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燕燕 《沧桑》2011,(1):260-261
冯至的《十四行集》有存在主义的共性,除此之外,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朴素的思辨与哲理意味。可以说,《十四行集》是诗人将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我国的传统哲学进行揉合,基于其深切的生命体验创作出来的生命之歌。包括对生命内涵的沉思,对生命经营的沉思,对生命经历的沉思及对生命交流的沉思。  相似文献   

2.
当代“史诗性”诗歌是一代青年诗人在“朦胧诗”走入困境时对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贡献。他们抛弃了“朦胧诗”只注重历史控诉和社会学层面的沉思姿态,自觉地把目光凝聚于东方文化传统的沉积层,冀求开掘出当代中华民族重新振兴腾飞所亟须具备的精神养料,借以完成对民族文化心理重构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翻阅《全唐诗》,不由得掩卷沉思:千古诗人对它那么眷恋的缘由何在.白居易游玩过之后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李白情不自禁赞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层峰叠嶂、延绵不绝之势,引诗人无限遐想.  相似文献   

4.
吴建华 《河洛春秋》2000,(4):33-36,32
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前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社会性讽喻诗,充分展示了他“动言直笔书”而“不惧权豪怒”的直吏本色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后期,诗人又吟咏了相当数量的山水、田园间或有感伤情调的闲适诗,“独善其身”是这一时期诗作的主要表述倾向。白居易从“志在兼济”的入仕抱负到官场失意后的“独善其身”,不是简单的表象变化,而是诗人在重创之下屈而难伸的思想转换,“江州之贬”就是这种思想转换的界碑。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歌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唐前期诗人深得禅宗思想真意,诗歌从容淡定,体现“禅悦”诗风。唐后期诗人把禅宗思想作为逃离现实的寄托,刻意追求,诗歌有了明显的人工痕迹,形成“逃禅”诗风。贾岛的“苦吟”,姚合的“轻巧”,以及马戴、李频等人的诗歌,呈现一种唐末期的“衰飒”之气。  相似文献   

6.
希罗多德著《历史》卷首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言,其核心概念“探究”(historia)与其他几个相关联的概念构成一个特殊的、意蕴深厚的语义场,对于读者领会整部《历史》的旨趣至为关键。本文将该序言置于早期希腊思想史的语境(主要是荷马史诗传统与新兴的伊奥尼亚思想)之中加以考察,旨在提出《历史》序言的结构、内容和功能与荷马史诗的序诗,尤其是与《伊利亚特》的序诗存在着多重的互应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希罗多德的“探究”虽然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但更多地沿袭着荷马史诗的传统。通过“叙事”(logos)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希罗多德,就实现保存荣耀的目的而言,既是史诗诗人的竞争者,亦是他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五四时期,永远使人沉思、催人奋发。人们常将这一时期喻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而它的内容要比欧洲的“文艺复兴”复杂得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相互斗争、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拯救中国的真理之光,终于透进层层迷雾射进神州大地。  相似文献   

8.
刘昕 《神州》2013,(5):8-8
作为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郑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进西南联大学习哲学后,她的诗歌便在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下逐渐成形、发展,带着独特的哲理性走人我们的视野。唐浞曾这样评价她:“我知道她原是学哲学的,在她的诗中,思想的脉络与感情的肌肉常能很自然和谐地相互应和,不像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那么厌恶理性与思想,她虽常不自觉地沉潜于一片深情,但她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观赏态度,那种哲人的感喟却常跃然而出。歌颂着至高的理陛。”40年代的郑敏,用独特的洞察力凝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生活的世界,《金黄的稻束》便是由此而来的“沉思的诗”。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处于北宋中期新旧党争而陨落的过程。青年时期,诗人怀抱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这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充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和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令人感到诗人“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象《初发嘉州》、《巫山》、《入峡》等等,无一例外。诗人虽自幼便受道家思想的薰陶,诚如《众妙堂记》所载:“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余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相似文献   

10.
在《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中,对女性所佩首饰进行细致描摹的诗作随处可见,这些意象不仅只是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六朝女性的绰约风采,更从意象的深层方面传达出诗人的浓浓情意及深深的思想内涵。有的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愁楚之容,也有的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文章着眼于六朝女性所佩戴的“钗”、“环”“珰”等首饰意象群,试图从表面和深层深刻探讨首饰意象掩盖下的女性之美和诗人之意。  相似文献   

11.
“诗歌创作是个作坊,诗人就是工匠,但诗歌在工匠那里长出了翅膀——诗人是长了翅膀的,能飞起来,去更远的地方”。作为波兰克拉科夫新浪翻成员.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将自己称为“68一代”。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新浪潮成员们提出恢复语言的真实性,而扎加耶夫斯基也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反对派运动中,起草抗议信、征集签名.这商接导致他的作品被当局禁止在波兰发表。  相似文献   

