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战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针对战时劳工住房问题实施了两项短时期、小规模的住房建设计划。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战后期的劳工住房矛盾,迈出了联邦干预住房市场、建设公共住房的第一步,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政策特征,应该视为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起点。但受战时应急计划性质的局限,该计划既无法彻底解决近百年积累下来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也未能使政府在一战时期就认识到针对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公共住房政策长期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宋捷 《沧桑》2008,(3):36-38
加纳的住房条件至今仍不容乐观,其落后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为了实现资本积累的目的,殖民者在加纳建造城市和工厂,加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农民们为求生计只能流向城市,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度日之资。农村人口长期向城市流动是住房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畸形的大城市发展和在经济文化方面对宗主国的依附状况也是加纳住房紧张原因之一。二战后随着大量退伍军人和加纳人的回国,住房形势进一步恶化。本文将简单分析从二战结束至罗林斯执政初期,加纳历届政府的住房政策,并对其今后的政策制定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杨辰 《人文地理》2011,26(3):35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为工人阶级服务"双重目标的新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从数量上看,三十年(1949-1978)的新村建造没能真正的解决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市改造的主体,工人新村也成为落实新政权的政治意愿、经济政策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新村的大规模建造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雪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2,37(6):39-46
混合住房社区内的社会分异是城市社会分异的新形式,是城市地理学者面临的新研究议题,也是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居住区分异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平均化了“邻里效应”,无法揭示同一居住区内部的社会分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为揭示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异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首先回顾混合住房社区政策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界关于居住混合与社会融合关系的争议,然后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住房社区的研究进行综述,接着讨论了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透视社会分异问题的有效性,并基于已有研究进展构建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混合住房社区社会分异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混合住房社区政策制定和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1,(25):21-21
500欧元印度塔塔集团宣布,将推出世界最便宜住房,每套成本仅500欧元。塔塔集团发言人称,这种住房最基本的户型面积约20平方米,建造成本约500欧元,建造工期仅需一周时间。该公司已开始与地方政府商讨推广此类住房事宜。  相似文献   

6.
西方城市居住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学英  崔璨  徐伟 《人文地理》2020,35(5):8-17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住房市场化转型使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住房制度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居住状况和民生福祉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政府明确强调需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而这需要对城市居民微观居住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居住行为作为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虽不断涌现,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总结。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刻画了居住行为研究热点的演化,从居住迁移、住房产权获得、住房生涯三方面对西方相关研究进展和前沿进行评述,并进一步梳理了居住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深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解;在总结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现有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有住房政策,分别从理论、内容、数据和方法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居住行为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引起学术界对居住行为的关注,为推动中国居住行为研究理论构建、理解社会空间重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贺文慈 《攀登》2002,21(5):89-91
住房二级市场(二手房市场)上联一级市场(新房市场),下联住房租赁市场,是住房市场开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推动住房市场健度发展,搞活二级市场是关健。  相似文献   

8.
周羽 《神州》2014,(14):168-16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衣食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住房水平也应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大量的土地被承包商开采建设商品房,使房价大大提高,远远超出普通人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加之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行政法本身不够完善、其行政行为中存在诸多缺陷、申请制度又不合理等弊端,导致我国居民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实际满足的窘状。为改变这一窘状,我们就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行政法,以促进其行政行为不断完善、申请制度不断健全。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闫小培 《人文地理》2012,26(1):60-65
