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亲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特殊政策,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宋朝却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和亲,基本上持拒绝和亲的态度,并提出"和亲辱国"的看法。宋朝强烈的民族偏见、理学思想的影响、雄厚的经济基础、"内重外轻"的军事政策、皇室与"将门"的普遍通婚都成为了宋朝拒绝和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朝的“高考”常路现今,高考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年夏天都牵动着千百万考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神经。"高考"制度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到了北宋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重文轻武的时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成为宋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社会中,门阀士族和赵宋以降的家族、宗族,是构成"历史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深入了解传统中国,意义重大。宋朝社会的历史特性,士人家族的发展演进,有别于汉晋隋唐时代的门阀士族。着眼于皇权社会控制、士族自身的发展演进、士族对于皇权治理举措的迎拒互动,相比于晋唐和明清,宋朝士人家族问题的研究如果更加注重其间的政局变动、经济元素,自问题意识之建构和研究方法之创新入手,或可稍改当下被视为已"走入瓶颈"的研究现状,在"告别家族史研究"之后,重开新局。  相似文献   

4.
从欧阳修词“雅俗并存”的特点看宋朝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贝妮 《神州民俗》2007,(10):68-70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人,创作了不少词作,其词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欧阳修词“雅俗并存”特点的形成跟当时宋朝的社会条件和士风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通过对欧词“雅俗并存”这个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宋朝士风。  相似文献   

5.
廖寅 《文史天地》2013,(4):43-46
宋朝虽说是文盛武衰(徐洪兴、姚荣涛《文盛武衰:宋朝历史一瞥》),但也有名将辈出,如杨业、狄青、岳飞等,皆是能征善战之辈。战时能征善战固然重要,但和平时期能让边防固若金汤同样可贵,否则就可能给敌国以可乘之机。单看和平时期,宋朝守边第一将当数李允则。南宋大臣曹彦约在给宋理宗讲解历史时说:"本朝守边之臣,未有出于(李)  相似文献   

6.
季节性的济贫恤穷行政:宋朝社会救济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朝社会救济事业发达 ,救济范围空前广泛。由于传统农业经济的季节性波动 ,使得宋朝的济贫恤穷行政往往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内容主要包括春夏两季的医疗救济、冬季的饥寒救济和春季匮乏的救济。这些救济事项在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史上处于较高水平 ,但仍属于传统的被动性的救济。这是宋朝以至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一般特征 ,也是与现代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主动性救济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与现代社会救济相比 ,宋朝社会救济仍未脱离传统社会救济的统治者恩赐性质 ,但在救济属性上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即更为注重救济的实效性 ,而非救济的象征性。如果说以先秦时期为代表的社会救济传统更多属于“礼”的范畴的话 ,则宋朝的社会救济无疑更多地属于制度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看历史《为什么苏州是历史上产生状元最多的城市?》隋唐到北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西安、洛阳、开封一线,也就是在黄河沿岸,北方的状元就更多,而随着宋朝南迁,从南宋开始,南方的状元开始超过北方。整个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人才的聚集地。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如何设计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徽》鲁迅有出色的美术设计功底。除北大校徽是他设计的之外,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徽——十二章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十二章是古代礼服的常见章纹。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时,它将传说中舜帝时代的图形加以引用和发展,最终形成十二种特殊的章纹,是故又称"虞氏十二章"。宋朝蔡沈在《注尚书》中,对十二章纹作了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在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北方是由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与它对峙的则是南方的几个政权。自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刘裕取代了东晋的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区别于后来  相似文献   

10.
自古云:"西湖难画亦难诗",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阴晴雨雪时变幻不同;一日中早晚的景色又不同。所以、不失时机,适时适地撷取诗情画意,才能"得其所哉"。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绿云碧波掩映下,处处风景如画,渗透诗情。乘舟湖上环行,繁华的城市逐渐远去,回望这一面城,眼帘中浮现无限的诗情。建设部一位专家曾言:"东望绿荫浓密处,层楼错落是杭州"。他特别强调"是"杭州,那是中国的第六大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它越来越"是"了。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整治、直至背街小巷改善,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塑了像、立了碑、上了墙。走在大街小巷,脚旁开遍绚丽的鲜花,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处  相似文献   