12.
欧阳国佳 《神州》2020,(4):46-46
归来诗歌是当代诗坛构成复杂、创作时间跨度极大的一个诗歌现象,归来诗人群的形成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归来诗人群形成的原因,并以诗人艾青为具体例子,研究归来诗人的思想觉醒,通过分析归来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核,揭示其“说真话”对文学创作及中国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堤春晓     
“西湖窈窕三十里,柳丝含烟拂湖水。”正是“湖上春来似画图”的旅游旺季,我随纷至沓来的游人,来到西湖苏堤玩湖赏春。苏堤,为被十三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推崇是“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杭州增色不少。九百多年前,这湖中长堤上站着一位被贬的官员、他就是北宋元柏四年(公元1089年)出任杭州知县的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横溢的才思是因西湖的美景油然而生,还是因谪居而有所感怀?思索着他筑起的长堤,我常想到苏堤上去寻找诗人沉思时留下的行踪。终于有机会游西湖,步苏堤,伫立堤上,我仿佛听见苏东坡吟诗的声音在西…  相似文献   

14.
寒星诗论     
寒星同志是我省有成绩、有影响的诗人。他在诗歌刨作道路上已经走过三十六个年头。他的创作道路是崎岖而曲折的,在“之”字形的山路上,签署着诗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但诗人是倔强而执着的,这就注定了他倔强而执着的追求。诗人十二岁随军南下时在《鸭绿江上》对不畏风雨雷电而破浪迎击的白帆的礼赞,我们似乎已从中窥见诗人早期创作个性及气质的雏型。诗人正是鼓荡起这样一张生命的帆在诗海远航,即便遇上暗礁、险滩,甚而遇到了历史的断层,他仍执着地留下那些航海日志,为人们考查历史的风暴,提供了可靠的诗的资料。寒星的创作颇为繁富。我们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将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诗人袁枚曾在诗《苔》中有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的“苔”便是苔藓的一种,苔藓多生于阴暗潮湿处,无人问津,可它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意向,即便无阳光普照,依然释放着青春,将自己的魅力绽放。我们常为自然之美所倾倒,古树参天,碧水苍穹,莺飞燕舞,而往往忽视了生活中与我们更为亲近的袖珍“小矮人”——低调不争的苔藓植  相似文献   

16.
“七七”抗战的烽火燃起.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人民在灾难中觉醒与奋起.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文化品格以及人的精神风貌都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缪斯在怒吼,在呻吟,在拼杀,在奋进.诗人们歌颂铁马金戈、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悲吟被暴风雨抽打的土地,呼唤着和平与黎明。抗战诗苑在中国人民血与泪的浇灌下.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抗战诗人强烈地感受了现实的悲剧氛围与沉重的历史积淀.他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一独特的生存环境与创作背景,使他们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风云,展示了三…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边连宝,时人将其与袁枚合称“南北两随园”。其思想直承先秦儒学,于困窘中坚守“固穷”意识,性格倔傲。所作诗篇宗法杜甫而兼得韩、孟。所著《杜律启蒙》,专事注解杜诗五律、七律,以诗人眼光审视杜诗,注重解析章法结构,阐释炼字、炼句等艺术技巧,于诸多杜诗注本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9.
举世关注“三农”发展之际,北岳文艺出版社于004年1月出版36万言《理家庄村志》。全志内容丰富,体例新颖,语言生动,时代感强。为太行山脉深处的这颗绿色明珠谱写了一曲“三农”建设的凯歌,也为三晋大地脱贫致富奔小康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楷模。《理家庄村志》是村志编写班子与山西方志学者和阳泉诗人联手结撰的佳作。这部志书得方志之体,又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概述”中写道:山高是一种气节,沟深是一种包容。大山峻岭中的理家庄,既凝聚着深厚的革命资源与人文情怀,又孕育着敏锐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村志中,将村情特点与创业精神相…  相似文献   

20.
《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是法国哲学家朱利安在中国画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将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他者”,以此从外部解构西方哲学,并企图用迂回的方式为欧洲思想发展开辟新方向。出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朱利安使用欧洲哲学史的大量核心词汇去解读中国道家思想。与西方“在场”与“缺席”二元对立截然不同,中国道家思想消抹了画中的一切指涉关系,消解了在与不在的对立。因此,文章从“在场”与“缺席”这对形而上学的关键概念出发,结合书中内容解读朱利安对于中国画论中“在场”与“缺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