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古时候,他郎(今墨江县)境内西北面有个大龙潭,龙潭里住着一条白龙。在龙潭边的山脚下,有个岩洞与龙潭相连,叫做龙洞。这个洞会吞水,又会出水,不管遇到多大的暴雨山洪,长久干旱,龙潭水都不涨也不干,时时都是清汪汪的。居住在龙潭附近的农家,不管是吃水、用水和浇灌庄稼的水,都靠这个龙潭。  相似文献   

2.
白族与龙     
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开始,大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了五个同志,以喜州区为重点,对流传于白族人民中的龙神话传说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考查。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龙神话传说的流传情况大理是神话的世界。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在白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而且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大理市,就流传着九十九条龙的故事。苍山十八溪有十八条龙;洱海中有小黄龙和大黑龙,龙王、龙母、龙太子和龙公主;大理城下玉白菜周围有赤须  相似文献   

3.
泾水源头有个老龙潭(宁夏固原),是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不但山峰高纵,景色秀丽,而且碧潭相连,水光山色奇绝,是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历史上神话传说中的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地方就在这里。段宝林、汪溶先生在他们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收入了这一历史传说。老龙潭缘何而得名,自然是个很难解开的谜了,但民间传说得名于唐代“魏征梦斩泾河龙君”,与《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的归属一致。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缘起的话,就更是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龙文化色彩。同时,这个传说与唐代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老龙潭的得名,…  相似文献   

4.
每年早春,布谷鸟在山野里、村庄里“布谷,布谷——”不停地叫着。有的农家贪闲不出工,它就不飞走,一直叫得口中吐出鲜血。“唉唉,怪可怜哩!”大爹一边说一边赶紧扛起锄头;大嫫一边抹眼泪一边背上包谷种子,对着布谷鸟高声说:“好姑娘,莫叫莫叫,我们去种包谷了!”布谷鸟高兴地飞走了。真怪,大爹大嫫为什么叫这长翅膀的小鸟儿“好姑娘”呢? 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白族姑娘,名叫阿凤。阿凤心灵手巧,还会唱好听的山歌。阿凤心肠好,她同情穷  相似文献   

5.
听老人们说,很久以前,景颇族人把芒果树喊做酸泡树。原先它长得象根葱一样挺直,后来怎么会变弯了呢? 那时候,腊划猛公(今天的陇川县邦外区垒良寨子)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高高的山上长满了酸泡树和松树,一条清亮的小河流淌在山脚。人们就住在小河边。他们上山捕猎打柴,在河边盘田种庄稼,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年小河头那个龙潭来了一条青龙,人们的幸福生活就被它破坏了。干旱季节,它把龙潭的水全吸到了肚皮里,使田里的庄稼在太阳下枯死。人渴得实  相似文献   

6.
凸凹村,白族叫作“鼓扣梦”,是在罗坪山的西边山脚下,黑潓江的东岸。这里到处都是凸凸凹凹的,连村子里的土地也是这样,没有一处平坦的地方,整个村子,住的都是白族人家。你们知道嘛,这个村子原来不叫凸凹村,叫作矿旺村。因为村子后面的罗坪山,古时候盛产银矿铜矿,人们就把它叫矿旺村。这个村子后山肚里是空的,从豹子沟那里会吹出一股风来,据说那风是从山肚肚里的石头缝里吹出来的呢。因为这山出银子,世世代代的白族人,就靠挖银矿卖给老财,炼银子挣些钱来买米买粮过日子。清朝初年,吴三桂领着大兵来到  相似文献   

7.
在横断山的山岗上、悬崖下、峡谷里,处处都有山茶花。山茶花有绿茵茵的叶子,有殷红色的花,白族同胞人人喜爱。要知道这美丽的山茶花是怎么来的。请听我讲完这个故事。古时候,白族地方有个魔王,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还要人们每年给他进贡一个美女。美女一进魔宫就出不来啦,谁家的姑娘也不愿去,美女就越来越难找了。有一年,进贡美女的期限到了,但还是  相似文献   

