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众所周知,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春申”。这个雅号,与先秦楚人黄歇密不可分。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张仲清译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载:黄歇(?—前238)“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说法。或说楚地黔中(今湖南常德)人;或说郢(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人;或说潢川人,系黄国族人后裔。  相似文献   

2.
后人对柳宗元多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很高的评价,除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传记散文也别具特色,从柳宗元开始,出现为普通人立传的文章,这些文章被后人称作传记散文,其个性的语言和取材,使得文章具有传奇小说色彩,这些与柳宗元的个人经历和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通过笔者的粗浅研究能对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和其成因有进一步探寻。  相似文献   

3.
雒长安  李爽 《文博》2004,(1):12-19
中国古代树碑立石的习俗,远起于三代。当时的碑石用于识时、辨向、栓牲和下棺。西汉之后,碑版石刻逐渐有了一定的形制。“臣之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见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名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东汉郑玄注《仪礼》:“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奇魅力的历史人物之一,其生前为之筹撰传记的士墨客何止千百。内中有一个,乃名章回小说家张恨水,两人并因之而结下了一段惺惺相惜的未了的笔墨契。这是许多后人都鲜闻未知的。  相似文献   

5.
《禹贡》与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贡》是我国古代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在研究我国古代的经济、地理以及社会性质等方面,它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这篇冠以“禹”名的文字其制作时代较晚:既不是夏代;也不是商代;甚至晚于西周时代;并且在制定后又屡经后人修改,致使这篇长达1,153字的古代文献,被  相似文献   

6.
<正>扬州,这个历史上因运河而绚烂的城市,一度成为古代中国城市大舞台上最炫目的主角,却在晚清交通工具巨变中,像谜一样悄然退出了舞台中央。当风流云散,铅华洗尽,扬州留给后人太多的谜团:大运河、二十四桥、扬州八怪、盐商……匆匆合上的古代历史幕布,遮住了扬州太多的鲜活人物和惊人事件!谜一样的扬州城,究竟从何开始说起?江海扬波,广陵潮水今何在如同一个人的乳名往往标识着这个人最原始的特征,或是为了彰显这个人最重要的特点,解开谜一样的扬  相似文献   

7.
杨贵妃是广西容县人周宏关于杨贵妃是哪里人,由于传记多不加叙述.而引起后人的东猜西测,争论不休。后人因她为杨玄琰之女,故以杨玄琰的籍贯或转徙地为其籍贯。杨玄琰的祖父杨江原为华州人,因追随杨玄感反隋,杨玄感失败后,杨汪被迫徙居蒲州永乐,所以有人便说她是山...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包括《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和《论彝族诗歌》三部著作。集 诗文理论家、大布摩、史学家于一身的举奢哲、阿买妮、布塔厄筹、布阿洪、漏侯布哲等人用诗歌的 形式表达了他们对治史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彝族古代独特的史学理论。他们 主张: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鉴往知来,教育后人;写史要真实:君民、牛羊、金银、风土人情均可入 史,尤其要写出各部的“繁荣昌盛史”;写史抓大纲,世系要分清,时间要弄准,人物身世明;写史“文 理通”,韵律要讲求;检验史著优劣的标准是得到君、臣、民的赞赏。这些治史原则尽管还不够系统 和全面,但它毕竟是彝族古代史家长期治史经验的总结,它有力的促进了彝族史学的发展,也进一 步丰富了中华古代史学。  相似文献   

9.
林光钊 《福建史志》2023,(4):46-51+72
“闽都”方志蕴聚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主要有廉吏传记、廉洁诗文、贪腐事例等,其中廉吏传记数量最多。发掘、整理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扩充古代廉洁文献存量,丰富古代廉洁文化研究对象,探究古代廉政建设的做法,对推进当地廉洁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找叶永青     
谁是叶永青?你不知,我不知。但高剑父的后人心里有数。因为要为蜚声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高剑父撰写传记的缘故,高剑父的后人一直希望找到叶永青。踏破铁鞋无觅处,在著名画家黎明不久前举行的一次画展上,叶永青的儿子也去了。高剑父的后人知道对方身份后便感慨道:“几十年了,我们一直不知叶永青的下落。若缺了叶永青,高(剑父)师创办春睡画院教艺育人的感人经历,也许就会略有遗漏。” 叶永青人如其名:一生痴爱丹青。岭南画派的创立人高剑父慧眼识得叶永青,于叶永青的艺术道路来说自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人物传记,《四库总目》的解释是:“叙一人始末者传之属,叙一事始末者记之属”。传记,则是把“传”和“记”连在一起的一种文体。即把言人状事、叙人述事连在一起的文体。传记有文学传记、文史传记和志书传记。志书传记也叫人物志传。人物传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物志》的主体。它以一方历代各界重要人物为收录对象,记述其功过是非,是研究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重要依据。美国史学家特克讲:人物传记是研究历史的最捷径、最经济的好方法。因此,我国历代史志,都把人物传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记述。二十四…  相似文献   

