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的诱惑     
当知青那阵,最亏的自然是吃。我们五男四女一个知青组, 落户在湖南沅江北部农村。那是洞庭湖边边上,能闻见湖水的腥味,门前的渠水从湖里流来,又向湖里流去。都是十八九岁的男孩女孩, 好像胀苞的禾苗,正吃“长饭”, 湖区的农活特别繁重,便常常感到一日三餐不得饭到手,放下筷子又能吃几碗。幸得政府关心体恤,吃新谷前每人每月由国家供应大米40斤,还有伙食津  相似文献   

2.
正一瓶酱油和二两米稀饭1958年,我从农村来到武汉钢铁公司烧结厂当了一名工人,吃上了"皇粮"。当时,工厂还没建好,便集中学习,像练兵一样,由领导讲革命,技术人员讲生产知识,我也觉得幸福。1959年开工生产后,正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就艰苦极了。虽然,粮食定量没有减少,但每人每月只有三斤大米或白面,甚至都是杂粮,什么麦粉子、包谷、高粱、红苕干……有的还有这些东西的壳子。特别是再回首,  相似文献   

3.
<正>1975年3月,我结束了为时21个月的知青生活,作为所在区随县环潭区首批两个(另一个是刘春发)"亦工亦农"2人员之一,被任命为随县环潭区河武公社党委副书记。当时按每月37.50元给我们发工资,其中20元交生产队记工分,年底参加生产队分配,17.50元作为生活费。由于我所在的生产队分值不高,年底分配时,扣除粮、棉、油实物折款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分配。也就是说,当时的"亦工亦农"干部,月工资也就是17.50元,仅够住村下队吃派饭时付给农户的饭钱。这种农不农、干不干的身份一直维持到1977年底才正式转为国家干部,吃上了财政饭,定行政25级,月工资37.50元,其中粮贴2.50元。  相似文献   

4.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5.
杨潇的文笔很有镜头感。要是关于“没有仇恨”的话题能得到深入探讨就更好了。回头我们一起去开封菜吃个饭吧,后来我又带老爷子去了一趟开封菜,为的就是要向他证明开封菜确实有饭卖的。结果,人家说出清了……老爷子说,也许开封菜就从来没做过饭,一切都是个trick(骗局)。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生于1953年,在我不到10岁的时候,随奶奶一起去亲戚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大半盆子南瓜纽子(未成熟的南瓜)菜。唯此而已。那时我吃过麦苗子,拔掉麦苗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白色的,煮一煮,嚼一阵子,很难下咽。榆树的叶子煮熟可以吃一碗,再吃第二碗就难了,因为难吃。柳树叶子,椿树叶子都能吃。榆钱饭算是奢侈品了。吃树皮需要一个过程,从榆树上刮下后晒干,上臼捣碎掺面打糊糊。狗儿  相似文献   

7.
<正>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相似文献   

8.
嚼不动的鱼     
1977年秋天,我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放到了湘西南的邵阳新宁县双罗大队农场,成了千百万知青中的一员.我下放的那个大队,老乡的生活很艰苦.因为刘姓居多,于是有一大半的人叫刘有油、刘有粮、刘有盐……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每餐能有米饭吃,炒菜时能多放点油盐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大队农场,知青加各小队抽调来的老场员一共15人,管理着20多亩水稻田和50多亩旱田.当时我每月的生活费是3元钱,一个月难得打一次牙祭.由于肚子里缺少油水,吃饭便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9.
旧闻     
正已婚知青想方设法办饮食店安徽省庐江县代桥公社许义森等七名已婚插队知青,自找就业门路,在代桥镇办起了知青饮食服务店。几个月来,他们以店为家,苦心经营,使小店生意兴隆,除每月付给知青每人30元工资外,还添置了近两千元的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10.
冶秋同志并转支部:我所在的唐坊乡共十四个社,其中六个社有中国杂技团、古建修整所、文物出版社三个单位的下放干部三十七人。在下来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换肚子最顺利,不论南方人、北方人,很快的都习惯了吃玉米和秫米了,而且吃得多,吃得香,平均起来每人每月要四十斤粮食。在北京时  相似文献   