11.
洪洞大槐树移民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不断的迁移、流动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大趋势。“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疆域,就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历史。”(1)从远古至今,中国的移民史渊远流长,历史上的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乃是为逃避天灾战祸而导致的黎民百姓乃至社会各阶层自发的迁徙。历史上大规模的自然移民有东汉末年到西晋永嘉年间的晋民南渡,安史之乱到隋朝初期的唐民南奔,北宋灭亡以后,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纷纷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官方移民乃是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诸原因,有组织…  相似文献   

12.
《文史月刊》2013,(7):17-18
要说刘义符,不能不先说他的父亲刘裕。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宋朝,其中之一是南北朝时刘裕建立的刘宋。这个帝国存活了59年,是南北朝时南朝四个小朝廷中存活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13.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19,(6):102-122
20世纪初年以来,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的成长,不但影响近代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还改变了"存史"的方式。因此,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面对的既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也是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其带来的影响是,历史书写所揭示的"有",往往是基于"普遍历史"所昭示的"目的论"立说;而过于关注这样的"有",舍弃的很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无",况且"无"所呈现的实际是另外的"有"。关注历史中"无"的一面,既可以突破"有"的樊笼,也有裨于呈现"无"所包含的"有",重建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4.
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相信诱惑这位英国史学家的,不仅仅是宋朝商业、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有那品类丰富、精致爽口的美食。 宋朝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彼时开始丰富多样,饮食习惯也从两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既臭名昭著又一度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很多论述依然脱不了其"奸雄"、"窃国大盗"等脸谱化概念。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由于袁世凯政治生涯前后期为官性质不同,前期扮演着臣子角色,后期则为一国当政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对中国近代起着不同作用,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将重点论述其施政过程中推进近代化的积极性贡献,同时指出在其登上权力顶峰后为所欲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近代化进程的反动性一面。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部分历史观点没有遵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尤其对宋朝时少数民族的名称、“五行”说、“炮烙之刑”的理解有很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正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一段佳话,太宗把魏徵比作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镜子,谏官之重要性对于皇帝、国家而言,重要性可见一端。宋朝也有能与魏徵比肩之谏官——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被宋仁宗誉为"真御史"的唐子方。一、生平仕宦唐子方,名唐介,子方是为其字。江陵(今属湖北)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其后历任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县尉、岳州沅江(今湖南益阳)县令。后因在沅江  相似文献   

18.
剩女看似是近代产物,但从历史中却不难找到大龄女子的踪影,尤其是宋朝。宋朝期间,是我国剩男剩女最泛滥之时,何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准则之下,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切只因为当时的皇帝忌讳习武之人,而文人手无缚鸡之力,遂鼓励全民读书,并颁布有利于士大夫的政策,如士大夫之工资乃历朝最高、士大夫犯法不会受过重的  相似文献   

19.
大明宫所见证的中国唐朝历史,不仅有其开放的一面,更有其和平发展、男女平等、多教并存的特点。如果要对这段历史作一简单概括的话,可以说大明宫所见证的历史,不是皇权威权的历史,而是包容对话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平等开放的历史。具体表现在:其不仅是战争史,更是和平史;不仅是男性书写的历史,更是女性书写的历史;不是一教独尊的历史,而是多教并存的历史;不仅是闭关锁国的历史,而是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这一切对发掘唐朝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颇为重要的资源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代十国,国体析崩,盐法严酷,极尽盘剥之能事。"屋税盐"、"蚕盐"、"食盐"、"仓盐钱"、"盐米法"等等泛滥成灾,朝代自然在中国历史上如浮萍。宋朝开辟构建了中国榷盐完整体系,在产销盐界线上给予界定,在盐机构设置上管理体系缜密有度,盐制通过范详对"入中制"弊端的改进,行"钞盐制",平衡了国家、商人、平民的利益,随之,蔡京改行"换钞法",严酷至甚,南宋行"对贷法""、贴纳法"、"循环法"、"正支法",以达聚敛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