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最近幾期的‘文物参考資料’、‘考古通訊’上,陸續發表了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义思想的文章,这是很好的現象。新中國成立五年來,人民的考古事業得到空前迅速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們还存在着缺點,帝  相似文献   

2.
湯開建 《中华文史论丛》2012,(3):143-200,397,398
福安是明清時期中國天主教最爲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教案頻發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發的福安教案在中國傳教史上極具影響力。它不僅是中國天主教傳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還促成了嘉道時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訂立了對西洋人治罪的律令專條。這對中國天主教的正常傳播與發展産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以往對此事件研究者雖多,但由於資料、檔案屢屢披露發現,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頗。本文竭力綜合各類中西原始檔案,深挖全案的過程、原因及影響,以圖超邁。  相似文献   

3.
從朝鮮人民反抗美帝侵略的正義战爭發生以來,瀋陽東北(宀博)為了加强中國人民對朝鮮的認識與同情,特於庆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开國一週年同時舉辦朝鮮民族反抗侵略戰爭史蹟展覽。展出地點在本舘  相似文献   

4.
"都市眼光"是現代中國城鄉關係中的重要內容。自晚清開始,在整個社會生產結構發生轉變之前,尚未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的"都市"已經集中了時人對於物質文明與政治生活的諸多希望。不僅讀書人聚集並認同於此,國家的目標也轉移到了都市。與之相應的則是"鄉村"逐漸轉變爲"農村",更成爲負面的象徵。到20世紀三十年代,"農村破產"之說盛行,鮮明地體現了現代中國社會意識與社會現實的不同步。城與鄉成爲對立的文化範疇,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這種充滿想象又富於構建意味的"都市眼光"是中國現代性的特殊表述,並持續影響着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党及政府对社会文化事業的重視与關怀,博物舘事業在这幾年中已有了相当的發展。幾年以來,博物舘在配合國家政治、經济与文化建設進行宣傳教育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博物舘由於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肅清資產階級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工作上就不能不呈現出很多的缺點。为了把博物舘的工作提高一步,指出这些缺點並加以克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總路綫的照耀下,經濟建設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着。結合着經濟建設的高潮,各種事業都正在日益擴大,日益發展。任何事業的幹部如果能主動地步趨着經濟建設的進程,動員一切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這種事業就必然會順利地發展起來,會獲得極大成績;反之,就必然陷於被動,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從而落在其他事業的後面。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4,(12)
鄭州市的殷商時代遺址是在一九五一年發現的。經過中央及省、市有關部門多次的調查,確定了它在考古研究上有重大價值。一九五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學合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來鄭州二里崗一帶作發掘實習,除了確定二里崗遺址是屬於殷商時期之外,並且發現在殷商遺址下層,還堆積着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龍山文化层。  相似文献   

8.
《文物》1951,(2)
我駐緬大使館舉辦新中國展覽我國駐緬甸大使舘於上月在緬京城仰光舉辦新中國圖片展覽會。照片内容為介紹我國解放鬥爭及各方面的發展與成就,並有木刻、湘繡及景泰藍製品等。展覽會揭幕日,緬甸總理達欽努,外交部部長藻昆卓及各國驻緬甸外交人員均蒞會參觀。緬甸人民對新中國的輝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1,(9)
東北图書舘為了主動的向工人讀者服務,自從一九五○年九月,在铁西設立了流通總站以后,广泛的受到了各廠的歡迎,因此開始不久,就發展到二十六個工廠閱覽站。由於東北工業的迅速發展,工人的文化水平,業已普遍提高,讀書已經成為工人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所以铁西區流通阅覽總站,通過了各厂閱覽站,對工人的政治文化以及技術的學習上,逐漸發揮了圖書的積極作用。  相似文献   

10.
銅器     
一、銅器發展的歷史概要 (一)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銅器已經發展到這一門手工業的最高峯了。無論在冶鑄方面,在器物的型式與圖案方面,都已有最高的成就。在安陽出土的一千幾百斤重的大方鼎,具體說明了這一件事實。我們只要看那時的鎔銅器,每一個用土製的器,最多只能裝十幾斤銅液;鑄這樣一個鼎,需要一百多個溶銅器同時溶化,注入範型。就可以知道這是怎樣偉大的場面了。這種進步的銅器工業,不是短短時期裏就能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估計中國銅器的歷史,大約有了三四千年之長了。就今天已發現的材料來看,中國銅器是就地鑄造的,是民族自發的工業。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1,(9)
目前東北區文化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為了使圖書館工作赶上形勢需要,更加發揮图書工作在新中國建設事業中的積極作用,加强圖書舘幹部的培養與教育,已成為迫切的任務。並為了使東北區圖書舘成為新型的人民圖書舘,培養新的幹部,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2.
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社事業發展局承辦、美國福特基金會協辦的第四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于1998年10月19曰至21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海峽兩岸百余名、世界21個國家65名共180余名專家與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孫子兵法》,對一系列專題進行了討論。《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春秋末期吴國名將孫武所著的一部兵書,流傳至今已有2500余年。全書十三  相似文献   