11.
八年北大荒     
北大荒的寒冬 北大荒的第一个冬天,过得刻骨铭心. 在杭州出发前,每个知青都发了草绿色的棉衣棉裤,还有棉大衣.当时说是免费赠送的,但到了农场几个月后,就开始月月从工资中扣款,由我们自己来偿还.钱未扣清,棉衣已穿在身上,肥肥大大、拖拖拉拉的,有点像当年八路军的红小鬼.每当出工时我总拉在后面,因为裤腰太肥,裤子总往下掉,时不时地要把它提一提.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1,(2)
前言湖北文化舘在解放前原有二十五所(民衆教育舘),但接收時均是人財皆無,故談不上恢復,全屬重新建立與發展。一九四九年不及五個月內,所建立的已達解放前數量,一九五○年四月底止,已發展達五十餘舘,截至十月底全省已有七十六個舘和七十三個文化站。就現有材料看來,除思施專區全部縣份,宜昌專區大部縣份外,其餘各專市區(除個別縣)均已普遍建立,有些縣市並已發展二至三個舘,幹部已有四百餘人(各舘一人至二十五人不等)。除少數幹部對文化舘事業發展前途及重要性認識不足,消極鬧情緒外,絕大多數幹部均是積極苦幹,雖然業務不熟,但尚能根據本身條件及羣衆需要鑽研摸索,並有不少新的創造。經費方面,各市由每月五千斤米至兩萬斤米,縣舘有每月六千斤米(天門),三千斤米(大冶全專區各縣舘),一千五百斤米(多數),三百斤米(少數)不等。由於以上情况,故使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特別在一九五○年五月至七月的文化舘幹部輪訓班幹部回館以後,工作更形迅速開展。九月文代會後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但由於以下幾個問題未很好解  相似文献   

13.
在东汉,有那么一段时间,一入腊月,皇帝就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五铢钱,下同)、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校尉每人发钱5万;尚书每人发钱3万;侍中每人发钱2万。  相似文献   

14.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7,(4)
正赴苏联莫斯科的专列驶过第一站奥特堡尔后,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好啊,我们要吃洋饭了。"毛泽东风趣地问李家骥:"家骥,你喜欢吃西餐吗?"李家骥说:"喜欢,不过西餐不如中国菜好吃。主席如果不习惯西餐,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厨师搞一点。""不,不能吃我们的,还是吃他们的饭,这也是个礼节嘛!刚坐上人家的车,就用我们的大师傅自己做,不大好。"一会儿,苏联厨师就  相似文献   

16.
地米菜在野菜大系中,地米菜是时尚中的食尚。冬末春初,是食物链最薄弱的时候,在纯天然的野菜奄奄一息之际,地米菜展现了它蓬勃的生机,在田边地角屋前房后,不择手段地长出来。挑地米菜是我童年的最大乐趣,地米菜多得到了让你挑选的地步,所以叫“挑”不叫“挖”,而且挑地米菜是一个比较诗意的画面,我们手中的小镰子在草丛中轻轻一挑,一蔸肥嫩的地米菜就到了篮子。远远没有“挖”那么费劲,“扯”那么粗鲁,“摘”那么笨拙。  相似文献   

17.
我亲历的瓜菜代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困难时期,我在安徽省无为县当教师。那时粮食极其紧缺,比黄金还贵重,有钱能买到黄金,而无粮票或粮本,持钱去粮站根本买不到粮食。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要我们“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可是不到两个月,口粮月供应标准又恢复到28市斤。从1959年春季起,再降为24市斤(内含不能吃的杂糠,两个月后取消杂糠),继又降为22市斤,后来稳定在25市斤,还要节约一斤(由粮站代扣),实为24市斤。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一放学,我就和哥哥一块跟奶奶去地里剜野菜。奶奶是一个小脚老太太,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身上的大襟褂子就呼啦呼啦地飘,很好看。那时生产队里每人一年发百多斤口粮,不到年底,家里的缸就见天了。再说了,年好过,春难熬,为了节省  相似文献   

19.
1968年10月28日,我随湖南平江县(被喻为"将军县",今属岳阳市)第三批知青下放到献钟公社五星大队。在知青到达献钟公社之前,各生产队的队长早就聚集在那儿了,他们都打起了这样的小算盘:等知青们一到,就选两三个女知青回去。理由很简单,一是农村娃打单身的多,想为他们找个有文化的知青媳妇;二是知青到农村来"扎根",男的一"扎根"就动不了,而女的总是要出嫁的,将来不至增添队上的负担。知青分配到队的热闹有点像现今的人才市场。那些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才高兴接纳牛高马大的男知青。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山西上党。是小米的故乡。当地吃小米有多种吃法,通常都知道和子饭、小米粥、小米干饭、炒小米.用米面与白面合在一起蒸的馍馍,却很少有人知道油钻沙小米饭的吃法。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吃这种饭,那时只不过把准备好的土豆块、红白萝卜块,先放在沙锅或铁锅里,加上水,把小米放进去用火蒸,快到蒸熟的时候,用筷子扎几个孔,倒一点植物油,搅拌起来,另外再加上大蒜、食盐.吃起来很有味道。把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