12.
邹亮 《江苏地方志》2023,(4):41-44+76
<正>《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收录了常熟洞泾桥(又名陈埭桥,在今常熟市张桥镇东北)邹氏10块碑刻文字,成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光绪二年(1876)。10块碑刻分别是邹鸣鹤撰《常熟邹氏义田记》(道光二十四年)、李兆洛撰《华西邹君记》(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13.
一个铜质方章二十四面印文,真会令人费解。原来这个清代篆章叫做多面子母印,即在3.4厘米的母印中套着2.8、2.5、1.9厘米的子印,而且其六面或四面皆有印文(图一)。这种铸刻古代格言、警语、诗句的文人学士印章。它以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在小小的面积内构成精美的图案。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个篆刻印章,在二十四面印文中有15个阳文、9个阴文;形状  相似文献   

14.
常强 《文史天地》2009,(9):39-4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物,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接班人选择问题。这种现象的缘起是:由于君主特别钟爱某一个皇孙或王孙,而移爱于生下了“好圣孙”的皇子或王子,并坚决地选择了这位皇子或王子为储君,以便保证这些“好圣孙”能够在将来继承大位。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继承问题上多多少少沾了点儿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晋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相似文献   

15.
广西柳州名人杨廷理,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开兰名宦”。他一生曾先后到过福建、新疆、台湾等地任职,所到之处,细心观察,将一生之经历、仕途、交游、感受全部用诗词的形式予以记载。其诗后还附有大量的注语,或注天文地理、或记身边之人和事、或引古代文人之诗句、或释所见之风土民情,内容广泛。其诗注不独为其学识广博之反映,而且为后人研究历史地理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6.
鲁阳君、鲁阳公及鲁阳设县的问题何浩(一)春秋以至战国时期,由楚君任命的楚国县一级行政长官,多称为“公”或“尹”,所谓“某某公”,自必是指该县的县尹。战国早期以来,由楚君赐予封地并以封地之名冠以封号的贵族,称为“某某君”或“某某侯”,所谓某某“君”或“...  相似文献   

17.
明代宦官在东宫教育和帝王日讲、经筵乃至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明人亦强调宦官对于帝王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明代宦官经由内书堂和自我学习接受历史教育,其在历史教育实践中与帝王之间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特征,并转而影响君主。受中国古代"明君德政"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明代儒臣透过"贤宦良政"和"恶宦劣政"的历史举说或历史书写,推行宦官历史教育,既于内书堂教育中注入历史训诫,又编纂以古今类型化宦官传记史事为内容的专门史鉴书籍。历史教育成为明代儒臣、宦官与帝王三者之间交互沟通和影响的纽带,以历史教育为中心的史学经世致用取向构成明代中后期史学史的时代性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黄君璧(1898—1991年),本名韫之,别名允瑄,号君翁、君璧,室名白云堂。广东南海人,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喜爱渐江,中年仰慕夏圭,曾临摹古代名画数百件,对传统绘画下了很深的工夫,曾任中央大学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到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和张大千、溥心畲被称为"渡海三家"。张、溥去世后,黄君璧独执台湾中国画坛牛耳,成为唯一的领袖人物。作品长于飞瀑流泉、风帆、  相似文献   

19.
《名人传记》2018,(3):96-96
《名人传记》的各位编辑: 你们好!我是一名八十三岁的退休干部,与《名人传记》结缘已经三十三年了。  相似文献   

20.
常强 《文史天地》2011,(2):68-71
帝王之家,似只有争夺权力之心,无亲情可言。皇太子即皇储,为古代专制帝王法定接班人,通常被视作"副君"、"国本"、"天下之根本"或"天下之公器"。严格来讲,古代中国的"权"与"贵",有交集却并非完全重合。单以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