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蒙阳”布     
“蒙阳”布高4.3厘米,宽2.5厘米,重3.65克。面文左右并列古篆两字,背有竖弦三条,无文字。此布制作精美,无锈蚀,背部微现青绿色,其余为古铜原色,故文字极清晰。此布右首一字作(?),从(?)从下。《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莫狄切。”今俗作幂。又《说文》:“(?)、重覆也。从(?)一。莫保切。”此两字形状接近,读音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头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古文。”《说文》:“(?)、覆也,从(?)豕。莫江切。”按《汗简》豕作(?),亥作(?)或(?)。豕、亥两字在六国文字中形式相同。《说文》:“(?)、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故亥、豕古文为同一字。《汗简》:“(?)”为蒙字,注:“出朱育集字”。此字从冃从亥与从  相似文献   

2.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3.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4.
楚玺考释(六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新蔡大夫之? 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楚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相似文献   

5.
馆藏善本书中,有明末卢若腾著的《留庵岛噫诗集》一部,凡一卷一册,收诗百四首.题“明通议大夫同安卢若腾闲之著,同里后学林树梅瘦云校刊”.目录后约有“古闽丁芸”、“耕邻经眼”二印.板式为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页10行、行23字,注文小字双行.板框四角连接不严实(有缝),界格行线两端与上下栏线互不衔接;字的行气不整,有时歪扭不直;墨色轻重不均.以上特点,说明这是一部活字印本.怎样知道是铜活字印本呢?主要是根据丁芸的墨笔题识和印本的字体.丁芸的题识凡两处三则,一在卢若腾自序之后,为节录卢氏传记,对于研究卢氏有用,与本书板本关系不大,从略.第二处在本书校勘者林树梅识语后,凡两则,第一则与本书板本有关,录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7.
读书记疑     
古人云:读书须使有疑.书虽常读,疑则不常有,间或有之,亦难遽定.姑记一二,质诸高明,难遁“按而不断”之讥云尔.[故恶姑幽,恶姑明]《逸周书·周祝篇》:“故恶姑幽,恶姑明,恶姑阴阳,恶姑短长,恶姑刚柔.”王念孙指出:“刚柔当为柔刚,此倒文以协韵也.”伟武按,王说甚是.今疑“故恶姑幽,恶姑明”当作“故恶姑幽明”,涉下而衍“恶姑”二字.“幽明”反义连文,与“阴阳”、“短长”、“柔刚”一一相对.明、阳、长、刚同为阳部字,幽.[晋荀盈字伯夙]《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晋人荀盈,宇伯夙.王引之曰:“盈读为赢,夙读为肃.赢,宽缓也.肃,严急也.……是赢与肃正相反,故名赢字肃,犹狐偃字犯,阎没字明,以相反为义也.”伟武按,“盈”字毋庸读破,《战国策·秦策三》:“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盈缩”义亦相反.  相似文献   

8.
<正> 鲜虞 《泉汇》元4.14、《古钱》上编补遗1219著录一枚方足小布(图1)。 李佐贤云“左似廿字,右下半系贝字。”实则未识此字。诸家亦多阙而不释。 按,布铭二字均从“虎”字头,这类偏旁参见《古币》,尖足布“膚虎”(读作“虑(厂虎)”)、桥形布“(?)氏”诸形体:  相似文献   

9.
在拙作《商代无楚》及《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中,我们曾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过去在甲文中往往被判定为楚族称谓的诸例,实际可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四型:殷契所见两型,从林从巳者非“楚”字;从林从正者虽后世隶定为从疋之“楚”但此并非楚国之“楚”。至于周原甲文所见两型,从林从口者仍非楚,从林从足字才是确切可以判明的楚国或楚族之“楚”。基于这种分析,我们便作出了“迄今为止的甲文材料,尚无法证明商代已有楚族或楚国”的推测。看来,此甲文“楚”字问题之所以疑团云结,大约还不在于殷商及周初甲文中各有一型非“楚”字曾不断以假乱真。根本  相似文献   

10.
元揭傒斯所书《真草二体千字文》卷向传为其著名书迹,曾以珂(王罗)版影印并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选集》中,又曾入目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迄今尚无人提出疑义。世传揭傒斯的书法墨迹尚存数种,多是跋古法书名画的题跋书,与此卷书法不相类,故引起本人的疑问。经考鉴,此卷书作确有问题,应是一种伪书。又,本人发现明陆士仁曾伪做过文(?)明、祝允明的书法,颇疑此人当不只是伪做文、祝二人书,而该卷书法确与陆士仁本款书作《四体千字文》有相合处,故又初步认为此卷书法亦出陆士仁之手。以下就有关问题,逐一讨论。一款识中的问题揭傒斯的《真草二体千字文》,前有明王逢元的“智永千文”四字引首,卷后又有明刘瑞一跋,以及明袁衮、徐伯虬的两行观款。因  相似文献   

