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与欧洲国家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时,欧洲大国看似掌握着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动权,但欧洲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一致对付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衰弱不堪,但它依靠一两个强国来抵制其他欧洲强国的侵犯,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抵制俄国,在俄国帮助下压制埃及行省的分裂行动,依靠德国的帮助抗拒其他欧洲强国,客观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也有一定主动性,并非完全任人宰割;只是帝国内政中的问题削弱了正常外交活动。奥斯曼帝国对欧关系的演变受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严重影响.帝国最终被卷入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初,阿卜杜·哈米德二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危机,并最终导致1908年革命的爆发,让这位本打算在皇宫中颐养天年的苏丹惨遭废黜。继位的穆罕默德五世,是"青年土耳其党人"扶持的傀儡,基本没有实权。而躲在幕后的"青年土耳其党人",虽然以绝对权力控制着帝国的内政外交,但党内对帝国的发展方向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邵永灵时殷弘奥斯曼帝国是个谜。它只用了200年时间,就由一个弱小、贫瘠的部落酋长国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①但与其兴起相比,其衰弱更令人困惑。这一衰落过程包含两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速度极快,...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术界有关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文章从帝国奴隶制、奴隶状况、理论研究这三个方面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对今后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莉 《沧桑》2008,(4):155-156
奥斯曼帝国传统的伊斯兰教育,是奥斯曼人凭借着伊斯兰传统制度而精心制定的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社会结构中,奥斯曼人不但继承了早在帝国存在前的伊斯兰宗教教育,而且发展了以传授伊斯兰教为内容的宗教教育,形成了奥斯曼帝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伊斯兰教育,使传统伊斯兰教育作为帝国正统教育中最重要环节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6.
范永茂美 《世界》2006,(9):12-15
人类历史充满了政治的故事,政治的故事又是国家兴衰的故事。塞缪尔·芬诺(Samuel E.Finer)里程碑式的杰作《早期时代政府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的大国政治百科全书:从亚述王朝、波斯帝国、罗马共和国,到中国的汉王朝,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哈里发帝国、中国的唐和宋王朝,到奥斯曼帝国。古代的帝  相似文献   

7.
<正>17—18世纪的欧亚大陆现在已被学界从世界史的角度总结为一个陆基帝国蜂起并立以竞相继承早先蒙古帝国遗产的大时代。1在这一基本历史背景下,分别立国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清朝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彼此对于对方拥有何种程度知识上的了解,自然成了一个极富学术旨趣的话题。试从该时期的清朝一方来观察,由于与奥斯曼帝国相距绝远,没有建立直接的外交渠道,  相似文献   

8.
东方问题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19世纪它是国际关系的重心,即使现在它的影响犹存。"东方问题"产生于18世纪末,斗争的重点在19世纪。列强之间的争斗是"东方问题"产生的根源,19世纪列强的插手中东延缓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而20世纪列强的干涉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但东方问题并没有随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它依然存在于当前的世界里。只要中东没有形成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它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会使列强继续染指中东",东方问题"就不会结束。  相似文献   

9.
凯末尔不但为他的民族赢得了独立,也为土耳其的现代化之路奠定了基础,他赢得了本国人民和世界的尊敬。 老去的西亚病夫 奥斯曼帝国与大清帝国,在近代被称作为西亚、东亚两病夫。这两个老大帝国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也都曾经尝试过维新变法,以求独立自强,但最终都告失败,陷入了衰败状态之中。为了挽回奥斯曼帝国的颓势,1908年爆发了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的革命,革命胜利后,青年土耳其党拥立70岁的穆罕默德五世为苏丹。  相似文献   

10.
《文史月刊》2013,(5):6-8
一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同盟国就四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全部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之后解体。持续时间共四年零三个月的一战,不光战败国伤痕累累,战胜国也都损失惨重。以英国为例,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几十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东方问题”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及其各继承国之间的对抗而在东南欧引起的各种问题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它形成于18世纪末,贯穿整个19世纪。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此次危机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有巴尔干斯拉夫人反抗土耳其素丹政府的民族起义,有俄土战争,还有大国对土耳其遗产的争夺及由此引起的分歧与冲突。其中,英俄之争是主要矛盾,并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迪士累利是此间英国的  相似文献   

12.
雷颐 《文史天地》2016,(4):77-82
正几百年前,现代化从西欧发轫,然后如波浪般一圈圈向外扩张,波及之处,纷纷被卷入这一大潮,有的乘势而起,有的动荡漂摇……横跨欧亚的土耳其,因地处要冲,所以"首当其冲",比多数东方国家受现代化冲击要早得多,而且它的现代化历程十分曲折,因此对"后发"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老大帝国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是从拜占庭帝国边境一个小小的伊斯兰酋长国慢慢发展起来的,到15-16世纪,已成一  相似文献   

13.
王旭 《黑龙江史志》2013,(19):32-33
<正>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拜占廷帝国进入了"边疆危机"时期,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广大疆域和庞大的军队全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拜占廷帝国陷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危机中,公元610年,拜占庭帝国迦太基总督之子希拉克略进入君士但丁堡,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并在帝国内部重点是亚洲领土上实行军区制,这一制度明显的缓解了帝国面临的危机,加强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家和军事力量并在三次波斯战争中彻底粉碎了波斯帝国对拜占廷的威胁,并使得拜占廷拥有了和正在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对抗的力量,为拜占廷帝国进入中期的"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军区制自身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为帝国的毁灭埋下了  相似文献   

14.
新书微讯     
正《穿越百年中东》内容简介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山茶》2009,(6):2-2
为什么好奇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东西方的古代文明随意堆积着.杂乱而和谐: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考古现场。  相似文献   

16.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就俄英法而言,皆具有非正义性质。与克里木战争相关的外交斗争甚至远比军事斗争更为复杂,值得我们研究。各国政府勾心斗角主要是为了争夺欧洲优势、中近东势力范围。这场斗争通过“东方问题”即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表现出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被称为“东西方的金桥”。取得它的遗产便能控制中近东的战略要冲,有利于争夺欧洲优势。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大国加紧争夺,克里木战争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就在这种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间长达6个世纪,其内政外交和兴衰荣辱一直是学者笔下的重要题材。苏莱曼一世之前的几位素丹雄才大略,继位前多有在地方行省担任总督进行锻炼的机会,能够在掌握权力后励精图治,不断向外拓展帝国的版图。苏莱曼一世去世之后,奥斯曼帝国几乎停下了扩张的步伐,勒班陀战役的失利打破了奥斯曼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围攻维也纳失败后签订的《卡洛维茨条约》,更是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哈布斯堡王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广东政府历年税收不敷财政支出,只得乞灵于借债、发行公债库券和银行兑换券等手段,以作弥补。历届政府曾举借了巨额外债,由是常借新债以偿旧债,债台高筑,无法按期清偿。但不同时期,广东借外债的用途亦有相异。一般来讲,早期因军阀割据混战,当政者戎马倥偬,所借外债多用以弥补财政赤字,属于财政借款。而在陈济棠统治时,省内形势较为稳定,故所借外债有相当一部分是投入实业建设,性质为经济借款。  相似文献   

19.
正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是以附加利息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外债分为广义的外债和狭义的外债,狭义的外债是政府所借外债,广义的外债除政府所借外债外,还包括民间所借外债。一般而言,近代外债债务主体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机构;二是具有重要影响并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的企业,如比较典型的汉冶萍公司以及官商督办性质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帝国时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使得劳工问题日渐突出,德意志帝国政府采取"立法"与"行政"手段对劳工问题进行了全面调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劳工问题调节机制。德意志帝国对劳工问题的调节,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德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