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人文地理》2005,(9):12-13
象牙是雄性亚洲象强壮有力的象征,可是现在,本来数量就在减少的雄性亚洲象,竟然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牙雄象,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吗?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中国亚洲象项目代表张立认为,这种现象违背了自然规律,主要是由盗猎等人为原因造成的,虽然无牙基因在亚洲象中是一直存在的,一般有2%-5%的雄性亚洲象是天生不长牙的。  相似文献   

2.
《华夏人文地理》2014,(2):20-21
动物牙医戴维·费根说,牙齿可以说是大象身上至关重要的器官。原因在于它们的胃口。一头非洲草原象每天要吃掉180~270公斤的草木,亚洲象的食量也有大约130公斤。为了消灭掉这等数量的食物。大象必须不停地咀嚼。它们会把每一颗牙磨到不能再用的地步。然后牙就会掉。  相似文献   

3.
亚洲象又称印度象,目前野生的亚洲象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我国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其它地区野生的亚洲象已经灭绝了.可是在古代,南自两广、云贵,北至中原地区,亚洲象都有广泛的分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和生态的变化,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的亚洲象逐步从繁盛到衰退,以至在大部分地区绝灭了,先后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退居到岭南地区.现代仅生活在西双版纳一隅.象的这种盛衰变迁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中气候、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象的盛衰过程,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众多的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象的盛衰规律有助于探讨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古今气候、生态变迁等学术问题.故设此题目,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4.
葬象     
8月2日,印度Gauhati,一名男子将盐巴撒在一只死去雄性亚洲象身上以防止病菌扩散,准备进行埋葬。这只大象在距离Gauhati市东约50公里处被一列火车撞死,当地村民集体为其下葬。  相似文献   

5.
论商代象尊     
正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分为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种属,前者较后者身形略小,现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只见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地区;后者体型硕大,几乎遍布非洲大陆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域。但在更新世,大象的分布颇为广泛,在淮河和黄河流域都有生存。及至商代,甲骨文中即有猎象的记载。大约在西周时期,大象从黄淮退到长江以南,并逐步退居西南一隅。  相似文献   

6.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非洲雄象肩高超过3.5米,体重可达7吨。非洲雄象和雌象均有象牙,雄性象牙重约30~50公斤,长2.5米左右。雌象象牙长约1米左右。非洲象的耳  相似文献   

7.
周荣华  曾嵘 《区域治理》2022,(14):225-228
2020年11月13日—2021年2月20日,18头亚洲象进入了勐仑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活动,活动时间共计63d,通过无人机跟踪监测、红外相机监测,追踪记录亚洲象活动踪迹;同时,对监测记录活动区域开展生境等调查和访谈.通过分析,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有大量的食性植物和丰富的水源,通常情况下,大象16:00-19:00进入到...  相似文献   

8.
刘红波  许永春  飘优 《区域治理》2022,(12):139-142
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本地植被,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亚洲象栖息地得到恢复,有效解决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大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的栖息范围,优化栖息环境,强化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避免其对周边村民与农作物的危害.选择尚勇子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彝族谚语     
旧针旧线,换;恩夫恩妻,移。十个鸡蛋也不十条水牛也不针细不如人精细,线长不如人情长。针也会扎疼织女的手,朋友也会说出难听话。个人利益象针尖一样细小,公众利益象坝子一样宽阔。针不会讲花是我绣的,笙不会说歌是我吹的。把布连在一起的是针,把心连在一起的是友谊。有线无针等于有灯无油,有勇无谋等于有奖无舟。巧女随身带的是针线,英雄随身带的是美德。不用的新针会锈,不唱的新歌会丢。捧芦笙的未必都是歌手,拿绣针的未必都是巧女。针尖扎在牛特角,痒;话没说在点子上,讲。不痛不白说白彝族谚语@高德增~~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豫北太行山南麓、山东丘陵、淮阳丘陵、两湖平原周边山地是几个重要的野象栖息地。在商周之际、南北朝时期、北宋初年等时段,这些栖息地周围多次发生的野象反常迁徙事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变迁意义。长期来看,大部分野象反常迁徙并与人类发生冲突的事件发生于人类农业开发扰动甚至侵占其栖息空间的背景下,是人象关系走向不可调和的标志;短期来看,战乱引发的流民迁徙、极端自然灾害等偶发因素也可能影响野象的生存状态。这些反常迁徙事件还可为解决以往存在争议的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及迁徙等相关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牙璋考述     
牙璋,见于周代礼书,却无确定器物与之对应。清末以来,学者多认为牙璋是侧边有鉏牙饰的扁平状端刃器,当代学者则认牙璋是柄形器。文章通过考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认为牙璋当为端刃器中的凹刃者。牙璋的作用大体同于圭、璋,流行于西周,以后式微,所以礼书对牙璋记载也难免讹误。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人啊,愿你们喷香的芭蕉,一丫_黔角一塑灼一牙~‘书巴壮的菠萝象年肚字果大,今年是丰收的年景,幸福的时辰如意吉祥。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盖起一幢漂亮的新房。砍好的梁柱虫钻不进,请来的师傅技艺高强,篱笆上装饰着别致的图案,竹楼中间燃起了温暖的火塘。孔雀开屏百凤朝阳,欢快的金鹿跳出山岗,茂密的森林走出大象,共贺傣家盖起新房。乡亲们啊,请听我老布涛的祝词,愿我的歌,象蜜汁流入人们的心房。田里的稻谷一片金黄。谷穗长如金孔雀的尾巴,丰收的粮食呀胀破谷仓。愿你们啊,幸福的生活无忧无虑,美满的家庭如十五的月亮。美好的生活啊象…  相似文献   

