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陶器。商代,原料加工、烧造方式改进与烧成温度的提升促成了釉的发明,为早期原始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诞生了成熟的瓷器。可见的制瓷著述则要晚得多,如宋元之际的蒋祈在《陶记》记述了南宋景德镇窑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制瓷工序,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述瓷器生产的20项流程等。这些制瓷工艺的经验理论与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线索。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大致包括原料的选取与制备、制坯、施釉、装窑与烧窑等流程。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陶记》是中国第一部有关陶瓷生产技术、管理及其行销等方面的论著,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断代有益于中国陶瓷史、科技史的研究,故我国老一辈陶瓷研究学者傅振伦、陈万里、冯先铭等先生都对《陶记》给以关注,傅振伦先生在耋耄之年(1979年)还对《陶记》进行了译注。约与《陶记》同时期,伊朗人阿布尔·卡西姆于1301年著有《阿布尔·卡西姆有关陶瓷的论  相似文献   

3.
古瓷中的彩绘瓷有许多名号,五彩、三彩是以使用彩料的多与少来称呼,硬彩、软彩是以彩料的质感来分别,而“浅绛彩”则是以绘瓷的彩料颜色来定名,浅绛就是淡赭色。关于“浅绛彩”一名,以笔者之陋尚未见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瓷书录载中,已知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德镇陶瓷馆在1958年编纂的《瓷都陶瓷艺术家》一书,书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02,(8)
景艺堂藏瓷馆是由胡尚德先生创立以收藏景德镇近代艺术瓷器为目标的陶瓷艺术馆。中国制瓷历史久远,各朝各代精品无数,大都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私人要有系统收集谈何容易。20世纪景德镇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并未受到世人的重视。多年来中外学者研究介绍景德镇宋、元、明、清各代瓷器的著作数不胜数、精细全面,但20世纪百年来的瓷器则很少提及,有关著作寥寥可数,难免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欣赏景德镇陶瓷的断层。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对景德镇优秀陶瓷匠师的敬重,胡尚德先生竭尽绵薄之力,以景德镇20世纪景德镇艺术瓷为专题收集已将近20年,收藏品达2000余件,多从世界各地及中国各大拍卖行、古董商购得,部分由著名收藏家转让。藏品中有数量稀少的宣统官窑瓷器,有难得见到的“洪宪瓷”民国时期陶瓷大师汪晓棠,潘匋宇等名家作品,其中闻名天下“珠山八友”作品达数百件。解放后陶瓷大师的作品亦在收藏之列,2001年6月从景艺堂藏瓷中精选出近千件作品出版了《景艺堂藏瓷》画册,是艺术界、陶瓷界、收藏界研究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浮梁县志》中保存了大量的陶瓷文献,对研究景德镇陶瓷烧造制度有所裨益。本文以《浮梁县志》为载体,研究御器厂匠役制度及景德镇官窑制度变化,进而阐述景德镇陶瓷烧造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蒋祈与唐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祈与唐英同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中国的陶瓷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亦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景德镇瓷都历史的纪实史料。蒋祈的《陶纪》或《陶纪略》,唐英的《陶冶图》、《陶人心语》及《陶成纪事碑》,《瓷务事宜示谕稿》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嘉靖大缸     
儡儡 《收藏家》2006,(11):I0001-I0001
从明代传至嘉靖,此时景德镇的瓷器,风格与前时相比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但官窑的小器物仍很精细,只是与成化、弘治、正德时色调和风格不同而已。随看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瓷器也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倾注于国外市场,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器型的迅速创新。据《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开创了一代制瓷技术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为我国陶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嘉靖时期,尤以青花大缸最为多见,风格敦厚古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研究、收藏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习称民国时期中国陶瓷时,关注的是景德镇产各种仿古瓷、新品种瓷及名家名作如“珠山八友”瓷。这一时期有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瓷器迄今还鲜为人知,那就是陕甘宁边区生产的独具风格的瓷器。  相似文献   

9.
宫廷用瓷是我国陶瓷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水平的标志。宫廷用瓷因时代的不同,所采用的形式也不一样,它大致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元代及其以前宫廷用瓷多采用贡奉与派遣的形式;明清两代随着宫廷用瓷的激增,政府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生产。本文试图以考古与文献材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来对古代窑址的调查、发掘收获,对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及其烧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瑶里,古名“窑里”,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浮梁县。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瑶里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瓷都景德镇早已誉满全球,而相距景德镇约60公里的瑶里,知名度却不高。其实,它是瓷都景德镇的主要发祥地,瑶里的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高岭土”的命名地。  相似文献   

