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2.
解放初期,四川省绵阳县涪江沿岸出土了几件巴蜀式铜兵器,现收藏于绵阳市文管所。戈 1件。通长21.7、内长5.5厘米。援狭长且直,有中脊直通援后部的桃形穿,无胡,援本近阑处有两长方形穿,弧形刃,内上有一穿。内两面铸有巴蜀式刻纹(图一;五;七:2;八:7)。剑 3件,分两式。Ⅰ式1件。通长38.7、宽5厘米。剑体呈柳叶形,有中脊,扁茎无格,茎上有两小圆  相似文献   

3.
1991年6月,在平泉县七沟镇圣佛庙村出土了一件青铜戈,保存基本完好。戈峰呈弧线三角形,较锐。援中起脊,阑侧三穿,长方内中有一穿,援上刃高于内上缘。戈体通长20.8厘米;援长13.6厘米,宽3厘米;内长7.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胡长7.1厘米,厚0.2厘米。戈体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4.
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夔纹戈通长30.9、援本宽8.3厘米(图版肆:1;图一)。援宽直而长,前锋圆钝,中起脊,短胡,无阑,无穿。直内,末端圆弧,下有一缺。援部饰变形夔纹,以云雷纹衬地。内部后端饰羽状纹、勾连纹及云雷纹。与《中国古代兵器图集》著录的一件商代晚期有胡戈形制相近,此戈长38.5、宽15.6厘米,通体饰雷纹,内部饰兽纹,近胡部有  相似文献   

5.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古代兵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较全。今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兵器作一简单介绍: 夔龙纹铜钺商代。长11.7、宽11.8厘米。平肩,弧刃,两肩有长方形穿,内为长方形有圆穿。饰镂雕夔龙纹,内饰兽面纹,铸制精美(图一)。“◇”铜戈商代。长22.4、宽6.5厘米。援起脊,靠内处饰三角形蝉纹,首和二前足翘起。直内两面嵌松绿石虎纹,有圆穿。  相似文献   

6.
正1996年,新泰市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青铜戈。该青铜戈出土于山东省新泰市翟镇崖头河。戈直援无脊,弧线形尖锋;内部平直无刃,呈圆角长方形,上有一长三角形横穿,末端铸"成(阳)左戈"两行四字铭文;栏侧残存一近半圆形穿,援上刃与内上缘几乎呈一条直线,援与内于侧栏处断开,胡部残缺。援长11.7、内长7.2、通常18.9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一月,我馆派人前往冶炼厂拣选青铜器,得戈、剑、斧、权、镜诸器。现择其中几件介绍如下: 青铜戈 1件。援本略上翘,脊稍隆起,断面呈菱形。前锋为三角形。长胡三穿。长方形直内,一穿。通长26.3、援长18.2、内长7.9、内宽2.8厘米(图一:1)。这类戈在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铜剑 1件。断面呈菱形,茎首呈椭圆形,茎中部内收,两端较粗。茎上除缠缑状螺旋纹尚清晰外,其它纹饰模糊不清。剑格为三叉式。通长30.3、刃长20.2、茎长5.9厘米(图一:2)它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Ⅰ型Ⅰ式剑相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晚期。  相似文献   

8.
蕴章  瑞吉 《文物》1985,(10)
1983年3月,在山东省莒南县小窑大队发现了1件青铜戈。戈稍残,援长13.2、内长6.6、胡残长5厘米。阑侧三穿,上穿呈半圆形,下两穿呈竖长方形。直内一穿,呈矛头形。铭在胡上,阴文"左徒戈"三字(见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0.
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一件上郡青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 《文物》1982,(11)
1979年,准格尔旗纳林公社社员在挖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出土地点再无其它遗物。青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通长24.9,援长15.7、援宽3—3.3,胡长12.3、阑长14.3、内长9.2、内宽3.3厘米。重328.7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宁平公社一社员在宁平西二华里挖水沟时,发现青铜戈一件(见图)。铜戈通体完好无缺,没有锈蚀。援内全长23.3、援长14.2、援宽2.8——3.1、胡长9.1、周长11.1、内长9.1、内宽2.5厘米。援下刃近前端较宽大,授微上昂,中脊凸起。阑内有三个长方形穿。内上有长方形穿一个。内中穿下饰“?”形纹饰,即“邞”字。戈刃锋利,援和胡上刻有铭文,共十五个字。前三字是廿二年,以下字体磨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0月,围场县龙头山乡小锥子山村一农民在“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挖土时,发现了战国青铜兵器7件,其中戈3件,矛4件,后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收藏,现分别介绍如下。三穿戈3件。1.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平内,后缘上翘呈弧形,中间有一梯形穿。援长14.7、内长8.7、胡长10、通长23.4厘米(照1)。2.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直内,后缘开双面刃,呈弧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援长14.6、内长8.7、胡长10.2、通长23.3厘米(照2)。…  相似文献   

