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现位于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东侧,是我国现存的著名碑刻之一。本文对原碑文及内容做了浅析,并就张公礼撰或书的问题、龙藏寺碑的位置变化、1987年原碑升高时发现的龟趺座及龙藏寺与隆兴寺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引证文献及碑文等资料,论述了正定隆兴寺从隋龙藏寺到唐龙兴寺,再到清隆兴寺的演变过程,认为隆兴寺内现存的明清建筑戒坛,其位置原为隋代恒州龙藏寺舍利塔的旧址,戒坛内现存的明代双面佛有明初永宣造像的风格,是深受藏密风格影响的铜造像。  相似文献   

3.
<正> 今正定隆兴寺,是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是河北现存的规模较大的古代寺院之一。但对其创建年代、名称沿革历代众说纷纭,其中讹误甚多,影响甚大,确有考证之必要。 隆兴寺,原名龙兴寺。又因寺内存有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造龙藏寺碑》,所以明清以来,史志之书及报刊文件皆称该寺“创于隋,初名龙藏寺,宋代改龙兴寺。”此说似成定论,影响极大。但最近李金波、傅素月二同志撰文,对此提出质疑,根据地下文物的年代和文献记载论证,宋龙兴寺与隋龙藏寺不在一处,依宋欧阳修《集古录》记载,隋龙藏寺当在今正定县政府对面,  相似文献   

4.
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城东隅的隆兴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修铸一尊高21.3米的铜质千手千眼观音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木,对寺院进行扩建,基本  相似文献   

5.
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保存又比较完整的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它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为龙兴寺。宋初,宋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兴寺内铸造铜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木,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隋龙藏寺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隋龙藏寺碑是开皇六年王孝儒为劝造龙藏寺所立。据沈涛《常山贞石志》记载:"碑高六尺三寸五分,广二尺七寸七分,三十行,行五十字,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有碑阴及左侧,并正书‘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立’,今在正定府城隆  相似文献   

7.
正定文物勘辨两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定文物勘辨两则郭开兴(一)关于龙藏寺的始建年代查阅多种文献和正定方志,包括1992年新编的《正定县志》,均说龙藏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即公元586年,其依据是《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但笔者反复认真研读此碑,却发现此说显然是一种迷误。事实...  相似文献   

8.
隆兴寺内的两座经幢刘友恒在正定隆兴寺中轴线末端的毗卢殿东西两侧,矗立着两座经幢,分别是为本寺金、明两代两位功高德重的住持僧而立。东侧为金广惠大师经幢,西侧为明梦堂和尚经幢。它们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为研究正定佛教和隆兴寺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1965年。经河北省化局批准,正定县物保管所将立于元氏县吴村开业寺遗址上的一尊大型石造像运至隆兴寺。此像今立于隆兴寺毗卢殿西北角,其形体高大,雕饰繁缛,刀工娴熟,虽已残断,但从整体造型和细部处理上,足以窥见其当初异乎寻常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4,(3):33-35
隆兴寺在河北正定县,北京南面260公里处。它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宋代开宝四年(971)扩建。寺中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珍品,称得上是宋代文化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1.
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之东耳阁御书廊下悬置一明代铜钟,原为崇因寺毗卢殿的铜钟,通高146厘米,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御马监太监何朝造。此钟铸造精美,声音洪亮悠扬,所铸铭文不仅记录了明代太监崇佛的历史现象,还留下了明皇室成员清佛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2.
开业寺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城西10公里的吴村.为北魏赵郡元氏人李裔舍宅而建。历经多年风雨沧桑,寺院建筑早年已坍塌.遗址上仅存两件遗物——《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和一尊大型北朝石佛像,196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移至正定隆兴寺内保存。  相似文献   

13.
<正>定现藏有三方朱熹书"容膝"刻石,一方存隆兴寺,两方藏于民间。隆兴寺藏的一方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为原始刻石,但漫漶严重。第二方系摹刻前石而重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文字保存较完整,可弥补第一方刻石文字之缺。第三方仅见拓片,应为三方"容膝"刻石中时代最晚者。  相似文献   

14.
《通照大师之碑》刻立于元至正六年(1346),碑文记述了北宋佛教慈恩宗大家通照大师自宋元丰三年(1080)于当时的真定龙兴寺受具足戒,至金天会五年(1127)圆寂,凡47年间在佛教慈恩宗学说方面辗转学法、潜心钻研、秉笔著述的功绩。该碑现立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是研究佛教慈恩宗发展及隆兴寺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5.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16.
<正>定隆兴寺内的《大朝国师南无大士重修真定府大龙兴寺功德记》碑是一通重要的佛教碑刻,记录了蒙古汗国时期那摩国师的行状,是研究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称为"大朝"的蒙古汗国,以及极受礼遇和尊信的那摩国师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佛教史研究和正定隆兴寺的沿革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17.
新都《雪堂碑》原存放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龙藏寺,寺始建于唐代。清朝中叶以来,寺内历届住持都爱好诗文和书法,其中以僧含澈(雪堂)最为著名。几十年间,他不余遗力,遍求历代的书法珍品,特聘名工巧匠摩刻于石上并建亭、阁嵌立,名”龙藏寺碑林”。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碑刻遭到了毁损。为了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管理,以及便于对外展出,新都区文物管理所于1980年初,将一些残存的碑石迁到桂湖并建桂湖碑林加以保护和对外展出。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又对自然风化的石碑加以科学保护。在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下,《雪堂石勒以及其它碑均得到妥善保管,使这批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新都龙藏寺壁画使用颜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青  韦荃 《四川文物》2004,8(6):87-90
四川物考古研究所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四川省龙藏寺明代壁画的19个颜料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查明了壁画所使用颜料的成份,并对壁画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四川蒲江县河沙寺大雄宝殿《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是四川地区明代有明确纪年,并每参存有题记的明代中期佛教艺术遗存。壁画主要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另有二十四诸天,并混有天官等儒教形象,是研究明代早期四川地区宗教在蜀献王时期仍受方孝孺"正学"影响的见证。壁画运用工笔重彩、线条勾勒流畅柔和、造型生动传神和与明代同时期的蓬溪宝梵寺、新津观音寺等壁画的工细金碧、沥粉贴金的风格迥异,相比同邛崃盘陀寺、新繁龙藏寺、广汉龙居寺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区别,为明蜀王四川地区不同艺术风格的壁画提供了又一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0.
现存水陆画大多属于明清遗存,主要作品有:宝宁寺水陆画、北京法海寺壁画、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栱眼壁画、河北毗卢寺壁画、河北蔚县重泰寺壁画、河北正定隆兴寺壁画,以及山西浑源永安寺、山西稷山青龙寺、山西灵石县资寿寺、四川广汉龙居寺、四川平武报恩寺万佛阁、四川新津观音寺毗卢殿以及日本藏宁波所出的水陆画等。在这些水陆画当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鬼子母及鬼子母变体以及鬼子母的组合图像,说明一种信仰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新创造。作者分析了有典型意义的鬼子母图像的图像样式来源及其图像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