8.
武定县六丰村有一棵很古老的黄果芽树,树下有一口井,井水又清又凉,闻名方圆几十里,名叫卖菜水井。这个井名由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六丰村就有了这口井,井水常年不干,村里的傈僳族人民除了饮水之外,还够用来灌溉田地。因此,无论天怎么旱,六丰村总是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条猪婆龙,它霸占了这口井后,时时兴风作浪,还堵住井口不让水流出来,去挑水的人一到井边,都进了它的血盆大口。从此,人们就不敢再去挑水,只能喝沟里的脏水,庄稼没有水,干得直冒烟。  相似文献   

9.
一千多年前,白族人民以一朵云霓为幻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望夫云》。无论是书面记载还是口头流传,这个传说都以它特有的魅力,在白族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许多白族民间艺人,采用各种文艺形式,来表现这饱含深刻寓意的传说。当代诗人、作家们也争相借题抒怀。这里发表的这部《望夫云》说唱作品,就是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白族大本曲,它以自己的特色区别于其它文艺形式,深深植根于洱海之滨的土地。论其这部《望夫云》的价值,不仅可作为文学欣赏作品,而且可作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望夫云》这个传说的资料。本期正欲发稿,惊悉著名大本曲艺人李明章不幸去世,特发表此遗作,表示我们的悼念。  相似文献   

10.
古幢公园在昆明市区拓东路,金汁河畔,那里是大理国(宋代)拓东城旧址。园内有一座著名的大理国文物——石刻经幢。据昆明民间流传的神话说,古代昆明有九条龙,原都蛰居在翠湖九龙池内。不知怎么一来,这些龙一一都跑出去了,有的到黑龙潭、白龙潭、兰龙潭,有的到了海源河、盘龙江等。九龙中最小的一个到了金汁河。这位小弟弟最为俏皮,所以金汁河年年泛滥成灾,人们十分苦恼。为了治服这条小龙,人们想了许多办法,烧了许多香,念了许多经,但都不起作用。有一年,拓东城来了一个和尚,住在地藏寺。他神通广大,很快就把这条小龙收服了,用铁链锁在寺后的一个陷井里。和尚自己用一个蒲团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勾勒了一个“深藏在高山峡谷”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这个曾被认为是虚拟的伊甸园,其实就中国的云南丽江地区。“丽江分为六个区和二十三个半里(一个里是一群村庄,通常这一群村庄围绕一个中心,就以这个中心的名称作整个里的名字)。……香阁里——南山里北面是香阁里。这个名字有两个里:这个里是西香阁里;东面的香阁里在金沙江岸……,,——约瑟夫·洛克忡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东香阁里,(距丽江城)四十五里,……西香阁里,(距丽江城)一百四十里”——…  相似文献   

12.
鲁班,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工匠,即公输班。关于他的民间传说,不只在汉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在白、彝、壮、布依、瑶、水、土家等少数民族人民中也有流传。我们通过汉、白两族鲁班传说的比较,深深感到,白族鲁班传说很明显地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也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点:白族人民心目中的鲁班形象,或者是数千年来汉族优秀工匠的聚合形象,或者是白族人民自己优秀工匠的典型;白族鲁班传说反映的是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表达的是白族人民的思想和愿望;白族鲁班传说里飘散着白族儿女聚居地区的泥土芳香,弥漫着白族风俗习惯的特有气味;白族鲁班传说表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特殊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九姑泉     
“小云南,三年两季荒;有种无收度日难,逃难走四方。”这首世代流传的民谣,是云南祥云县久旱无雨,水比油贵的自然状况和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可是,哪个也不相信,就在这个干坝子的西南角,还有九股常年不断的清泉水在日夜不停地流淌呢。这九股水又叫“九姑泉”。关于它,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梨园村有户白族人家,虽然这里田地开裂,常常是种一斗箩收一瓢,但老两口还是带着儿女起早贪黑、苦挣苦扎,租种着西南山坡的几亩干地过日子。一年,已过了火把节,还是不见点雨星子。望着地里的包谷苗晒成干松毛,老倌决  相似文献   