13.
方誠峰 《中华文史论丛》2023,(1):137-164+403-404
賈似道行公田法是南宋末年最重要的史事之一,過去研究者皆未分析公田法倡議者、實施者的背景,尤其是思想背景。通過對相關人物的考察可知,公田法可謂賈似道利用道學門徒推行的一項事業。這説明,道學及道學家對南宋政治的影響,絶不僅僅發生在臨安朝廷,更是籠罩地方施政。在地方施政中,宋末的道學家絶非萎靡、迂緩、空虚之人,其作爲亦遠不止於教化等,更是深入到兵刑錢穀這些王朝生存的基礎,也深刻改變了南宋末年軍事財政的展開方式。  相似文献   

14.
鐵器的使用,在中國大致上是在春秋前半時期,研究歷史的人,對這似乎没多疑問了。鐵器出现,在社會生產上是一件大事,他在我們歷史的發展上起有多大的作用呢?在這裹僅就個人所見於農業一方面的畧作敘述,謬誤的地方,在所難免,尚希讀者多予指正。西週末年所謂我國文化發源地的黄河流域,仍然呈現着荒涼景象,社會生產力很低,人口稀少,許多土地荒蕪着沒有開墾?芳o’記鄭世家說:“於是桓公問於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乎?太史伯對曰:獨洛之東上,河濱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君之民也。”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這個建議,就從陝西遷移到河南來洁數膰补缓敛涣呦У墨I給鄭桓公十個邑。從這段史實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國君對荒蕪的土地是不  相似文献   

15.
問題討論     
秦始皇赢政把春秋战国时代封邦分立局面,统一起来,使廣大人民脫離了戰爭的苦難,減輕了由列國紛戰所引起的繁重負担。而且隨着社會經济的發展,把佃耕制度鞏固下來,使農民得以發揮生産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量,發展了農業生産力。更確立郡縣制度,以適應於商人地主階級的統治權袊饨ㄉ鐣拇颂と肓艘粋€新的階段。我們看自春秋戰國以來,山於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灌漑事業已成當時農業生産的重要動力綎|諸國,各造隄防,爭奪水利。壅水放水,已成為農業生長的威脅。如‘東週想種稻,西周不放水’。黄河不泛濫齊地,趙魏必發生水災蚨M聵I能够統一管理,要求有一個突破現狀適應農業生產的統一國家瑫r封建統治階級爲了爭奪剥削地盤,發生無數次的戰爭,勞動人民,不僅肩負着繁重的貢赋徭役、戰爭損耗,以及各國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而且生命也無保障;特別是小國的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因而無不迫切要求和平統一,企圖得到休養喘息,企圖得到活命。所謂一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就是顯明的例證。再看從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商業,當時也成爲一股白漸壯大的社會經濟力量,各國手工業生產品的交換,雖已衝破了國境的限制,但仍未能攞脫各封建領主的約束。新興的商人地主,為着經商便利,要求打破封邦分立的小國界限,建立統一國家與制度,以便於商品交換。而且隨着都市經濟的發展,商人地主佔有土地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6.
葉恭綽對中國近代敦煌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與其他同時代敦煌學研究者相比,其本人關於敦煌學的論著並不多,但其運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積極提倡敦煌學研究,發起了我國首個敦煌學研究團體,推動海内外收藏敦煌寫卷目録的編製與刊布,致力於敦煌文獻的收集與保護。此外,還通過幫助、提SS■其他敦煌學研究者和研究機構來推動敦煌學的發展,在中國早期敦煌學的很多重要事件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博物舘筹备處為了給今年開展‘新中國建設’部分的材料徵集工作做好準備工作,全體工作人員於去年十二月開始學習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  相似文献   

18.
<正>生與死,可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中國中古史領域中,與死亡相關的課題已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展開,如禮制史角度出發的喪葬制度的研究(1),從考古學入手的帝王陵寢與墓葬的關注(2),又如對死後世界觀的考察(3),當然也有從新文化史角度進行的整體解説(4)。近年來,隨着身體史與生命醫療史研究的展開,屍體也成爲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例如李建民先生就討論了中國古代的"掩骴"風俗(5),陳昊先生則討論了隋唐時期城市中的屍體與疾疫  相似文献   

19.
趙益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23-368+407-408
早期中國和古希臘一樣,都具有“數爲萬物之原”的觀念。此一觀念所基於的“數”及其具體内容早已不是原始文化的數字崇拜,也不屬於密契式的領悟,而是對度量衡及具體計算、樂律學、占卜和天文曆法中發展出來的“數”及數學知識,進一步加以總結而得到的抽象認識。“數”作爲知識系統的核心,是早期中國關聯式宇宙論、自然宇宙論及各種形而上學思想的重要基礎。思想史研究如果忽略對知識史的探討,不僅易流於空疏,而且會發生謬誤。  相似文献   

20.
<正>生與死,可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中國中古史領域中,與死亡相關的課題已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展開,如禮制史角度出發的喪葬制度的研究(1),從考古學入手的帝王陵寢與墓葬的關注(2),又如對死後世界觀的考察(3),當然也有從新文化史角度進行的整體解説(4)。近年來,隨着身體史與生命醫療史研究的展開,屍體也成爲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例如李建民先生就討論了中國古代的"掩骴"風俗(5),陳昊先生則討論了隋唐時期城市中的屍體與疾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