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季良  刘洋 《百年潮》2014,(8):66-68
1939年,为支持太行的兵工建设,我同郑汉涛等人一起,经过3个月时间到达太行山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受到朱德的欢迎。我们被分到各个厂,加入到太行山原来有一点儿基础的兵工厂里。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太行兵工不负众望,在恶劣的条件下,创建制造枪、炮、弹药等基本配套的初级工业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战争年代培养的这支打不垮、拖不散的太行兵工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条工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2.
面壁南太行     
"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南太行)峡谷纵横、沟壑幽深。陡峭的崖壁如刀削斧砍,壮观,巍峨,绵延不绝。"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使华北平原蓦然翻起一堵坚实的石墙,屏风似的横立于天地间——它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太行山。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循着河北与山西的省界向南浩然逶迤,来到河南境内,突兀地折向西方。所以,河南境内的太  相似文献   

3.
正巍巍太行山是一座人文历史厚重的大山,在它坚韧丰富的肌理上,写满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壮丽篇章,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人文遗存。错凿沟就是众多壮丽诗篇和人文遗存中闪光的一笔。一错凿沟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奥治村西、人称太行小三峡的地方。这里是太行山上党地区浊  相似文献   

4.
六十多年前,中华民族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行山军民把古已有之的抗击外御、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韧”的精神重新得以唤醒、发扬光大,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本文以太行山人民开展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为主体,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从太行人民“韧”的抗战精神的唤醒、展示和升华、伟大胜利三大部分,一步步揭示太行山军民通过抗日战争显示出来的“屈之愈弓,势之愈劲”的伟大太行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明在中国山水画界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由他创作的一批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确立的。 1 994年获全国八届美展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太行浩气》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一作品使他在当代画太行的画家群体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前前后后 ,他画了很多太行山水 ,或大或小的作品 ,基本上已形成了他风格化的语言。太行山成为李明山水的风格化程式符号。我知道李明自幼喜爱绘画 ,又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接受名师的熏陶 ,得以系统的规范训练。曾见他在一次展览中展出过一幅少年时临摹的清人山水 ,扎实的功夫令人赞叹。一次偶尔的聊天中得知他曾…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第一块基石”。太行山哺育了中国革命,太行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在太行山上,抗日战争中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千家万户传颂。至今人们仍赞颂她、怀念她!特别是太行的许多老同志、老战友,都称她是“女中豪杰”、“我们的好大姐”。她就是曾在太行山工作和战斗过的县委书记程式兰同志。她的一生是短暂的,只度过了30个春秋。英年早逝,魂飞太行,党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文化的建立与发展这里所说的根据地文化,主要是指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因为在根据地文化中,太行抗日根据地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根据地文化是随着根据地的建立而形成的,所以它本身就具有了军事化的性质,它不同于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的产生是注入式的,是呼啸而来的,给人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1937年11月中旬,八路军129师进入太行山后,和中共地方省委一起在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以实际行动提高民众抗战信心,鼓舞民众抗战斗志的同时,派出了大量的工作团、宣传队分散到太行山…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元帅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九死一生,其中最危险、最艰苦的一次,莫过于1942年夏季太行区的反“扫荡”作战——1.5万日军将我700余人合围于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方圆不  相似文献   

10.
正赵树理曾说过:"我是农民出身,是在华北的太行山区长大的。"1937年冬,我党开辟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1945年正式组成太行区。在赵树理的革命人生中,河北也是其主要的工作之地。原河北省作协主席、河北大学教授尧山壁先生,在《忆赵树理》一文里指出:"从1937到1949这十二年,赵树理先后在太行区委、北方局党校和边区新华书店工作。八路军  相似文献   

11.
戴玉刚 《文史月刊》2014,(12):14-17
抗战时期,上党地区是太行第四军分区的防区,解放战争第一枪便由太行第四军分区在上党打响。关于上党战役一直有"始于石志本,终于石志本"的说法,石志本在上党战役中贡献特殊,功不可没。始于石志本194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关于太行山各根据地要“建党、建军、建政”的会议精神,中共太行第四地委、太行第四专署、八路军太行第四军分区分别作为上党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山西平顺县组建。  相似文献   

12.
初夏的太行山景色迷人。地处太行腹地,山西武乡县城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高大宏伟。在全国人民迎来建党80周年之际,纪念馆以她特有的丰姿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每天纪念馆前游人如织,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通过解说员生动的讲解,通过对太行革命老区的走访观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壮丽,更加深切地缅怀那些长眠于此的革命志士和英烈,缅怀那些为太行山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为之奋斗,不惜流血流汗的老一辈革命家。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  相似文献   

