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地形因子通过对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的空间再分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文章主要讨论地形因子中海拔、坡向、坡度等对山区森林地表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作为西北内陆为数不多的森林分布区之一,是明代宁夏军民采用林木的主要区域。通过对明代贺兰山森林采伐情况的详细考察,判断明代贺兰山森林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受军事、政策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明代对贺兰山森林的采伐范围仅限于东坡低山地区。受"禁山"措施影响,官兵"私伐"行为成为贺兰山森林采伐的主要方式。贺兰山东坡地区作为主要采伐区域,其森林主体因分布海拔较高,采伐活动仅限于边缘地带,故而仍能保持一定的森林风貌。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渭河、洮河、白龙江、大夏河流域和祁连山区,陇中和陇东也有少量森林分布。森林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而且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居住在森林周边和附近的居民依赖于森林从事副业生产,以弥补家用不足。但民国时期甘肃森林出现了过度砍伐的问题,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粗略估计抗战前甘肃森林覆盖率有6%,到抗战结束时只有3%。森林面积锐减既有传统木材利用的因素,也有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因素,而制度缺失是森林遭到滥伐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文献 ,力图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陇东地区森林分布和覆盖状况 ,反映这一时期该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分布空间的变化 ,并探求森林覆盖变化的内在原因。在这一时期内 ,陇东地区森林分布面积和空间均呈缩减的态势 ,天然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性 ,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实行对森林开采的不同程度的封禁、制定法令制度来保护以及进行规模不等的植树造林活动等。但收效甚微 ,人工次生林没有发展起来 ,天然森林也继续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5.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0-33
牦牛,是属于牛属牦牛亚属的大型哺乳类动物,也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大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海拔地区,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相似文献   

6.
<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海拔落差达到4000米,山高谷深。这里群山绵延、峡谷纵横、森林苍翠、雪峰争辉。卧龙是四川大熊猫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国宝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以"天下卧龙,熊猫王国"蜚声世界。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整,自然植被覆盖丰富多样,映入眼帘的都是苍翠的绿,这就吸引了众多的鸟类在此生活和繁衍。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概述 哈尼梯田分布于海拔170-1980米的广阔地带,面积达上百万亩,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均以梯田为轴心展开,具有历史、科学、经济、文学、艺术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增 《风景名胜》2020,(1):0190-0191
中国成为世界第 2 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健康中国 2030”背景下,森林康养作为现代林业服务的特色产业亟需转型升级。通过回顾和梳理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明确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前景。从森林康养产业要素分析,通过景观提升、康养植物配置、养生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改良创新和互联网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森林康养提升规划,构建完善的康养服务体系,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健康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中甸的生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的生物资源□潘发生森林千湖山林海。段志诚摄中甸地处青藏高原南端著名的横断山三江并流区。这里是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向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过渡的地带,山高谷深,山川相间,从遐迩闻名的虎跳峡谷到哈巴雪山之巅,海拔相对高差3500米,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雪豹起源于青藏高原腹地,分布遍及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重要的雪豹分布国,60%的雪豹栖息地在中国境内。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全球分布海拔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雪豹是不可替代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象征,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指标。起源于雪豹栖息地的河流,供养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雪豹分布区内的农牧社区,依赖生物多样性获得生产生活的资源;此外,山地生态系统还提供了审美、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