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大师辈出,各领风骚.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胡愈之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被誉为近现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余太君".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里,无疑是"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的时代路标.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与张元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鹤庼、孑民)先生是“学界泰斗”,“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张元济(菊生)先生几以毕生心力将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驰名世界的巨大出版事业。他们两位对于中国的教育与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蔡元培一生中,历时最久交谊最深的,莫过于张元济。他们两人有着“六同”的关系:第一是同庚,他们都出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张是九月二十八日出生,蔡是十二月十七日出生。第二是同乡,他们都是浙江省人,蔡原籍绍兴县,张原籍海盐县。第三是乡试同年,他们都是在清光绪十五年己丑考中举人。第四是殿试同年,他们都是在清光绪十八年壬辰考中进士,一同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第五是同事,他们同时在南洋公学任教,蔡任特班总教习,张任译书院院长。第六是一同创办《外交报》,他们共同致力于“定言论之界”,“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中国近代的学术大师大致排个队的话,王国维和沈曾植无疑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甚至是前五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渊源颇深,两人的家乡-在嘉兴-在海宁,相隔不过五十里。两人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术思想并且互相推崇。而在当时,也有学者把王国维和沈曾植相提并论的,如陈寅恪在长诗《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云:“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死后的24卷定本?1927年6月2日,王国维(1877-1927)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王国维之死,世人热议已久。毕竟斯人已逝,整理其遗著成为当务之急。其友人罗振玉1927年编印《海宁王忠慤公遗书》,其弟子赵万里1940年编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下均简称"遗书本"),均应时而生。在这两部卷帙浩繁的"遗书本"之中,王氏代表作《观堂集林》必然辑录,共计24卷。这部《观堂集林》,是王国维国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确如梁启超所赞"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棉 《史学月刊》2005,(11):25-32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始于辛亥革命时期,一批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为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过渡到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元培、徐悲鸿、林凤眠等就是其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主要提倡者,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办人和主要师资,还是中国现代美术社团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于20世纪30年代初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6.
陈艳军 《文献》2003,(4):206-218
<优语录>是王国维辑录的研究宋元戏曲史的资料汇编,作于1909年,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六期,后收入罗振玉主编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赵万里主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及今人所编<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等书中.  相似文献   

7.
刘碧虹 《收藏家》2011,(2):47-52
浙江嘉兴博物馆与海宁博物馆藏有王国维为沈曾植70寿辰而作的三件文献。分别为"王国维行楷《海日楼歌》诗稿轴"、"王国维行楷致沈曾植信札"以及"孙德谦书《王国维〈沈乙尚书七十寿序〉》中堂"。这三件墨迹在研究沈曾植的历史地位、王国维与沈曾植的关系以及王国维的书法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顾志兴 《古今谈》2004,(1):46-51
清代海宁藏书出现鼎盛局面,无论以人数和影响计,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代。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有查继佐、查慎行、查异、马思赞等;乾隆、嘉庆时有周春、吴骞、陈鳢、许裢诸家,道光、咸丰以迄同治、光绪,管庭芬、蒋光煦、蒋光焴、马瀛、王国维紧踵其后。清代海宁州属杭州府,就杭州府而言有事迹可考的藏书家,据粗略统计,钱塘为六十八人,仁和五十八人,海宁五十一人,海宁占第三位。以今嘉兴地区来看,嘉兴三十四,平湖十四人,桐乡十八人,海盐十八人,嘉善七人,海宁占头筹。  相似文献   

9.
朱洪 《江淮文史》2007,(5):75-81
刘半农和苏曼殊,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都是诗人、翻译家、小说家;他们都是反封建的文化战士;他们的命运都非常坎坷。曾经,他们也有过短暂的交往,值得追述。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和胡适都是对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影响甚大的一代宗师,但他们不仅在文化观念、治学方法和治学领域上颇不相同,而且在与政治当局的关系上也迥然有别。胡适始终与政治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陈寅恪一向疏淡于政治,甚至不屑于与政治人物交往。即便如此,他们之间却一直保持着非同一般的信赖与推重。特别是始终坚守“独立之精神”的陈寅恪,在蔡元培去世后居然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用心,有意力荐胡适继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在1948年12月“出人意料”地随胡适  相似文献   

11.
大师的背影     
杨新元 《古今谈》2010,(1):62-63
一 海宁盐官古镇,是看天下奇观钱江潮的胜地,也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故乡。那天秋阳明艳,看罢钱江潮,我们就直奔镇西南隅周家兜,去瞻仰大师的故居。  相似文献   

12.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业余时间到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研习日语、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1901年,在罗振玉资助下,他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作为具有鲜明社会标志的文化群体,崛起于神州大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释史》中指出,“士”源于“史”,其遥远的祖型,即是原始氏族社会从事占卜记事的人员。这是非常精辟的。笔者认为:“‘巫、史’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在他们身上潜藏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某些基本品质,对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他们毕竟还算不上真正的、成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揉杂着相当浓厚的虚妄成分,他们还缺乏自由从事文化创造的身分和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备了真正成熟的知识分子特征的,当推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阶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术界对于蔡元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从70年代末开始,趋向于活跃。蔡元培的全集、选集陆续出版;其年谱、传记等研究专著相继问世;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迄今已有200余篇。与建国后该研究领域的沉寂状态相比,这无疑是个喜人的开端。在海外,台湾方面已印行了蔡的文集、年谱,有关论文和资料也时有所见;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都有蔡专题的研究者,并发表了学术成果。总之,人们对这位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全面评价。论者对蔡元培各时期的活动作了重新评价,他们指出:蔡早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创办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是继兴中会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以《苏报》为中心的一批革命志士及其活动,对此后辛亥时期上海及东南各省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为光复会会长和同盟会分部负责人的蔡元培,其历史作用不应忽略。民国元年,蔡迎袁南下失败,应从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社会学视域下,可以发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政治指向性的理论命题。在文化场域,蔡元培从启蒙主义的精神立场出发,通过考察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以及基督教与欧洲文学艺术的演变,倡导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但将美学场域内部的理论命题"以纯粹之美育取代宗教中的美育原素"极度简化为涉及不同的场域"以美育代宗教"命题,这其实违背了现代性工程的场域伦理,并最终产生了场域越界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一出,林风眠、陈独秀、梁漱溟等人"以xx(艺术、科学、礼乐等)代宗教"的说法随之而至。事实上,他们的话语方式不自觉地陷入到蔡元培设定的"叙述圈套"。  相似文献   

16.
前言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我院藏有王国维给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信,现选登其中十五通。这些信多未署年月,从内容分析,应属晚年所书。信中所述,涉及石经、古文字、青铜器、虎符、度量衡、《切韵》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王国维的学术观点及其晚年的学术活动有重要价值。原信均无标点,为方便读者,这次发表时加了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7.
黄波 《文史天地》2004,(2):28-31
梁漱溟、冯友兰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思想史上两个耀眼的名字,两人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年龄相近,冯友兰生于1895年,梁氏长他两岁;同为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旧人”,梁漱溟1917年受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印度哲学,冯友兰则在此前两年考进北大学习中国哲学;同为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知道,蔡元培和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当年,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学讲师。但对蔡元培慧眼识梁漱溟,破格录用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知道,蔡元培和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当年,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学讲师。但对蔡元培慧眼识梁漱溟,破格录用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二者为美学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美学理论影响至今。今天在叹服其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筚路蓝缕的同时,不难发现二者美学理论中都受到了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审美超功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