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张良     
张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6年,字子房,韩国贵族后裔。其祖父、父亲在韩国五世为相,权势煊赫。秦灭韩后,张良图谋恢复韩国,成就其旧有家业。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响应,往归刘邦,后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谋略天下、运筹帷幄。在楚汉战争及汉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无怪乎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论功行赏时由衷地赞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2.
后人多有为韩信被杀叫冤的,本文则认为不冤。可一读。韩信曾在项羽手下为郎中,但是他多次"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就投奔刘邦。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因而韩信离汉出走。但是丞相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将才,因而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萧何的举  相似文献   

3.
余准  郑向阳 《中华遗产》2009,(12):110-127
在旷日持久的楚汉战争中,一介平民刘邦和贵族后裔项羽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他们就像彼此的镜子,映照出对方的长短和强弱。最终,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贵族失败自刎,平民取得最终的胜利,并由此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炫目的汉王朝。  相似文献   

4.
秦汉之际,社会上出现了没有世袭贵族身份的平民也可以因有"功"、"德"而称王的思想,这种思想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提供了法理依据。刘邦建汉以后,为了稳固其统治,推行分封诸侯的政策,以示"与天下同利"之"德"。为了进一步彰显其"德",他又将分封制扩大到了依照帝国格局规划建造的帝陵布局中,将这个微缩的帝国以陪葬墓园的形式分封给诸侯、功臣,这当为汉陵陪葬墓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林 《贵阳文史》2012,(5):38-39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成语出自韩信和刘邦的一次谈话。如果你当时在现场或者看完他们的对话后,你就知道韩信的话是多么愚蠢多么要命了。在中国军事史上,能称得上大神级别的军事家,韩信无疑是其中之一。韩信身兼几个头衔,不但与刘邦的首席参谋张良和后勤部长萧何同立汉初三杰之列,而且还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另外两个是猛将英布和游击战始祖彭越。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这5个关键人物当中,韩信的名气自然是最大的,不但盖过功居第一的萧何,甚至连身居殿堂的刘邦也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6.
汉业存亡俯仰中, 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 复道方图雍齿封。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留侯”,是指张良。张良的一生,不但富于传奇色彩,而且他在军事、政治以及处世为人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借鉴之处。一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韩国贵族,先辈历任韩国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之时,虽然张良并未在朝为官,亡国之恨亦刻骨铭心。张良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杀掉秦始皇。为此,他尽倾家资,在东夷君长沧海君那里募到两名刺客,备好两个铁堆,准备在秦始皇巡游时下手。他和两名刺客化装成逃难百姓,暗中查访秦始皇巡游的路线…  相似文献   

7.
张良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张良一生的行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当时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刻,善于结交良师益友,行事稳重、不求冒进的处世思想和原则,给后世以无限启发,深得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8.
萧衙的反思     
也许,只有在身陷囹圄之时,萧何才能对自己进行一番比较深刻的反思?对于刘邦来说,无论比功勋、比忠诚、比资历,谁能与相国萧何媲美?比功勋,他与张良、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然而韩信不久就因“谋反”之罪而伏诛了,张良则声称要“从赤松子游”,跳出宦海,学习神仙之术去了。天下平定之后,“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相似文献   

9.
萧衙的反思     
沈淦 《文史天地》2012,(1):78-79
也许,只有在身陷囹圄之时,萧何才能对自己进行一番比较深刻的反思?对于刘邦来说,无论比功勋、比忠诚、比资历,谁能与相国萧何媲美?比功勋,他与张良、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然而韩信不久就因“谋反”之罪而伏诛了,张良则声称要“从赤松子游”,跳出宦海,学习神仙之术去了。天下平定之后,“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相似文献   

10.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开国之初,刘邦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刚想走进去听听,将军们就立刻不说话了。无奈,刘邦只好找来张良询问。张良如实禀报:"将军们正在议论造反的事!"刘邦听了,不免有些惊恐:自己刚做了皇帝,天下初定,如果现在有人造反,肯定会危及江山。  相似文献   

