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葬遗存是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墓葬遗存的形成都是葬仪过程的直接结果,而葬仪过程是由生者主导的。传统墓葬分析多侧重于随葬品等物质遗存,而对墓葬考古情景形成背后文化过程(即葬仪)的思考和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对墓葬遗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仪式过程和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是理解和重建史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运用仪式经济的视角,尝试从葬仪过程的经济维度对河西走廊东灰山青铜时代墓地的二次扰乱葬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墓地葬仪背后反映的社会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新疆昌吉的回族在葬礼之后,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祈祷与纪念,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伊斯兰教宗教仪式,谓之"搭救亡人"。本文主要围绕举行"搭救亡人"的一系列宗教仪式,解读宗教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周苇风  张志宏 《沧桑》2008,(4):134-135
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即使哀乐,因其本身悲怆动人,也具有娱乐成分。音乐的娱乐成分会消解生者的哀戚之情,破坏葬礼的庄重气氛,故儒家提出对丧葬用乐进行限制。封建统治者胶柱鼓瑟,对葬礼用乐持反对态度,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真正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4.
葬仪是古希腊人的重要仪式之一,古风时代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包括净化、停灵、出殡、埋葬等仪式在内的丧葬仪式。古风时代的葬仪活动奠定了古希腊人葬仪的基本形式,在古风时代初期私人葬礼盛行,到了后期,城邦立法对私人葬礼多加限制,葬礼规模减小。本文以古风时代希腊人的葬仪为题梳理了葬仪的过程,进而探讨葬仪活动在希腊古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关注仪式的结构过程、象征与功能,也关注乡村社会中由仪式的礼俗信仰和文化表征所建构的社会秩序。作为线性时间葬礼以及多维空间葬礼,丧葬仪式在时空、文化、制度等面向上呈现出"差序化"特点。通过对皖南福村一次丧葬仪式的田野考察,以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为基本视角,对丧葬仪式时空过程进行了全面描述,分析了丧葬仪式在时空面向呈现的"差序化"特点,提出了乡村社会的"差序"秩序概念与"时空—文化—制度"(TSCS)平衡框架模型。这一文化模型,在四重关系(时空、内外、历史感和地方感、中心与边缘)上均呈现"差序"化特点,实现了乡村"差序"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再生产。基于"时空"维度上的乡村丧礼仪式所建构的"差序"秩序,成为研究我国乡村秩序重建的一个缩影和观察点,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谭赛花 《史学集刊》2008,54(2):115-121
近代早期英国经历了曲折的宗教改革,大部分伦敦居民的死亡观念和葬礼实践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灵魂得救上,他们接受了"因信称义",摈弃了炼狱观念.在墓地的选择上,由于宗教改革缩小了教区墓地的面积,中间阶层与精英阶层争夺教区内最神圣的墓地--教堂,普通市民不得不葬入郊外新建的墓地.在葬礼仪式上,减少了许多天主教性质的仪式,世俗机构纹章院对葬礼的控制进一步加剧了葬礼仪式的世俗化.归根结底,新教的"入世禁欲"观念极大地推动了葬礼的变迁,同时,节俭、谋利的资本主义精神贯穿葬礼变迁之始终.  相似文献   

7.
苏菲主义教团的迪喀尔仪式活动之所以能一直延续下来,与它具有一定的功能是分不开的。笔者试图通过对"恰依"仪式、婚礼、葬礼等外部延伸的日常民俗场景进行深度描述和比较,对迪喀尔仪式从宗教、社会两方面做仪式的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翁丁佤族古村落在保留了佤族传统丧葬习俗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文章通过对佤族丧葬仪式的介绍,从而透视出佤族人敬畏自然、笃信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的生死观,最后得出佤族丧葬仪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沧源佤族的社会中,丧葬仪式是其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葬礼举行的形式化展演过程,提供了一个洞见该社会人观及其社会建构的窗口,即向世人展现了他们信仰中两个世界并存的世界观和"生—死—转世"、"生—死—鬼"的灵魂观以及浓厚的家族观。  相似文献   

10.
闹棚     
徐高潮 《民俗研究》2001,(1):192-198
在鲁南乡间民间葬礼上,流行一种叫做“闹棚”的习俗,它不是葬礼的仪式,但它是葬礼上的一个高潮.是今日葬礼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插曲。所谓的闹棚,就是在丧主招待宾朋的山棚下,吊孝的亲朋会聚一堂.边饮酒,边取闹,边欣赏乐班的吹奏、闹棚共有两次,一次是在葬礼正式举行的前夕,另一次在葬礼当日的中午。  相似文献   

