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威胁催生了国民政府《兵役法》的颁行,国民政府开始试行兵役管区制度。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统区大面积国土沦陷和人力资源的丧失,原有的师团管区建制彻底被打破,战前预想的系统化的秩序征兵难以有效施行。为确保役政机关对及龄壮丁的掌握和防范民众逃役,国民政府推行国民兵身份证制度配合兵役管区制度征兵。此则反映出国民政府原有的兵役管区制设想局限于战前既有统治区的考虑,一旦原有的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靠碎片化的及龄壮丁身份登记和清查来应对,此种支绌局面直至抗战结束。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福建省军政当局既严格奉行了中央的兵役政策,又因时因地采取措施,通过建立兵役行政机构,制定地方兵役法规,开展兵役宣传,优待征人征属,完善征集程序等方式,广泛地动员壮丁出征抗敌,使福建人民融入全民族的抗战大潮中,为保障抗战胜利所需的兵员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穿过耶路撒冷老城的受难之路(拉丁语Via Dolorosa),也称"苦路",是基督徒朝拜的圣地。耶稣被判死刑后,背起沉重的十字架走过这条路,一路上停留了若干次。苦路的路线如何,耶稣曾在哪些地方停留,历史上曾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些细节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是一段关乎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4.
兵役制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制度,保国卫家是每一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在抗日战争用兵打仗时期尤其重要。以下仅为本人迄今为止所掌握的资料和个人之浅见。现简述之,不妥欠详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抗战兵役对于保障战时兵源、补充战场兵员损耗、维持长期抗战所需战力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组史料辑自馆藏军政部兵役署档案,选取其中较系统完整的兰肃师管区、浙江省军管区、福闽师管区司令部兵役工作报告书予以刊布,冀以反映战时国统区地方役政实施之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兵役丑闻层出不穷,这不仅使饱受战乱痛苦的人民雪上加霜,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军队纪律的败坏和战斗力的下降,更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经济的凋敝,进而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统治基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显然是错综复杂的,它既受抗战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影响,又与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执政腐败息息相关。究其根由,我们可以认为,国民党兵役的腐败是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和吏治腐败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兵役法》和兵役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以来,一切“割地称雄”的封建军阀,如北洋军阀、冯阎军阀、江浙军阀、四川军阀和国民党,他们都是看重“有兵便有权,有权便有钱”的原则的。抗战前夕的国民党武装(如蒋介石统率的国民革命军,基本上是用招募方式进行武装的,在旧社会仍叫募兵制。从募兵制改行征兵制。即雇佣兵役制—变为义务兵役制,是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发生,蒋介石迫于  相似文献   

8.
罗爱林 《史学月刊》2007,19(11):69-75,81
18世纪初,俄国确立等级义务兵役制,农民的兵役义务由此产生。兵役虽属国家义务,但国家并不直接从事征兵活动,而是由农村公社来实施。村社在选派新兵时力求遵循平均主义原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社内部的富裕农民开始从实体人充实军队的义务中解脱出来,这是农村社会分化的标志。兵役义务不仅是地主进行农奴制统治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农奴主和村社惩罚"不顺从"农民、"纯洁"农村社会成分、"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兵役”篇是军事志编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是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今省军区的重要工作。从全国已出版的近20余部省级军事志看,虽然篇名不尽相同,但都是单独成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日“兵役”篇;二日“历代兵役”篇;三日“兵役制度”篇。位居首篇的,如《山东省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二篇的,如《吉林省志&;#183;军事志》、《山西通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三篇的,如《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0.
民国有戏     
那个时代的人物,新旧杂陈,中西兼并,志趣各异,五光十色。读泰晤士插的一袭长衫,开口之乎者也的一身西服,满脸匪气的手捧老庄,遁入空门的以苍生为念,个个特立独行,各显其异。  相似文献   

11.
民国财政     
四、中国的货币 中国的货币有纸币和硬通货,这与其他国家相同。下面打算先叙述(中国)纸币的情况,然后再叙述(中国)硬通货的情况。中国货币的特点已经陈述,即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照其实际价值使用,但各地差别极大,非常复杂,而且由于滥发纸币,严重的危害和弊端已经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2.
民国记忆     
正本期我们为大家奉上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些图片上,人物的服饰、状态告诉我们,民国时期的百姓生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民国四公子     
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张镇芳之子)、声筱嘉(卢永祥之子)、宋子文(宋嘉树之子)、张孝若(张謇之子)等,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无疑应该是袁克定、孙科、张伯驹与宋子文。  相似文献   

14.
民国兄弟     
作为抗日名将张自忠之后,他们被历史洪流裹挟,转弯再转弯。去留之间、左右之间,七兄弟命运分野,走向各自的人生轨迹。他们映照着历史,历史也塑造了他们  相似文献   

15.
民国土匪     
赖晨 《文史月刊》2013,(3):66-68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土匪多如牛毛,匪患惨烈。那么,民国时期的土匪有哪些来源?有什么样的组织纪律、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土匪来源土匪的来源十分复杂,主要有:失业者、溃兵、复仇者、流氓无赖、世袭者和升阶者。失业者。正如毛泽东所言,土匪中数量最多的是城乡失业者,即游民无产者。造成失业  相似文献   

16.
17.
<正>兵役是一个国家强边固防、保卫国家安全的最基本制度,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本国的兵役制度。我国于1984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12月重新修订。这两部《兵役法》虽未在兵役制度上作变动(即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但在许多具体的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服役时间、军衔制度、士官制度改革等等。  相似文献   

18.
抗战兵役对于保障战时兵源、补充战场兵员损耗、维持长期抗战所需战力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组史料辑自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所编《抗战时期兵员及兵役改进概况史稿》,节选兵役法规改进概况、兵员补充及国民兵役改进概况三部分内容予以刊布,冀以反映战时国统区役政实施之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学会共同发起,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主办的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于1987年10月7日至10日在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共达110人。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李新、金冲及、王明哲、孙思白、章开沅、陈旭麓、李侃、魏宏运、来新夏、彭明、李宗一、丁日初、王宗华、茅家琦、谢本书等国内著名教授、专家和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富有成果的中青年学者。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的形成与演进,不仅牵涉僧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博弈,亦与战时役政和边政密切相关。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针对地方所反映的僧人兵役问题,由训练总监部出台相关政策。该政策强调僧人属于国民,理应承担兵役义务,其本意在于减小《兵役法》推行的阻力,却因未注意到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引起僧团抗争。后在行政院协调之下,由内政、军政和训练总监三部会商修订,暂时与僧团达成妥协,允许僧人侧重救护训练,底定了僧人兵役政策的基本内容。国民政府迁渝后,边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又因蒙藏边民佛教信仰根深蒂固,佛教的政治意义随之凸显。而地方不断有壮丁借出家逃避兵役,国民政府在役政和边政两端左右为难,僧人兵役政策随之摇摆不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形成与演进的历程,揭示了战争、边疆及僧团抗争对政教关系的型塑,也为重新思考佛教与抗战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