14.
青铜戈、矛是中国青铜时代广泛使用的金属兵器。山西是中国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青铜戈、矛也曾十分流行。据目前所知的资料,作为用于实战的兵器,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矛,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本文依据确有出土地点的实物资料,对山西境内发现的青铜戈、矛分别加以阐述,并按时代的顺序,依次划分型式,探讨山西青铜戈、矛的地区性特征及与其它地区,主要是中原诸省青铜戈、矛的关系。本文的中原,从广义上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陕西。 一、青铜戈 迄今为止,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戈,均为商晚期。可分四型。 一型 长条形援,援、内间有栏,无胡。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 直内。永和,石楼二郎坡、褚家峪、后兰家沟,长治长子,灵石旌介,洪洞出土。二郎坡的1件(图一,1),援、内间有上、下栏和侧栏,内后部饰兽面纹。褚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式发掘以来,先后出土秦代青铜兵器上万件,特别是带有刻铭的戈和戟,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重视。2005年4月,我们在对秦俑一号坑后部的部分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2件带有铭文的戈和戟,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新资料。其中一件为“十年寺工”戈,出土于秦俑一号坑T12G7中。该器长胡,曲援,长内上翘,援、胡均带有锋刃,阑侧四穿,内部有一个横长方形穿。器物保存完好,明亮如新,刃部相当锋利,胡部刃稍有小豁口。通长27厘米,援长16·9、宽3·1~3·2、厚0·5厘米,内长10·1、宽2·8~3·3、厚0·5厘米。出土时木朽迹犹存,尾部套有一…  相似文献   

16.
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多年来,阜阳地区出土了一些古代青铜兵器,其中以战国时期的铭文兵器尤为珍贵.现分别论述如下.(一)蒙字戈、剑蒙字戈,1974年3月,笔者在临泉县城关废品收购站拣选,现藏该县博物馆.戈长援,上翘,呈弧形,内平直无刃,尾圆,内中一长方穿;阑长过胡,阑侧三长方穿.戈通长24厘米,其中援长15.5、内长8.5、胡长10、阑长11厘米.字在胡部,为鸟虫书,字体狭长,作虎头鸟尾装饰,模铸(图一).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角援青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角援青铜戈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于商晚期及西周早期。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日益丰富,对三角援青铜戈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做整体研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现试从实用角度,就三角援青铜戈的起源、流行、衰落等问题作一初步的研究。一起源问题现有考古资料中,年代最早的青铜戈是二里头三期文化的遗物(图一),这两件标本分别长32.5和28厘米,长宽比很大,上下刃基本平行,暂名"长条援青铜戈"。长条援青铜戈侧刃发达,既可以前锋啄击、又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3)
正浙江商周时期的兵器有钺、铍、剑、戈、戟、?、矛、镦、镞等,其中钺的数量较少,共收集到4件青铜钺,2件半环形玉钺。一、青铜钺根据不同的形制特征,可将青铜钺大体分为宽圆刃斧形钺与风字形钺二种。(一)宽圆刃斧形钺共2件。其一,乳钉纹钺(图1),1974年湖州市废品仓库拣选。长方形直内,刃部延展成半圆形,侧角上翘。两肩下有二枚乳钉、一对方穿。钺身中央有一凸缘的大圆孔。通长19.4厘米。  相似文献   

19.
三年奅令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考古》2011,(11)
2005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霍邱县洪集镇唐畈村发现一座小墓[1],根据该墓的形制和出土陶器的组合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该墓出土的1件青铜戈,编号为M21∶1。狭援内刃式,援长而狭,前锋弧形,无脊;长胡,上有三穿;长方形内,上有一穿,后段略收窄,三面有刃。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征。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在郑州市郊区石佛乡,发现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戈、青铜刀各一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器残片。现简报如下: 青铜戈:为直援,援中起脊,锋及上下刃颇锐利,曲内。援内间无阑,但上下有短齿。援的后部铸有一圆穿。内部两面铸有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