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汉帝陵是中国古代各王朝中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墓群,九代君主十一座帝陵,无不封土高大,陵园恢宏,加之诸帝后陵与王公大臣星罗棋布的陪葬墓,使得渭水两岸古塬上高丘累累,巨冢连绵。悠悠二千年之下,后人面对这些陵墓,且不说地面之下掩藏的复杂建筑和丰富的葬品,仅一座座巍然如山的封土, 相似文献
2.
3.
4.
二里头、郑州商城及殷墟等早期王国都邑宫城宗庙核心区内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墓主有可能是重要的王室成员,可能是各自宗庙区最早的规划和营建者,也是各自宗庙区初始的使用者。此种礼俗表明早期王国时期神权依然与王权紧密结合。西周以降,随着走出神权时代的进程,此种制度消失。 相似文献
5.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此认识对东晋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先生做《殷周制度论》,以卜辞材料论证殷以前无嫡庶之制,为古代宗法制度研究上的一大发明。但此文以晚出的宗法理论材料与卜辞材料做对照研究,认定立子立嫡之制起于周初,为周公所创,是为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存在一系列失误。商代宗法的基本体制应是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周初尚大致承此体制,而与晚周宗法大不相同。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也不是历史实情。 相似文献
7.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4或6列簋。伴随列鼎、列簋制度的还有复古明器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变迁中,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社会等级规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人在战国以前没有毁庙制度,坚持践行宗庙都宫制.天子七庙制度可能是战国以降才逐渐确立的.两周姬姓诸侯多以所出之周王为庙尊太祖.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西汉十一帝驾崩之后皆安葬于京都长安近郊的黄土台塬之上,主要分为两大陵区:一为自汉长安城正北方向(渭河北岸)往西延伸的成阳原陵区,这足以高祖刘邦长陵为中心的主陵区,也可以说是祖陵区,东西横亘约40公里,排列9座汉代帝陵;另一为长安城东南陵区,包括白鹿原上的文帝霸陵和杜东原(少陵原)上的宣帝杜陵. 相似文献
10.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一带 ,面积 32 .45万平方米 ,墓葬总数在 5 0 0座以上 (含车马坑和祭祀坑 )。 1 95 6- 1 95 7年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曾在墓地南部发掘清理出各类墓葬2 34座及 3座车马坑 1座马坑 1。 1 990年春起 ,考古部门又在墓地北部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勘探 ,共发现各类墓葬、车马坑和祭祀坑 30 0座以上 ;至1 999年 ,发掘清理墓葬 1 8座及车马坑 4座 ,马坑2座 2 。前后时隔 30多年的两次发掘 ,不仅使我们对虢国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 ,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周代宗法和墓葬制度的认识。现拟利用这两批… 相似文献
11.
12.
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乡村都市化进程加快,都市宗族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亦受到影响,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宗族得以存续的条件.然而,都市生活的浸染,致使宗族权力再度萎缩,宗族意识日趋消解.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村庄的终结,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必将转化为远离其传统载体的文化躯壳,并在跨越边界的社区网络中渐淡地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宗族具有大众性、自治性、互助性、民主性、宗法性、依附性诸种特性,概括地说她是含有宗法成分的自治性互助团体。她的宗法因素,不能夸大为"宗法性质";宗族自治、互助的功能,适应了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起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应予肯定和尊重;宗族文化中的互助精神、自治意识、亲情意识是宝贵的中华精神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社会文明的有益资源。在20世纪,激进力量对宗族的否定,乃至取缔的态度,视为天经地义,但是作为历史则是可以、需要重新研讨的对象。尊重历史,还原宗族历史的本来面貌,乃必然之理。 相似文献
14.
大北山墓地发掘的四座“刀”形砖室墓,分布集中,方向接近,形制相似.除M1外,其余三座各有构造不同的排水系统.共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等20余件遗物.为荆州地区六朝早期家族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宋代石藏葬制的发端一般被认为是治平四年(1067)英宗永厚陵,仔细查考文献可知,此时实以石椁作为变通形式。真正在皇堂内设置地下石藏,始自元丰三年(1080)慈圣光献皇后陵。而在此之前,熙宁八年(1075)韩琦墓已首次特诏构筑石藏。此后,又有少数与皇帝关系特别密切的王爵及对朝政起重要作用的宰臣得以使用。通过排比北宋后期帝陵、后陵、特制亲王宰臣墓、亲王墓资料,发现在墓室尺寸、石藏尺寸、石门有无等方面都构成了比较明显的等级差别。在考虑宋代墓葬等级问题时,除了地上设施诸因素需要纳入考察视野外,对于特制墓例地下形制的独特之处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明代宗学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正式设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最后完成,历时49年,先后共设置约30所。然对明代宗学设置的原因,学术界无人问津。本文细绎史料,认为明代宗学的设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初建立的宗室教育机制的固有缺陷是明中后期设置宗学的内在原因;天顺以后王府官选用制度的蜕变、宗室犯罪率上升及犯罪类型多样、随着宗室人口剧增带来的宗禄问题是促使宗学设置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府属各县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发展程度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商业势力及经济实力的相对滞后,绩溪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徽州府较次的位置.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实力的相对增强以及休宁县成功事例的示范效应,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文会以及宗族成员开始日益重视并致力于振兴科考的努力,各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围绕着筹集乡试盘费资金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设计等主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绩溪县地方官府、社会精英、宗族、典商等围绕科举这一主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是清代道光年间徽州地域社会内振兴科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时期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