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2.
正刘平国摩崖刻石刘平国摩崖刻石,原题汉永寿四年(158年),此时汉桓帝已改元为延熹元年(158年),由于刻石地处偏远,仍沿用永寿年号。该摩崖刻石别名很多,诸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刻石摩崖(《善本碑帖录》)、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校碑随笔》),一般简称为刘平国碑、刘平国颂、刘平国刻石、刘平国摩崖等等。由于各家对碑文理解不同,释文各异,故  相似文献   

3.
秦进才 《文物春秋》2008,14(1):44-53
群臣上醻刻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汉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书法艺术等价值。本文介绍群臣上醻刻石两拓本的录文与有关题跋、题签、捐赠者的情况,以提供资料,便于知人论世。两拓本在保存群臣上醻石刻百余年前的风貌、记载流传情况、反映晚清学者人际关系、手札题跋与版本校勘、记录刻石年代讨论情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市东连岛东海琅邪郡界域刻石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连云港市考古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位于该市连岛镇东连岛村灯塔山羊窝头北侧海边的一块隶书刻石(以下简称羊窝头刻石)。经连云港市文管会办公室、博物馆现场辨认,认为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与琅邪郡的界域刻石。1998年底,《连云港日报》记者经群众指点,在东连岛村苏马湾海边又发现了另一块刻石(以下简称苏马湾刻石)。市文管办、博物馆人员经过多次考释辨认,确定为有确切纪年的新莽时期东海郡琅邪郡界域刻石。  相似文献   

5.
唐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对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不同时期文献著录情况作了分析。其次对鸿胪井刻石铭文研究争议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分析。再次在梳理、分析著录过程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思考,指出鸿胪井刻石铭文著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清晰把握,刻石铭文研究关注点太集中,忽略了对其他问题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疑点问题,进而提出新的解读思路,强调未来鸿胪井刻石铭文还需要学界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交通刻石和有关自然科学刻石。交通刻石在汉魏时期较为发达.至唐代出现低谷。现存唐代交通碑刻只有一处较为名,这就是《唐袁滋出使南诏摩崖题名跋》。南诏是我国西南方一支比较强悍的少数民族。三国时蜀国曾与南诏发生纠葛。蜀国占优。但  相似文献   

7.
马文邹 《神州》2014,(17):46-46
邹城市铁山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邹城市南北朝时期四山摩崖刻石的典型代表。本文对石刻的位置面积、刻石的历史渊源及石刻的书法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对于了解和研究铁山摩崖刻石概况及南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岳飞书诸葛先前后《出师表》的书籍和文章可谓不少。但是由于材料限制等种种原因,石刻的有关问题并未获得解决。笔者今介绍一下馆藏铜山杨氏岳飞所书《出师表》刻石,并对有关刻石作一简略考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现存诸刻及关系 传世的拓片表明,南唐时即出现过一种正书的刻石。全国各地岳飞所书的前后出师表,根据刻石的跋语,知其都是直接或间接源于铜山杨氏墨本或石刻。国内现存岳飞书出帅表刻石即有八处:陕西歧山五丈原武侯祠,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河南汤阴岳庙、浙江杭州西湖岳墓、四川成都武侯祠、  相似文献   

9.
张冲 《文物春秋》2014,(3):65-70
《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1913年出土于河北省威县,1933年的《河北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其拓片,并刊载了时任威县县长崔国卿的短文《威县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考略》,封面更集刻石中的"河北"二字为刊名。本文在崔考基础上,对刻石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其所记载的黄河水患、县城迁址等内容,可补威县地方的变迁史,而其集王羲之字,自由洒脱,一气呵成,颇具王体神韵,可与唐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称集王书法刻石的双璧。  相似文献   

10.
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相似文献   

11.
<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相似文献   

12.
雕板和刻石一样,都是写刻的成品,因此,同样离不开写工和刻工。我国最初用文字记事,不外刀刻和笔写两种方式,除了铸刻在铜器和石块上职外,便是竹木、缣帛和纸三种载体。《墨子》有云:“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不仅铜、石仍在应用,而且已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证蒙古国肯特省契丹大字刻石上的文字为纪功铭文。由于国内外现存有确切可解读年号的契丹大字刻石非常罕见,因而此刻石具有极高的文献和史料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此刻石的发现过程,其次结合《辽史》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考察,最后对照汉字、女真字以及已经解读的契丹大字,对石上所刻文字进行了初步释读。  相似文献   

14.
"敬恕"、"进士第"双面刻石原立于正定府文庙的崇圣祠内,现存隆兴寺,由明代陕西韩城人、时任真定府通判的张元善所书,字体劲健,气度饱满,本文对此刻石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始建国界域刻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连云港市文管会在文物普查中,曾于东连岛羊窝头峰下海岸发现一处界域刻石,因严重漫漶脱落,只能读出30余字,当时推定为西汉时物。1998年冬,有关人员又在羊窝头之西北约2公里处的苏马湾度假村发现内容和形制基本相同的另一处石刻,此刻纪年及立石人职衔明白清楚,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羊窝头刻石的全部内容。经对羊窝头刻石重新识读,发现两刻石内容完全一致,书体风格相同,且同出一人之手。两处都是先将天然岩石凿平磨光,然后刻  相似文献   

16.
正定发现明代修城刻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定发现明代修城刻石刘友恒1979年3月,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自正定南关村一农民家征集到一方明万历四年(1576年)"直隶真定府为查修城垣以御保障事"刻石。据该农民讲,此石原砌于南城墙上。刻石为青石质,长52、宽37、厚19厘米。石正面四周刻卷草花纹,内...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春,在怀安县西湾堡乡西沙滩村出土辽代刻石一方,现藏怀安县物保护管理所。刻石刊于辽统和四年(986年),青石质,制作粗糙,左边残缺。长45、宽44、厚5厘米。刻石表面磨光,边缘四周有阴刻双线,字为阴刻楷书,残存13行,满行15至17字,部分字损坏(见附录、拓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的考证,从结字、笔法、章法几方面深入分析,探讨该刻石为西汉之物的必然性与充分性,其奇特性、稀缺性,是迄今发现在晋南乃至山西境内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重要石刻文物。  相似文献   

19.
王纲怀 《收藏家》2003,(4):41-50
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记录手段应该属于文字。在纸张使用之前,汉字的主要载体是甲骨、钟鼎、刻石、砖陶、瓦当、竹简、木牍、绢帛等。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末汉初,铜镜上也开始出现了文字(镜铭),用以表达当时社会的祈福、吉祥、风土、人情等内容。众所周知,铜镜始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相隔漫长的二千年后,才在  相似文献   

20.
临为父作封刻石刻于东汉延熹六年(163),清宣统元年(1909)由罗正钧收入山东图书馆(今山东省图书馆)附设的金石保存所,新中国成立后转交山东省博物馆(今山东博物馆)收藏至今。该刻石为东汉著名碑刻,被诸多金石研究者所重视,但仔细对比原石、拓片,发现以往著录多对其铭文释读不全或误释,或囿于仅见拓本未见原石而对刻石的定性不一。在对刻铭文字进行隶定的基础上,据其形制及铭文内容,可认为该石非墓中石刻,应为墓上祠堂建筑刻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