非正规住房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现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量村庄被纳入城市并以"城中村"的方式成为我国城市的非正规居住空间。"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作为规划外的住房发展方式,在承担特殊的住房供应职能的同时带来各种环境、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论文在梳理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市场—社会的视角剖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能动性"理论总结"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形成演化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过滤理论的起源、概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滤是住房的生命周期与家庭的生命周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两大支流:以建立经济理论和模型为代表的关注住房的过滤研究、有关居民迁居的强调家庭的过滤研究。过滤理论的地理学视角可以追溯到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型,提供了关于居民迁居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之关系的解释。过滤理论意义主要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合适住房、解释城市微观和宏观空间变化、分析和解释与住房市场有关的社会问题。过滤理论是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对杰斐逊而言,联邦制意味着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分享国家主权,其中,联邦政府享有管理对外事务(包括国际和州际事务)的权力,而各州政府则享有管理对内事务的权力。他主张对宪法进行严格解释,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严格地限于宪法中所列举的范围。在杰斐逊执政时期,他赞同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即交通建设),但是,由于宪法并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的权力,他强调必须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明确授予联邦政府有关权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他关于联邦制的一贯主张,维护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主要由于杰斐逊的联邦制思想的阻碍,联邦政府的国内改进政策始终延滞不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租赁住房市场被严重边缘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彰显了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特征。住房租赁市场成为研究热点,而居民的租赁住房可支付能力是其关键。本文将保障性租赁住房与商品性租赁住房合为一体作为研究对象,从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现状出发,客观评价不同人群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最低非住房消费标准、住房补贴比例等指标,在此基础上定义人均租赁住房可支付能力指数,用于评估不同人群的可支付能力。结合目前的租赁住房市场的供给情况,运用GIS软件分析居民可支付能力的空间特征,分析北京市现有租赁住房与居民租房可支付能力匹配情况,对于合理制定多层次租赁住房市场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其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公共住房保障问题的研究归根结底来说,就是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要妥善解决公共住房保障问题,关键在于明确公共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政府在解决公共住房保障问题中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是必不可缺的角色。文章就是基于我国政府在住房保障中承担的责任,从而展开调查研究,找出其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动人口流入地福建省的问卷调查数据与流出地河南、安徽两省的调研资料,采用生存分析方法、空间可视化与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流动人口在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出地村庄内建房或在县城(镇)内购房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建房率明显大于购房率,且存在较为明显的住房闲置现象;在时间特征上,2005年以前的住房投资行为较少,而2005年以来渐多,购房比建房需经历更长的时间跨度,特定时期内的住房政策能推动流出地的住房投资行为;在空间特征上,流出地的住房投资行为存在区位优化选择倾向,且建房的跨地区生计走廊数量多于购房。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省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益紧密。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本文回顾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历史。省际经济竞争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时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省际经济合作研究经历了省际经济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时期。分析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现状。探讨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主要理论的研究。此外,还分析了省际经济竞争的模型研究以及实证研究。阐述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未来研究的五大趋势。最后指出,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6.
张普一 《丝绸之路》2011,(22):62-63
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进行历史梳理,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划分为三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对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规律性经验与特征,以期对今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国洪梅 《史学集刊》2004,(3):62-65,88
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在扩大政府规模的过程中,通过“政治庇护制”任命文官,使行政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中的“政治文官”以多种方式直接参与立法和政策的制订,自主地执行联邦政府的政策,导致美国文官政治化倾向的加强。这种现象不仅源于政治与行政的特殊关系,源于“政治文官”自身的优势,也源于美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体系及融资机制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焕新 《攀登》2000,(2):71-74
自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立和完善住房金融体系,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目前住房金融体系和融资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尚存在融资中介体系不完善、住房信贷不合理、融资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住宅业的发展。该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住房融资中介机构;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建立市场化和社会化住房保险机制;完善融资主体结构、融资工具和手段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住房制度改革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和消费偏好,选择居住区位和住房与邻里质量,住房选择行为相对自由化。商品房的开发在住房制度改革后得到鼓励,房产商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引下,自主选择投资区位,建设不同层次的住房和邻里,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工龄的职工在享受房改房的机会明显不同,造成享受者和未享受者住房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居住分异。公共部门的干预使得住房类型构成多样化,出现了经济适用房、房改房和廉租房等资助房,与商品房并存;种种约束条件使得社会群体在不同类型住房中分布并不均衡,形成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的广东粮业已有较为完备的市场和交易制度:一个以民间商人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为特色、国家政府政治强制干预并不多见的开放型的市场运行机制颇具常态,粮食市场在同业公会等民间社会整合力量的监控、协调下一切皆井然有序。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粤省政府试图以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对国统区粮食的经营及运销实施统一管理与调控,这样战时经济中自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统制行为发生冲突与较量:黑市经济便是市场机制为维持自身延续在政府统制政策下而扭曲变形的真实写照;也正因市场机制的存在,政府在粮业管理中亦采取了一些调适政策,以期寻求统制经济下二关系的动态平衡。事实证明:倘若漠视市场机制规律,政府一味凭借威权,结果只能促使黑市经济泛行,腐败大规模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