11.
咸丰帝宾天后,因陵寝尚未竣工,被迫建立"暂安奉殿"暂厝梓宫。本文通过对样式雷图档的鉴识、整理和解读,综合梳理其他史料,还原咸丰帝暂安奉殿的设计,以及改建东陵隆福寺行宫为暂安奉殿的过程。进而讨论了作为清代首次建置的大行皇帝暂安奉殿,及围绕该建筑展开的咸丰帝奉安仪式的一系列筹备工作,揭示出建筑工程对晚清皇家葬礼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专家解读,美国在中东围堵和打压伊朗,一是因为核问题,二是认为伊朗在进行对外扩张2020年1月7日,伊朗高级军事指挥官苏莱曼尼的家乡克尔曼市为其举行葬礼,其间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50多人死亡,213人受伤,苏莱曼尼安葬仪式被无限期推迟。造成踩踏事件是因为赶来哀悼的民众太多,现场人山人海,甚至和此前一天在德黑兰参加葬礼的人数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3.
温静 《南方文物》2023,(1):89-94
古埃及墓葬艺术对哀悼者与哀悼场景的刻画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女性哀悼者象征着哀悼奥赛里斯的伊西斯与奈夫西斯,通过对奥赛里斯死亡过程的模仿,死者与奥赛里斯等同起来。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对哀悼者的刻画更强调女性哀悼者悲痛流泪的形象,女性哀悼者所代表的女神的眼泪与对死者的哺育都对死者的重生具有重大作用。葬礼中的哀悼者使死亡所带来的混乱与悲痛融入仪式过程,死亡现象转化为与宇宙秩序相一致的宗教现象,人类自身的情感也纳入了死而复生的生命循环之中。哀悼者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古埃及宗教观念的自然主义特征与文明早期萌发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基督教在汉族村落中的传播,有些村落的丧葬仪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在葬礼的形式上,人们开始追求排场、热闹。在笔者所目睹的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佛教以及基督教的思想。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用人类学的观点重新审视乡村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5.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隐含着世俗性事件处理与信仰性阴阳沟通仪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世俗权力借公祭将死亡意义价值化、意义化的一贯逻辑,更进一步表明国家权力所型构的公共"纪念"仪式与民间俗信所支撑的个体祭祀之间的生死观存在差异。而透过对当代社会"祭祀"与"纪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传统信仰正呈现一种既交汇又对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干任何其他事情之前,卡拉卡拉和盖特完成了他们父亲的安葬仪式。 按照罗马的惯例,有继承人的皇帝在去世后要让其拥有天上神祗的地位。为此必须进行“神化”仪式。首先要进行公众的哀悼活动,期间要举行许多宗教仪式,整个罗马城都行动起来了。死者的遗体已经在隆重的葬礼上被安葬。接着人们就制造了一尊逼真的、与死者一模一样的蜡像,  相似文献   

17.
墓葬,也就是"坟墓",是生者为死者所营筑的栖身之所。它不仅是死者灵魂的栖居之地,也是生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模式为死者设计的另一个世界。如同生者的世界,死者的世界一样精彩纷呈,随墓主人而葬的随葬品通常表示着墓主人生前对这些财物和生活方式的占有性质,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姓家族的萨满文化,在国内外萨满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学者们对该家族萨满文化的关注已有三十多年,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石姓家族萨满祭祀仪式所做的详细民族志调查报告所见不多.本文以石姓家族的野祭仪式为对象,在参与观察和民族志访谈的基础上,对该仪式的过程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描述和阐释,并指出仪式程式的稳定性和仪式内容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胡中生 《安徽史学》2016,(4):120-126
从民间文献中可以窥探清代徽州地区女性葬礼过程。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葬礼中礼俗交融极深,违礼越制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礼法不断被突破而向俗尚靠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兰凤 《旅游纵览》2013,(3):314-315
哈尼族,对天存有最高的敬畏,将"天规"作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禁忌是哈尼族习惯法的重要来源之一。习惯法有着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哈尼族习惯法与现行法律的冲突反映了他们背后的文化冲突——神权至上与人权至上的文化冲突。对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要采取尊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