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儿眼……五光十色的珠宝,风靡大明王朝三百年。明人对彩色宝石的钟爱,因海外贸易而始,因消费之风而盛。每颗宝石、每件首饰背后,都写满了个王朝的时尚记忆.  相似文献   

2.
定陵出土的万历孝靖皇后凤冠(三龙二凤冠)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藏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文物。本次研究使用便携拉曼光谱仪,鉴定了凤冠上部分宝石的种属,获得了71颗宝石的有效数据,包括红色尖晶石44颗、蓝色蓝宝石19颗、红宝石6颗、微黄色蓝宝石2颗,尖晶石占到红色宝石的88%。参照明代特别是嘉靖朝以后墓葬出土的镶嵌宝石文物可知,红宝石、蓝宝石和尖晶石这三种彩色宝石曾被广泛运用到首饰、服饰和其他器物制作中,使用者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宝石种属的准确判定为今后宝石产地和流通路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使用MicroXRF和P-XRF分析仪对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玻璃碗、水晶长杯及彩色宝石作了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何家村窖藏凸环纹玻璃碗为高钾的钠钙硅酸盐玻璃(Na_2O-Ca O-Si O_2,hi K_2O),与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和田木吉乡塔古寨遗址采集的凸环纹玻璃片皆为中亚植物灰玻璃。何家村唐代窖藏所谓"黄精"实为蓝宝石,元素组成为Al(Si,Fe,Ti等),矿物名应为刚玉(Corundum),而非以前认为的黄玉(Topaz)。所谓"玫瑰紫宝石",经鉴定为红宝石(Ruby),元素组成为Al(Si,Cr,Fe,Ti等);其他蓝宝石的元素组成为Al(Si,Fe,Ti等),两者的矿物名称也是刚玉。水晶(Crystal)长杯的元素组成为Si(Mg,Al等);绿玉髓(Chalcedony)的元素组成为Si(Ni,Al,Zn等),其显色元素为Ni;两者的矿物名称均为石英(Quartz),前者为显晶质,属于天然宝石;后者为隐晶质,属于天然玉石。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大西南横断山区崇山峻岭的峡谷中,有一条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古道,它就是连接印度、西藏、云南、南亚、西亚的国际大通道——茶马古道。就在这“茶马古道”进藏的交通要冲剑川,中外文明碰撞到一起,擦出了见证古道兴衰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花——石钟山石窟。  相似文献   

6.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8,(3):139-144
五.中外文化交流碑刻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碑刻.宋元时期也有不少。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保存有一百多方有关泉州的伊斯兰教石刻,这些石刻大部分是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宋元时期泉州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庸初伊斯兰教传人中国.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泉州传教、经商,有一部分人长期居住泉州,后来形成回族。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时期逐渐向中国渗透的伊朗文化,于隋唐时代有了令人瞩目的广泛传播。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隋唐时代正可以说是波斯文化的全盛时期。宗教、绘画、雕刻、建筑、工艺、音乐、舞蹈、游戏等方面自不待言,衣、食、住,特别是在衣食两方面,则更为广泛地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此后,十三、十四世纪时,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处于伊斯兰教的隐蔽下,波斯文化的东渐很盛,或许不能说隋唐时期是空前绝后的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8.
<正>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东西两峰共有21座石窟[1],石窟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经历北齐、隋代,唐代发展至极盛,五代宋元以后鲜有耳闻,其后明代又有所复兴。东魏北齐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北齐是中国佛教造像史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外海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断传来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又使北齐造像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新风尚。在雕塑技巧上"其手法由程序化的线形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  相似文献   

9.
石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绿松石就深受藏胞们喜欢。它被用于第一个藏王的王冠,是藏传佛教中的供佛七宝之一,西藏人出嫁女儿时,也要送颗绿松石给女儿。可以说,绿松石作为西藏文化的一种显著特征,至今仍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古老历史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松石,是世界稀有的高档玉石,因其形态万千,色泽艳丽柔和,石质坚硬细腻,光泽温润而闻名。绿松石在国际界被定为十二月份生辰石,寓意“幸福、吉祥、成功”。据称,绿松石具有神奇的灵性,能使愿望成真,驱邪降福、保佑平安。而在矿物界和医学界,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便与“和田玉”、“独山玉”、“岫玉”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相似文献   