11.
刘邦的性格与其成功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对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刘邦外向,豁达大度,外示宽厚,却又暗藏心机。这些性格因素受到他远大抱负的驱动,在长期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不断优化,与刘邦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帝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真言是宝     
真言是宝文/牟丕志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汉高祖刘邦,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但他有一个长处,能听逆耳忠言。据史书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带领大军夺取关中,进入秦都咸阳。入咸阳后,刘邦迷恋起巍峨的宫殿、美丽的宫女、无尽的财宝,勇士樊哙向刘...  相似文献   

13.
萧何后十年     
李白在《猛虎行》里写道:“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实际上,“汉初三杰”首先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列于其后的。《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述:  相似文献   

14.
寻访张良庙     
早上,我们一行11人驱车从汉中市出发,向四川阆中行进.可是车子刚驶出汉中盆地,进入幽静的山谷公路中,同伴中就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路过的留坝县城北面的张良庙,很值得一看.同行者都是文化人,对与萧何、韩信一齐被誉为"西汉三杰"的张良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一说到张良庙,都乐意去看一下.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07年秦亡(一般史书说前206年秦亡,误。),刘邦与项羽争夺霸权,挥戈相向,逐鹿中原,韩信就是这时涌现出的杰出的军事家。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安)人,自幼家贫,“常从人寄食饮”。苦难的生活,砥励他勤奋好学.尚武知兵,青年时代即显露出军事才能。他曾在项梁和项羽 下执戈,均不得志。后经萧何举荐,刘邦筑坛拜将,韩信才真正开始了他统帅三军,驰骋沙场的军事生涯。在楚强汉弱的形势下,他奇迹般地败楚兴汉,为刘邦问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王后他的命运每况愈下,遭贬、受软禁,最后以谋反罪惨遭杀戮。纵观韩信的一生,是可歌、可泣、可悲的,他成…  相似文献   

16.
正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经研究,清明节最早与墓祭无关。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  相似文献   

17.
汉初二相     
在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全过程中。有两位同乡好友曾经给他出过大力,他们就是相继担当王朝最初两任相国的萧何与曹参。这两位政治家,经历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他们的气质,却又是那么不同。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刘邦的事业紧紧凝结在一起。共同博击过秦末到汉初那段壮阔历史中的惊涛骇浪。当新王朝建立,刘邦为巩固帝位而剪除潜在的政治对手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躲过了通常很难躲过的皇权剑锋,成为汉初名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幸运。  相似文献   

18.
胡阿祥 《史学月刊》2001,2(6):57-62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国号之一,也是现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公元前206年,项羽败约,本汉中郡名立刘邦为“汉”王;而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接受汉王封号,以及后来定有天下之号为“汉”,则都与萧何的劝谏“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有关。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到古城涿州采访,一路直觉得兴味渐浓。且不说 尤冢遗址和燕太子丹送荆柯的华阳台旧丘,据传都在涿州城近处,只就北魏学者、《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初唐“四杰”之一、诗人卢照邻,北宋周易学家邵雍,以及汉昭烈帝刘备、桓侯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等历史名人,均自古涿一地出而言,就兴味盎然。 不过,这里要说的一件往事,却只可从刘备先祖刘邦的早年经历上开头。 刘邦故里远在沛县。他平民出身,曾任“泗水亭长”,不过一名地方小吏。同村有个名叫卢绾的人,与刘邦自幼交好。除乡谊之外,另有一层原因,即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每到二人生辰,乡里都送…  相似文献   

20.
正"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这段话出自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之口,非常有名;说得很实在很漂亮,也说得十分得意十分霸气。刘邦没有提到陈平。如果要提第四个功臣的话,可能非陈平莫属。刘邦也许会这样说:"洞悉人心,收离间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