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法战争结束后 ,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 ,吸引了大批移民。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 ,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包:蹯地缘政治环境、行为、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的中法战争起,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就处于上升趋势,桂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近代化发展加速,1907年南宁被迫自开为商埠,广西的地缘政治中心随之转到南宁,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云南,广西边疆安全形势趋缓,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骤降,导致以龙州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近代化进程重新陷入长期的边缘缓慢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结束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民往居。移民实边不仅奠定了今天桂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而且对广西的国防、政治、经济、化诸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近代广西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来客家人向岭南西部边疆的不断迁移,充分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经略方向和经济开发进程。随着客家移民的触角从早期的桂东南逐渐延伸到北部湾沿岸、桂西南沿边和桂西边缘地区,在人口增长和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岭南西部的经济开发经历了一个从东至西、从腹地到沿边地带推进的过程。在此客家移民、经济开发与王朝的边疆经略相契合,而客家移民无疑是主体,在王朝经略岭南西部、开发和巩固岭南边疆、实现岭南西部边疆地区"内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龙州伏波庙楹联中的故事刘树国在广西,以马援的名字、官号命名的事物不少,诸如:马留人、文渊、伏波山、伏波洞、伏波滩、伏波庙、伏波亭……等。这些事物,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传说,国典、方志、野史、杂赋中也有不少记载。龙州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伏波庙。如今...  相似文献   

6.
桂西南客商的大规模迁入是在晚清民国时期,边疆开发政策是桂西南客商迁入的强大拉力。客商的分布特点体现了市场因素对客商分布起主导作用;客商的籍贯构成体现了来源的复杂性,并与地缘因素密切相关;客商的职业构成体现了客商的层级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地方文献保护整理的角度出发,对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资料进行大致梳理和初步研究,介绍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保存概况,指出其价值所在,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和加强桂西南地区古代碑刻文献保护整理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很早就有驯象的传统.为满足朝仪需求,明代在广西设置驯象卫,对野象加以捕捉驯化.驯象卫自设立后,其驻地几经迁移,最后移至横州.随着明朝驯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愈演愈烈的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驯象卫的职能也从驯象为主转变为镇戍地方,这一过程与桂西南地区野象数量的减少和边疆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明初上石西州是位于桂西南左江上游的一个小土司,毗邻安南。自成化年间改土归流之后,上石西州的社会治理方式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直到清末仍保持着土司社会的基本特点。在众多改土归流的个案中,上石西州显然是一个例外,说明明清王朝对西南边疆改流地区的治理并不必然以"内地化"为主要目标,边防的巩固、改流地区的治理效果以及改流成本都是朝廷优先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谈庙底沟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试图对庙底沟类型的分布范围加以重新界定。文章认为,庙底沟类型应当属于华渭文化区的一个地域类型,其分布区域主要在豫西、晋西南以及晋中一带,关中地区的同期遗存为泉护类型。而郑洛地区、南阳盆地与鄂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同期遗存,显然都已不属于庙底沟类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旅游地、旅游资源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对资源丰富的桂西南民俗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桂西南边境民俗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的协调性优化,进一步推动桂西南边境民俗的可持续性、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覃延佳 《广西地方志》2009,(1):35-37,15
地方历史文献中“道”级官员所遗存之文牍,是地方史尤其是边疆社会历史研究的一大参照资料。本文以《龙州杂俎》为例,结合社会史研究的一些取向,试图说明这一“中层视界”所可能具有的研究助力。在此基础上,着重表达该类文献资料之于清末桂西南社会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援南征交趾时,与其长子率一支部队经行陆川,沿九洲江下廉江,在雷州与支持二征的队伍进行战斗。陆川马留人在隋唐时曾形成一个较大的族群,明清时期客家人大量迁入后,逐渐融入客家民系中。陆川的伏波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县内有据可查的祀奉马援的寺庙曾有七座之多,此外还有马援营、马援衣冠冢、战死的魏将军坟墓等。陆川既有伏波山,又有伏波庙和伏波滩,而且三者同在一处,连成一体,这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为仅见。  相似文献   

14.
谈庙底沟类型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主要分布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的庙底沟类型应来源于当地的东庄类型;而关中地区的同期遗存则可称作泉护类型,由于它与庙底沟类型之间是一种同时共存关系,因而它并不是由后者所派生的.事实证明,泉护类型当来源于半坡类型.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极为密切.广东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潮汕地区和粤西南地区,以及广西的北部湾地区、桂西南地区和西江流域依凭13个口岸与香港展开了繁密的贸易往来.不同地区的洋货进口结构略有不同,而土货出口结构则差别极大,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此外,新辟口岸分流效应使原有的贸易路线发生转移,商路的变迁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6.
广西崖洞葬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岩溶地形发育良好,溶洞众多,历史上先民利用天然洞穴葬人的崖洞葬俗十分流行。不少文献对此也有所记载。为深入研究这一特殊葬俗,近几年我们在各地、县有关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对此做了专门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一、崖洞葬的分布及现存情况广西的崖洞葬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桂西北的广大地区,以左、右江及红水河流域为主要分布中心,小部分分布于桂中、桂北地区。目前,全区十多个县、市共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我国最早命名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但其仍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化研究。本文以该文化中心区豫西晋西南地区为考察重点,在分析主要遗址的基础上,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期、性质和谱系等进行较系统的探讨。本文将此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前2300年。该文化的形成是仰韶文化晚期的发展和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吸纳周边文化成就又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其发展前进的基本策略和动力之一,并为中原史前文化的繁荣发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夏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故里 ,司马光墓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光墓中作为祖茔香火院的一组佛寺建筑———余庆禅院的历史与司马光墓、碑、祠的兴废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禅院现存的大殿还保存着古朴的结构和风貌 ,可能是晋西南地区继芮城五龙庙唐代大殿以后时代最早的建筑。这对以金元建筑为主的晋西南地区的古建筑群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左江流域六县(市)地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区内农业资源和生产水平各有差异。为了配合该地区经济的全面开发,我们收集了该地区七十一个行政乡农业生产有关的特征数据,运用数学的方法--聚类分析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该地区农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种植业类型区划分,并分别论述各类型区的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为该地区今后在农业生产上做到宜地适种、扬长避短,并在此基础上向区域化、集约化的农业迈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翁飞 《江淮文史》2005,(5):124-132
从合肥出城驱车向东,过了撮镇再折向南,仅需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巢湖岸畔的旅游胜地——中庙;如果从城里南淝河码头乘坐水上高速游轮,也只要45分钟即可到达。中庙又名“忠庙”、“圣妃庙”,坐落在距巢湖市48公里的巢湖北岸凤凰矶上,因位居巢县(今巢湖市)、合肥两城之中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