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太原地区城镇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太原地区城镇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因商而兴是太原城市历史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疆草原文化区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阚耀平 《人文地理》1999,14(1):64-68
新疆草原文化是古代新疆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其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的地区。本文试图从新疆草原文化形成的过程入手,探讨新疆草原文化系统的内涵、基本特征、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疆通志·语言文字志》客观、准确、翔实、科学地记述了新疆民族语言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其篇目设置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规范性、信息性、法制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研究新疆语言文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注历史时期城镇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传统慈善事业研究的深入,也是城镇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占有各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完整展现了明末至1936年间天津慈善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对其时空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张舒  正明 《文史月刊》2014,(12):38-39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相似文献   

6.
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关隘、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军事聚落,随着清代的一统,大部分则逐渐演化为城镇和村落。本文对该区域军事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迁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明清时期是山西北部历史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与明代军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独特性的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这种深厚文化的形成与新疆的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了解认识新疆的本土文化一定是以了解新疆历史为基础的。青少年应通过学习了解新疆历史,深刻认识新疆本土文化,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教师应以深厚的本土文化加强对青少年“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等。南通市域城镇的最初形成与煮盐业、水运及海防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城镇多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沿运河均匀分布。中心城市通州形成后,挣脱了对扬州和泰州的依赖,在行政上与其并列,城镇多沿通州城分布。  相似文献   

9.
玛纳斯为新疆北部重镇,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是玛纳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始终处在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与更迭频繁的中原政权激烈的角逐当中,认识这段历史对挖掘玛纳斯地方历史和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亚草原发生剧烈社会变革时期,哈萨克人在沙俄与清朝之间选择了后者.对哈萨克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疆北部地区,既有辽阔茂盛的草原,又有清朝统一后安定宽松的政治环境.而后发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在新疆地区的表现独具特点:一方面是境内外多种势力的激烈争夺,另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被迫强化对所属土地和臣民的管理.在此环境下的新疆哈萨克人,面临生存环境和自身内部的剧烈转型,一部分人选择继续东迁,实属游牧社会的历史回声.  相似文献   

11.
王益澄 《人文地理》1996,11(3):56-59
本文以浙江沿海港口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具体资料的分析,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发展的区域背景条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总体布局特征、内部结构形态和外部形态的演变发展规律,提出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发展趋势,为港口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常黎 《人文地理》2007,22(1):73-76,91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元时期是陇西、青东地区城镇发展的重要阶段。北宋为经略陇右而在陇西、青东地区大修堡寨,促使城镇数量激增,形成畸形发展之势;金元时期,城镇数量的显著下降是城镇建设回归常态的反映。这一时期城镇数量的剧烈变化主要存在于县以下的小城镇,而县及县以上城镇的变化相对稳定。特殊的政治、军事、民族形势和国防的需要,是影响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陇西、青东地区的城镇在功能上形成综合性区域中心城镇、军事性城镇和商贸型城镇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n attempt is first made to define ‘town’and ‘continuity’for this period, and to assess the vigour of towns in the fourth century. The body of the article is a review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tury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including structures, artefacts and dark soil)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based upon it especially the theories of (1) Germanic ‘mercenaries’and (2) the prolongation of towns into the fifth century so that they overlap with early English activity. The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at there is no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continuity in fifth and sixth century towns.  相似文献   

15.
陕西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红记 《人文地理》2011,26(5):148-152
陕西关中唐十八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营建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历史、文学、美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价值。目前陕西的个别县域只对部分帝王陵墓进行了开发,割裂了唐陵文化的整体性。本文通过对唐十八陵的分布地域、文化资源特征的论述,分析了其产品知识性强、市场结构不均衡等内容,指出了唐十八陵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营销模式滞后,游客回头率低;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等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唐十八陵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勇  张捷  章锦河 《人文地理》2005,20(1):68-74
历史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第一批中国历史化名镇(村)的命名公布。遗产保护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我国历史化村镇保护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欠深入全面。导致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颇具价值特色的古村镇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本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的演变发展,然后指出历史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瑛  陈宗兴 《人文地理》1994,9(3):13-21
本文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分析了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各层次的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乡村聚落演变方向的预测,为陕南村镇合理建设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夏朝至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城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城的形态规模与分布位置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城的形态受地理环境影响较明显,城的规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城的行政等级有关,而城的分布位置主要是与国家的统治与稳固、城的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文章最后还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探测古代城的形态规模与分布位置方面的应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