14.
镇江三怪     
一个好吃之徒若来镇江,是决不会失望的。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总是与这座城市的形成、发展、特色和其他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历八朝更迭的一千多年里,镇江一直是郡、州、府、路、道的会所在地,经济发达,商业和饮食业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这里不仅是江苏菜系中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还有不少独属自身的鲜明特色,比如这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已将镇江饮食文化的某些“特色”推至了“怪”的级别:镇江有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这首极易勾起人们好奇心的歌谣,不禁吸引着前往镇江的游历者去亲自一尝“怪”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龙确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普遍敬重和热爱。皇帝自然是最喜欢龙的,自认是“真龙天子”,所以登上皇帝宝座就非穿龙袍不可,而他的亲族也因此成了“龙种”,谓之“龙子龙孙”。不过,老百姓也挺喜欢龙,每逢新春佳节少不了要“玩龙灯”,端午节照例要“划龙船”,久晴不雨便“要水龙”,洪水泛滥则要“祭龙王”。特别是住在海滨的渔民,对龙的崇敬心理更是不可名状,为之立祠,谟拜顶礼。在中国文化习俗中,龙可是显赫之物,它无往而不在,无处不显“灵”,真是神气活现,莫测高深,渗透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不是么?清冽碧透的泉水往往有“龙泉”的美称,深不可测的水潭大都称为“龙潭”;华丽的宫阙总爱比作“龙宫”,绝好  相似文献   

16.
打木龙坝     
澜沦江中游的江桥头,有个很小的坝子,叫打本龙坝。提起“打木龙坝”这个名字,人们传颂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这个坝子上头有两条黑龙,是两父女。老黑龙年年出来兴风作浪,发大水,冲庄稼,闹得人们颗粒无收。有人说那是黑龙向人们要贡。人们把猪、牛、羊献上了,可是老黑龙仍旧出来兴风作浪。村里有个苗家小伙,名叫阿桑。他不但聪明能干,而且正直善良。他看着黑龙作怪,人们年年受灾,实在忍不下去,心想,再这样下去,百姓就没法活了,得想办法解救人们。这件事他盘算了很久,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邀了村里的人大家动手,造了一条大木龙,木龙的身上遍处钉上大铁钉子,造好后,大家把它抬到黑龙经常出没的地方,安放在河里,借水冲的力量把木龙转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在长征途中曾有一个由五、六百名少年组成的战斗集体,它没有正式名称,没有正式番号,人们管它叫“红小鬼营”。当时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虽然这个组织仅仅存在三、四个月,但在我的脑海里一直难以忘却。现回忆整理出来,以示对“红小鬼营”中牺牲的战友的缅怀。同时,对还活着的“红小鬼”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年年有个三月三,三月十五朝(石缶)山; 四乡八寨人聚会,热闹不过石(石缶)山。每年三月,鹤庆的白族、彝族、汉族,丽江的纳西族,还有中甸、德钦的藏族,都要穿红着绿,大家唱着各族山歌、小调,去朝鹤庆石(石缶)山。老人们讲,人们朝山,一是去拜谒开辟鹤庆坝子的车伽佗祖师。一是去呼唤为白族人民降龙伏虎,寻找光明和幸福的张氏兄妹回乡。讲起张氏四兄妹的故事,鹤庆各族人民,一个比一个讲的动听。白族歌手还把这故事编成山歌唱,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到如今…… (一) 牟伽佗钓走蝌蚪龙,把大海变为桑田  相似文献   

19.
丽江县西部山区,有一条碧蓝碧蓝的山溪,名叫黎明溪。溪水两岸矗立着一堵连一堵的赭红色悬崖。在右岸一堵特别高峻的悬岸中段,有一个溜圆的岩洞,人们叫它“月亮洞”。古时候傈僳人叫它“崇比硬窟”,意思就是“飞人岩洞”。关于这个“飞人岩洞”,流传着一段故事。很早以前,这个岩洞里住着一个“飞人”。他的头颅、五官七窍、脚手、肚腹都和人一样,只是胳肢窝下多长一双翅膀,象秃鹫的翅膀那样又长又宽,翎羽坚硬有力。  相似文献   

20.
赶马人的“歌”章天柱在现实生活里,有与牲畜“对话”的人,而且还是用“歌”“交谈”,这就是云南大理州的白族赶马人。鹤庆白族赶马人与牲畜“交谈”的歌,人们统称赶马调。分为“哨语”、“锣乐”和赶马调三类。“哨语”顾名思义,就是用吹口哨的方式代替语言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