13.
桐柏县月河镇春秋晚期的一座墓内,出土了400余件(组)玉器,其数量之大,器形种类之多,雕琢水平之高,为同期墓所鲜见。这对研究我国的治玉工艺,葬玉制度等问题,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牙璋①(图1),确实值得人深思。关于牙璋的称谓,始自吴大的《古玉图考》。因无实证,所以夏鼐先生否定这种说法②。“牙璋”究竟是什么样的器形,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本文所说的牙璋,是指那种长板状、阑部有银牙、一端有刃的器物。在无实证之前,暂从学者们的一般说法。目的在于阐述对月河春秋墓出上牙璋(以下简称月河牙璋)的…  相似文献   

14.
汉代艺术中的大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山东、徐州、河南、陕西等地区均发现有大象题材汉画像石,往往与骆驼、驯象者组合出现。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图像模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一新的图像样式经寓华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渐次进入中土,同商周以来中国传统动物纹样中的象图像结合,产生了"六牙白象"、"僧侣(仙人)骑象"等新内容,并体现出早期佛、道美术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巨猿牙齒化石。廣西六新縣正隆鄉那隆屯牛睡山黑洞中,找到一顆“巨猿”的牙齒化石,这個化石虽然叫做巨猿,但是它的性質,是近於人的。牙齒的体積比現代人的約六三倍。據?遗嵛闹薪淌阼b定:这个化石的地層時代約为更新世中期。从牙齒的比例來推算,廣西省在幾十万年以前,曾生活着一种比現代人的身體要高大得多的巨猿。此外,在廣西省合作社收購的龍骨中,也發現了五枚“巨猿”的牙齒。裴文中教授認为这些材料的發現,对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問題,將会有很多很大的貢献。(二)人類化石。廣西省來賓縣四區合隆村麒麟山山洞內,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上颚骨和头骨頭部各二片。它和劍齒象及大猫熊化石存在  相似文献   

16.
5月15日,大方县百纳乡百纳村和平村民组农民王忠友家饲养的一头母猪产下一只以酷似大象的猪思。这头猪仔隆头、巨耳、大眼、长鼻、无嘴,蒲扇般的耳朵和弯曲的长鼻子使它看上去更象一头像,但4只脚分别有4个蹄子,腹部有10个乳头分列2排,从脚和腹部看是地地道道的猪。体重2公斤,身长1尺,高0.55尺,鼻端为喇叭形孔(如图)。猪息为雄性。除鼻上有少许绒毛,其余部位均无毛。5月15日凌晨3点半钟,王忠友家那头1岁零1个多月的母猪开始生产第一窝猪息,产下第6个息时已是4点过钟,王忠友夫妇等了一些时候,见母猪不再生产,便回家休息。约…  相似文献   

17.
我还包着屎布片,就失去阿爸阿妈。阿爸的个子是高是矮,我没有见过,阿爸的声音是大是小,我没有听过,阿爸身上有多热乎,我没有沽过一天;阿爸种的米饭有多香甜,我没有尝过一口。阿妈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阿妈的奶水是甜是苦我不知道,阿妈生我时流的血,淌在哪里我不知道;阿妈给我的脐带,在哪里剪断我不知道。田里的小鱼,有宽宽的田水遮身子,野猫不敢去咬。我呀,象轻飘飘的鸡毛,无依无靠受人欺;象倒在路边的烂土碗,‘过路的人也不瞧。人家的小娃,象银首饰一样个个争着戴,象樱桃花一样个个围着瞧。要吃干巴,阿爸烧火烘,要穿衣裳,阿妈用针缝好;白天…  相似文献   

18.
牙璧研究     
牙璧是玉璧的一种变体,旧称“璇玑”。它数量不多,但流传时间较长,且出土地点颇多。通过对那些有确切出土地点的牙璧进行分类研究,探讨牙璧的分布、年代和发展演变,并推测它的功能和用途。可以认为,牙璧始于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前期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东两个地区。到夏商周时期,上述两地区牙璧的数量骤然减少,但分布范围却有较大扩展。东周以后牙璧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9.
秦汉以来,我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两省和福建省的东南角,以及云南省的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明清时期,其数量和分布区迅速缩小,这与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的破坏关系甚大,其中的农业开发、砍伐森林所导致的栖息地破坏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4,(1):F0003-F0003
象尊长36厘米,宽15.5厘米,高23厘米,重5公斤。 象尊体形肥硕、丰满,象鼻高挑。鼻头翻卷,中有圆孔,与体腔相通为流。象口微张,齿牙外露,圆目突出,圆耳耸起。背部中空,上有方子L,方盖上有--/ix兽,后设小半环,使盖可开启而不脱。四足粗壮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四组卷体蛇纹,通体饰四组凤鸟纹,中间对峙两组三角形几何纹,每组四个三角形套接,云雷纹衬底。全器生动逼真,拙朴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