13.
八里沟,原本陌生得只是三个字的八里沟,在这年夏天复活了我沉寂多时的梦想.岂止是八里的沟沟坎坎,那些沉默不语的山山水水,都是太行山超然尘外的霓裳.我张开双臂,拥抱着每一条清澈的山溪,山的忠骨,水的灵气,走进了山水的灵秀飘逸. 别小看这清流潺潺的人间胜地,这可是一片山色霭霭的世外洞天.游过无数名山大川的我,却在太行山中迷失了心灵的走向.桃花庵中,我的放肆令佛家开怀;水帘洞里,我的微笑与山水同在;仙女池畔,我的天真让巨石生彩;黑龙潭边,我的欢乐伴太行澎湃.  相似文献   

14.
王宇新 《文史月刊》2022,(12):28-36
<正>“太行从来天下脊”。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冀豫晋省委同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等一起,以太行山脉为依托创立抗日根据地。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是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建立起来的。自太行抗日根据地创立起,无数的文化志士战斗在太行山间的崇山峻岭,笔杆与枪杆齐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政治、军事、经济斗争,  相似文献   

15.
朱红  张永龄 《旅游》2004,(11):26-29
太行山对我也不太陌生,那首抗日歌曲我从小就会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它在那里灭亡。太行山,当年八路军打日本的地方。能打游击的地方,一定远离城市嘈杂,一定是山高林又密,一定是原始生态保护完好,一定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壶关的太行山大峡谷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吴若峰 《旅游》2008,(2):62-67
由武安市乘车到达冶陶镇、沿着乡村公路前行,左边是一条黄土高坡带,右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朦朦胧胧的前方可以看到固义村的轮廓,村庄是和太行山脉的鹊娥山隔水相望的。灰黄色笼罩下的村景,很像一幅老照片,慢慢靠近它时,古朴的风貌才清晰地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张克威在抗日战争期间,任129师政治部民运部长、生产部长兼太行山边区政府农林局局长。他领导太行区人们开展轰轰烈烈的科技兴农运动,对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太行是刘伯承元帅的长子,1939年出生于炮火连天的太行山抗日前线。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他,一直在部队工作。从士兵到将军,刘太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与他熟识的同志们评价道:太行与他的父亲刘帅一样,是个异常善良、厚道的人。他对己严,对人宽,勤学善思,刻苦钻研;他在工作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向普通人看齐。从军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团结同志,专讲奉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03年夏日的一天,笔者与杨志衡(时任北京空军指挥学院军官)一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空军指挥学院里见到了刘太行。太行大哥曾任空军…  相似文献   

19.
一管在握,情、意、形、神尽显毫端,体现了画家的情思与学养。“技”有精巧拙,“意”蕴通透化。所谓“智”者也好,“仁”者也罢,各得其所。我生在吕梁山地,长在太行吕梁间,寒来暑往、情缘不减。奔入知命之年更加感怀养育我的这片热土。这也就是我的些许画作多以吕梁太行为素材的缘由吧!广袤的吕梁山地朴实无华,无论自然或人文竟都如此这般“黄土地”、“黄皮肤”,引深无限遐想;“厚德载物”为归一。巍巍太行山地壁立千仞、林泉飞瀑、莽莽苍苍,吸引无数的画家朋友为之挥毫。地域也,地绿也;情绿也;我也概莫例外。画以存形、源自心象。心源开处,…  相似文献   

20.
一管在握,情、意、形、神尽显毫端,体现了画家的情思与学养。“技”有精巧拙,“意”蕴通透化。所谓“智”者也好,“仁”者也罢,各得其所。我生在吕梁山地,长在太行吕梁间,寒来暑往、情缘不减。奔入知命之年更加感怀养育我的这片热土。这也就是我的些许画作多以吕梁太行为素材的缘由吧!广袤的吕梁山地朴实无华,无论自然或人文竟都如此这般“黄土地”、“黄皮肤”,引深无限遐想;“厚德载物”为归一。巍巍太行山地壁立千仞、林泉飞瀑、莽莽苍苍,吸引无数的画家朋友为之挥毫。地域也;地缘也;情缘也;我也概莫例外。画以存形、源自心象。心源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