11.
霍巍 《中国西藏》2009,(4):64-7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个亚洲国家,有着两干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造纸技术曾传入印度,而印度的茶叶、棉花、制糖术也很早便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求法取经的故事被明代人吴承恩改编成小说《西游记》之后,天竺——古代印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广西合浦出土的新莽(8—23年)和东汉(25—220年)晚期的宝石珠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新发现了一批在外观上极易被误认为各色水晶的绿柱石族矿物(如海蓝宝石和透绿柱石)制作而成的浅蓝色和无色透明珠饰。利用手持式显微镜对绿柱石宝石珠饰的穿孔形状、孔径大小及其内部微痕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参考南亚和东南亚同时期石质珠饰的钻孔工艺及钻具研究成果,认为这批绿柱石珠饰采用了钻石钻头双面对钻钻孔工艺。结合南亚地区宝石资源、出土绿柱石宝石珠饰及其钻孔工艺和加工作坊等情况,认为这批绿柱石宝石珠饰是由南亚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的舶来品。研究结果为探讨汉代中国南方与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信息,有助于提高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贸易网络在传播珍贵物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窗     
考古与文物 定陵之后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2001年4—5月,湖北省文物工作者对钏祥市长滩镇大洪村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完成了室内整理的第一阶段工作。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金、锡、玉、宝石、铜、铁等各类文物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既有单件成器的,也有多饰件组发一器的。一墓随葬如些大量的金银珠宝,为已往发现的明代墓葬所未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 寿山石、和田玉被推荐为国石、国玉2001年10月17日,中国国石、国玉评选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宝石学和物理镨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肉眼和宝石显微镜观察、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贵金属含量检测仪等大型仪器测试,对江西南昌市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校园内发掘出土的一件玉圭、两组玉组佩、五枚金镶宝玉石戒指和一枚金钗的材质成分作了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两种玉器的玉质成分是软玉,戒指的戒面有绿松石、蓝宝石和尖晶石,金钗的黄金含量为96.75%,而戒指金托的黄金含量仅为78.24%。从而提高了出土金玉器研究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5.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器皿,明末由西方传入我国,现代所见到的明代烟壶大都是药壶。烟壶主要流行在清代,可以用玉、石、玛瑙、翡翠、料、漆、木、瓷、牙、珐琅、匏器、犀角、珊瑚、金属等材料制成。烟壶或运用雕刻、镶嵌、珐琅、漆品等工艺手段,或集书法、绘画于一体,有的颇具中国的民族特色,有的融中外艺术于一炉,成为一种即可实用,又具观赏、收藏价值的工艺品。自清代以来,受到众多收藏家的关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各类烟壶2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法出波斯”:“三勒浆”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历史研究》2012,(1):4-23,190
"三勒浆"是唐代从波斯传入的一种果品饮料,本出自印度,由"三果"(诃梨勒、毗梨勒、庵摩勒)配制而成。三勒浆成为唐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饮品;宋代南方与之相关的诃子汤、余甘子汤则声名北被;元代许国祯更使三勒浆重现短暂的风光;明清以降,尽管三勒浆已几乎不再酿制,但相关知识在文献中代有传递,人们仍然试图保持对唐代风物的历史记忆。三果在古代印度的医疗与饮食中占据重要位置,且有相关的神话式描述相匹配。波斯、阿拉伯医学文献及《回回药方》多处记载了"三勒"的入药与入饮,说明其在波斯、阿拉伯地区是比较流行的,这与"三勒"在中土的流传颇有差异,原因在于波斯、中国与印度之间文化的不同。作为文化的中转站,波斯不仅为印度这一饮食习俗的向外传播提供了二度契机,而且使这一习俗在中土"披上"了波斯风物的美妙"外衣"。因此,中、印、波三地某些饮食习俗的传递与吸纳,体现的是三地文化和宗教之间的差异、选择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耿昇  ;Song Yan 《丝绸之路》2014,(11):122-135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陆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社会,一直通向希腊-罗马世界。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量所占比例始终甚小。从狭义上讲,丝路上的文化交流实际与物产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不胜枚举的名称。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的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8.
唐武德二年(619年),中亚罽宾国来朝,进贡宝带、金锁、玻璃碗、水晶杯,以及名为"颇黎"的490枚宝石。我们最近发现,唐初罽宾国五种贡品皆见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如骨咄玉带、鎏金银锁、凸环纹玻璃碗、八曲水晶长杯,以及红宝石、蓝宝石等。经化学成分检测,这件玻璃碗实乃中亚植物灰玻璃器,而非目前普遍认为的萨珊玻璃器。这个发现还说明,何家村唐代窖藏原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唐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之变",唐德宗被迫离开长安到奉天避难。皇上无法将大明宫琼林库宝物全部带走,不得不将部分金银财宝临时埋藏在长安城兴化坊某地(今西安南郊何家村)。这批仓促埋下的皇家宝藏后来被人遗忘,故一直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l—1433)由1405年开始至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经中国的东海、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孟加拉、马尔代夫到波斯、阿拉伯及非洲等四十余国,并与这些国家政府与民间建立起极为重要的政治、外交、经济、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对促进中国明代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友谊,及促使有关国家之间的和平发展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斯里兰卡原名为“锡兰”,我国古籍中称其为“师(狮)子国”,今人喻其为“印度洋的眼泪”。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学者认为斯里兰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这诚然不假;但对于法显、玄奘等通过西域到南亚的西行求法者来说,对于公元5世纪时已是城中“多萨薄商人”,“诸国商人共市易”(法显《佛国记》)之地,斯里兰卡又何尝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处终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