11.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12.
新出土魏永平五铢杨鲁安《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六第十五》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日太和五铢……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殊钱”。近日得一枚北魏“永平五铢”,是1991年8月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北部之古十二连城遗址南二十华里处乌兰不治沙地间农民挖土时发现的。细审此钱特征略有三点:一是面文“五铢”两字乍看似西汉“五殊”字体。细加对比,显然有别。此钱“五”字长大且上下二横不出头(南朝梁“五铢”之“五”字二横也不出头)。“铢”字“金”旁四点细长,西汉“五铢”之四点均小而圆,其“朱”旁更与西汉“五铢”相异。二是此钱铜质较糙,铸工亦显粗率,而西汉“五铢”铜质良好,色泽赤亮,铸工精美,为魏“永平五铢”所不及。三是此钱径2.5厘米。重3.5克,基本上同西汉“五铢”之大小、轻重相类。之所以说此钱为北魏王朝所铸,有其它两项物证,与此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太和年造瓦当,一柄魏造像莲花形佛光(铜质鎏金)。解放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凉城,和林等处曾出土过北魏年间所造的铜镜和瓦当,铭文均作“富贵万岁”(篆书),铜镜仿西汉镜纹饰,瓦当亦仿汉,作“井”字栏,中宫为乳,铭文四字右旋读,分嵌在上右下左四  相似文献   

13.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14.
《江邨消夏录》卷一著录此卷,云: 赵文敏公《饮马图》卷(图一)。纸本,高八寸,长二尺。白描,作奚官汲水,马作就饮状,神骏可观,起止无迹,即伯时当为之俯首也。引首止庵篆书《饮马图》三字,隶书款。下录款“子昂”,钤“赵子昂氏”、“松雪斋”二印。 又录宋濂小楷书题,在画之左方,云:  相似文献   

15.
一、释简20、191有字作要要释文、字表未隶定①、刘钊先生释为《集韵》之“”。他认为此字上部与山器“”字所从之“”同为“”字是对的,楷化后的与字所从之同形不同源。〈说文〉部:“,物不届。从,声。,古文,又部:“,草器也。从性,贵声。,古文,象形,《论语》日:“有荷而过孔氏之门”按不象。许说有误码率,应侯钟“遗”字所从之“贵”作。上部之“”,象双手振作物有所赐与之形,即误码关送,训与之“遗”的初文,《说文》所引古本《论语》用借故为,今本作。贵字本义变当为赐与,“物不贱也”是后起义。准此,上揭简文两形元…  相似文献   

16.
“天正”钱平生两见:于1943年读中学时我在先师王效曾先生家见过拓本,拓本为高善谦所赠,未见原钱。1942年7月上海泉币学社主编的《泉币》杂志第十三期刊载此钱拓本,并有高氏题跋。“此泉天正二字,居穿之上下,面左右及背右,各有日月形,天字从二人,遽视之如元字,正字亦奇,几不可识。而泉之制作,与夫铜质,颇似辽钱”(图一)。据此,我在《辽钱考略》(载《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刊》1985年上册)一文中述及此钱,附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平首金属货币中有一种燕尾布,面文作“桡比尚忻”^[1]、背文“七偵”^[2]:与之相关的还有被称为“连布”的布币.面文为“四比尚忻”,分别见于《货系》4175——4184、4185——4187号。目前学术界多数认为这两种货币是楚国在战国晚期铸造的货币,但是对于币文中的“(十斤)”字(为行文方便,以下用△来代替)却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准备讨论这个字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榆 《收藏家》2015,(6):11-12
京博艺术博物馆珍藏一帧《明宣德封沙加为佑善禅师诏书》,此诏书质地为丝质,长230、高31.6厘米(图1)。左右两端是黄绫,为卷首与卷尾部分。中间为白绫,是书写封文的主体部分。书写封文的白绫开头正中,竖向织有双龙,双龙之间织有篆字“奉天敕命”四字,紧接着织有“洪熙元年月日造”竖向篆字一行,双龙图案与奉天敕命四字均有凸出感。白绫封文的主体部分,是用墨书写的汉藏两种文字的墨书封文,先写汉文诏书为楷书十二行,之后是诏书颁发时间,汉文楷书“宣德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一行,并行对译藏文竖写一行,汉藏两行文字上钤皇帝诰敕御玺“敕命之宝”朱印。  相似文献   

19.
苏轼《偃松图》卷与《古柏图》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偃松图》卷(图一)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三二著录。纸本,短卷。墨笔画古松一树,左向横斜出盘石间。右边识:“眉山苏轼”行楷书四字,钤朱文“赵郡苏氏”大印一方。后纸明·张谦跋云:  相似文献   

20.
燕布四珍     
作为一名钱币收藏者,我格外留意文字不同而品种繁多的小型方足布,尤其对其中燕国布币的搜集,更是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近年来终于有所成就。1991年岁末,承蒙书法家、钱币收藏家杨鲁安先生书题横幅“燕布斋”三字相赠,自是欣喜不已。在此愿借《中国钱币》一隅,发表我所珍藏的数枚燕布精品,供钱币爱好者鉴赏(插一)。已知的燕国布币品种,若不以币材和小版别细分,仅依不同铭文计算,目前能够确认的共发现八种,这八种燕布,除去常见品“安阳”(旧释“匋阳”)、“襄平”(“纕坪”)、“平阴”(“坪阴”)、“广昌”(又释“恭昌”、“益昌”)四种外,其余四种皆因存世量甚少,当属燕国布币中的珍品无疑。现简介如下: “韩刀”(即“寒号”),又释“市匕”、“封化”,布重6.05克,通体绿锈,左侧一字为绿锈覆盖,仅能显出右侧一字。此布数年前从辽宁凌源第三中学高级教师范品清泉友处交换所得。据范先生相告,此种布币皆出土于凌源。辽宁除范品清君外,尚有姜力华君、李宝鑫君等人拥有此布,山东朱活先生也曾从范品清先生处交换得一枚。公家收藏方面,已知天津历史博物馆馆藏品中有一枚,上海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有两枚。估计存世总量当在十枚以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