有金王庭筠《黄华山居诗》刻石四块,笔者对此刻石做了一番了解和研究工作,现将相关资料整理如下。一、王庭筠简介王庭筠,宋金时人,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雪溪翁。金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生于金贞元三年(1155年),卒于泰和二年(1202年)。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今山东省平原县西恩城)军事判官,有一定作为,后调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主簿。明昌元年四月,参加馆阁考试被录取,因御史言其"尝犯赃罪"而罢官,乃卜居彰  相似文献   

17.
1990年李瑞环同志视察陕西时,讲到廉政问题,曾引用了西安碑林官箴刻石中的箴言,即: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这几句箴言渐为人们所熟悉。但此言究竟出自何人?如何准确把握它的意思?除了西安碑林之外,哪里还有这一箴言的刻石?笔者试略作考释,书此以俟博识者指正。 箴言出自曹端 一本书名为《中国古今廉政故事》的小册子(1990年海潮出版社出版)将这几句箴言的发明权归之于张聪贤,这是错误的,且不说作者所引箴言与官箴刻石尚…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荥经县烈士乡境内发现一汉代摩崖刻石。经专家考证,确认是《何君尊楗阁刻石》。此碑自宋、清、民国献屡有记载,为汉隶碑刻、西南古代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0月,在运城中条山发现两处有纪年的北周摩崖刻石。现扼要介绍如下。其一:“大周大象二年岁次庚子二月丁巳朔□□丙寅诏遣御正中口夫议阳公□□绩司仓下长夫北平子□罗兴开两谷古路通陕州三门□盐池东通海门向陕州直于□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