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试论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个体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道德修养观不仅在历史上对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素质、民族文化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当代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3.
我们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典籍。整理研究我国古籍,批判地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和丰富我们的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文化层次较高、很有道德修养、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之一。满族伦理道德观是满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考察它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将给人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它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淮海戏流行于苏北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  相似文献   

6.
文物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代表性实物或遗存.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中国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认识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同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文物,作为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物遗存,是祖国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象征。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祖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对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使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文博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我们都知道,文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首先,我们应利用文物的特性发挥其历…  相似文献   

8.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在存史、资政、教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地方志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四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修志工作有利于发展地方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时间考验的精品良志,其中有大量可信的历史文化资料,是我们研究区域文化、了解区域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更是发展地方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是继去年"七·一"讲话之后的又一个纲领性的重要讲话.这个重要讲话对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对做好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以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1.
《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域土地人物略》是现存少数记述明代西域史地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所证地域最广 ,可信程度甚高 ,并反映了当时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但目前两种通行本不仅文字讹误歧异处甚多 ,而且体例亦不相同 ,学者不知所从。得其祖本嘉靖《陕西通志》本 ,通行本中的讹误歧异即可厘清。至其作者 ,当非汉人或穆斯林 ;作时当在宣德十年 ( 14 35)甚至成化十年 ( 14 74 )之后。  相似文献   

12.
David Hunt 《Folklore》2013,124(1):75-90
Written evidence from the hunting folk literature of the Caucasus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origin of the unicorn lies in hunting mythology and that remnants of it are to be seen in the figures in "The Lady and the Unicorn" tapestries in France.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利用到消灭的演变过程,而政策的实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误的一面,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则是认识上出了偏差,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玉梅 《史学月刊》2003,1(5):54-5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开发西北边疆的文章,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各有识之士利用报刊这一信息工具来研究西北、宣传西北;为开发西北制造舆论,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但最终实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是留学教育全面恢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内驱力源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留学教育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此次选派不仅促进了高教改革、科研创新,而且摸索出一整套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选拔办法和管理体制,开启和引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留学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汉赋作品中的服饰形象着眼,论述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现汉代文化精神的礼乐精神,汉赋中的服饰形象描写与汉代礼乐精神的关系。通过汉赋中帝王、嫔妃、武士等的服饰描绘,论述其体现的礼乐精神以及礼乐精神对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Academic essays in Germany either start or end with a citation from Goethe. I cannot refrain from this tradition as I have in mind three lines which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in his time an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but which no longer hold true in our changing world. This is not easy to accept, especially for a scient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