11.
唐代陆羽以嗜茶著名,所著《茶经》一书阐述了茶的起源、品种和产地、焙制工艺、煮茶方法、生产工具和饮茶器皿等,在论述饮茶器皿时,对当时主要瓷窑所烧制的碗有如下评论:“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宜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段记载对洪州窑瓷器的评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述及的唐代6座青瓷名窑中,洪州窑的碗  相似文献   

12.
清嘉庆道光青花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润民 《收藏家》2001,(8):46-52
嘉庆至光绪这一阶段属于清代中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社会开始发生动乱震荡,内忧外患不断,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制瓷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正如《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3.
浅析湖田窑青白瓷的釉色与造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如“若夫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①。窑址在景德镇市南河河畔竟成乡的湖田村,距市区约4公里。东临三宝蓬瓷土产地,南依森林密布的南山,西连匣钵原料“老土”产地马鞍山,北濒南河。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建国后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起豪猪岭、西到602所水泵房、南自狮子山,北至南河为重点保护范围。主要包括豪猪岭、琵琶山、刘家坞、乌鱼岭、葫芦窑和马蹄窑等。自80年代中期起②,为配合基本…  相似文献   

14.
红绿彩瓷是晚明漳州窑生产的重要外销品种之一,其工艺风格主要传承自景德镇,装饰纹样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的陶瓷生产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厘清漳州窑红绿彩瓷与景德镇窑红绿彩瓷的关系、日本仿烧漳州窑红绿彩瓷等问题,对于存世漳州窑红绿彩瓷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明清景德镇外销瓷与朝廷政策紧密相连,当朝廷政策宽松,景德镇外销瓷发展迅速,当朝廷政策严苛,外销瓷发展缓慢。当西方机械陶瓷出现后,景德镇外销瓷急剧衰落。系统梳理景德镇外销瓷的历史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浙江青瓷研究史上,早期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学者,应该是陈万里先生.尽管在1937年便由吴仁敬、辛安潮等写出了涉及到浙江方面的《中国陶瓷史》一书,但真正把古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来专门研究浙江陶瓷的人仍是陈先生.1941年他撰写出版的《瓷器与浙江》便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结晶,书中,作者以流畅而质朴的笔调、记述了浙江青瓷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地位.同时,提出了秘色瓷与越瓷的基本  相似文献   

17.
南宋饶州瓷俑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4)
1975年春夏之交,流沙同志由赣来京,谈到景德镇新近有南宋时期的几个瓷俑出土,可能与南宋戏文有关。1977年12月我到江西,参观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展览馆收藏的1973年在景德镇市近郊新平公社大石口出土的宋代淳祜十二年查曾九墓随葬的一组瓷俑,又参观了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1975年在鄱阳出土的南宋洪子成墓出土的一组瓷俑。这些瓷俑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表情生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批珍贵文物和艺术品。据"宋史·地理志》载,绍兴初年,鄱阳、浮梁(景德镇)两县均属江南东路的饶州管辖,兼之两组瓷俑造型相近,风格一致,因此这两组瓷俑,可称为南宋饶州瓷俑,本文分别简称鄱阳洪墓瓷俑和浮梁查墓瓷俑。  相似文献   

18.
徐明岐 《收藏家》2008,(2):70-74
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瓷绘家王步,是中国景德镇艺术家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是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改革的先驱,也是当代陶瓷绘画各种艺术流派的宗师。无论绘制青花、新粉彩,还是釉里红等皆艺术面貌独秀,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王波 《成都文物》2005,(1):30-35
唐代是我国制瓷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此情况相对应的,就是当时和陶瓷生产有关的献材料,比前代大大增加。其中一些材料为陶瓷考古工作耳熟能详,如陆羽《茶经》中的“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以及李肇《国史补》中的“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南卓《羯鼓录》所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正>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景德镇名师云集,督陶官成绩斐然,瓷艺空前繁荣,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饮流斋说瓷》中言:"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叶喆民译:《饮流斋说瓷译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古铜器考》一书亦赞日"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乾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