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滇池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滇文化墓地,其所代表的聚落形态,是由多中心组聚落合成的区聚落模式.滇族墓葬区有明显的规划性,墓葬群的层级化已能反映滇族社会的复杂程度以及公共权力分配和集中的程度,其社会形态应当是属于1~10万人的小国.滇族社会的复合形态也表明.滇国社会性质最接近中国上古时期方国林立的酋邦制社会.  相似文献   

2.
酋邦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酋邦之概念自从美国学者奥伯格(K.Oberg)于1955年根据他对中美洲低地土著社会的民族学研究提出酋邦(chiefdom)这一概念以来,酋邦迅速成为原始社会演变、社会复杂化机制和国家起源的重要研究领域。70年代以降,酋邦进而成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对象,并被剑桥大学的柯林·伦弗鲁(C.Renfrew)称为史前研究的“新概念”。自50年代以来,对酋邦这一概念及其社会形态的探讨主要是在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三个领域里进行的,并在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美国人类学家弗里德(M.Fried)从人类学理论上给酋邦社会所下的定义被大部分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3.
张学海 《华夏考古》2006,(2):102-112
本文分析了聚落群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和性质。指出其早期阶段是部落,晚期阶段大都是古国,聚落辟经历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国家的起源。认为酋邦和消亡阶段的部落无大区别,中国不必划分酋邦时期。  相似文献   

4.
酋邦的演化     
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的战略性课题中,酋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酋邦作为对19世纪摩尔根社会进化理论的发展和20世纪新进化论的重要概念,赋予了平等的部落社会与作为阶级社会象征的国家之间这个过渡阶段以明确的科学定义,使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分析视野,则是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酋邦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奥博格在对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中提出的,60年代塞维斯根据夏威夷群岛原始文化的资料提出了相对比较系统的酋邦理论。此后酋邦问题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很多学者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之中,使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是美洲研究学会1988年1月举行的一个酋邦研讨会的纪要,曾发表在1989年2月号的《当代人类学》(Current Anthropology)上,稍作修改后又收入厄尔主编的《酋邦:权力、经济和意识形态》(Chiefdoms:Power,Economy,andIdeology)(1991年出版)一书中。这个研讨会是该领域一流学者们的一次集会,对酋邦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全面的探讨。会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对当时酋邦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而且对于后来包括今天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不仅探讨了酋邦的概念,更着重探讨了酋邦产生和存在的动力机制。首先,酋邦被认为具有极大的多样性。从规模上可分为简单酋邦和复杂酋邦;从财政基础而言,根据支付媒介的特点,可以区分为产品经济型酋邦和财富经济型酋邦;从结构上,酋邦可以分为集体型酋邦和个体型酋邦。其次,伴随对当时盛行的人口压力是社会演变主要原因学说的反思,学者们全面探讨了酋邦权力起源可能存在的所有动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总结为十项策略。与会者的一种共识是,权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体现了不同的策略,而有效的统治似乎有赖于多种不同策略结合使用,以便集中权力并克服单一权力来源的局限性,这是各地案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另外,会议还讨论了环境在酋邦发展中的作用、酋邦的规模与层次、以及酋邦的轮回等等其它一些重要问题。酋邦概念在1980年代引入中国后也引起了我国学界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由于对国外文献理解上的不足,一些介绍酋邦的文章难免传递一些误导性的观点。本文作为酋邦专题讨论的纪要或综述,体现了当今国际学界对酋邦概念的认识和研究,为我们了解酋邦探究的意义提供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思想演变和理论创新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论将会推动研究的深化。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所使用的文明起源的"三要素"或"四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这样的文明观很难对文明社会的出现做出结构特征性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讨论,有进展,亦有待深入;"酋邦"理论有建树亦有局限,需要通过学术创新把它整合在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中;在吸收酋邦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概述"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评介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和国家形成时间的两大观点——夏代说和夏代之前说;评论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诸种学说的得失;在对有关夏商西周三代国家结构的两种传统观点评论的基础上,阐述"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论;对先秦到秦汉之间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认为国家形态结构与民族类型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酋邦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酋邦”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奥伯格 195 5年根据他对美洲低地土著社会的民族学研究提出的。较早和较系统地提出并阐述酋邦问题的学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 ,他将原始社会依其社会演化阶段分为三类 ,即游团、部落与酋邦。“酋邦”一词很快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 ,成为原始社会演变、社会复杂化机制的重要研究领域。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酋邦进而成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对象 ,并被剑桥大学的柯林·伦弗鲁称为史前研究的“新概念”。中国学者在 2 0世纪 6 0~ 70年代对此还一无所知 ,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 ,1983年 )使国内读…  相似文献   

7.
“酋邦”这个术语是用来研究非国家社会的社会复杂化。尽管进化类型学受到尖锐的批判,但酋邦概念和相关阐述为理解集中决策等级制和社会不平等发展的演化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对酋邦的理解因大量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研究方式已经不再是将社会分类为酋邦与否,而是转而考量可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聚落中心到良渚酋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渚文化的聚落群具有明显的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其墓葬亦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关系;良渚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拥有祭祀、财富、军事等方面的特权。结合现有民族学材料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超越了部落联盟阶段而与酋邦制社会比较契合。  相似文献   

9.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族进入初始国家的状态并非始于商汤灭夏,而是始自商先公上甲微时期:上甲微以上至商契时期,其社会性质也并非仅为所谓父系氏族社会,而属于“中心聚落形态”阶段,亦即弗里德所谓的“阶等至分层社会”阶段或塞维斯所谓“酋邦”阶段。这样,从商契至成汤,商族社会形态的演进,经历了由中心聚落形态走向邦国(初始国家也即早期国家)形态、再走向王国形态这样一个演进过程。其中,王亥、王恒时期是中心聚落形态向邦国的过渡时期。甲骨文中在王亥之亥字上,冠以鸟形的写法,主要是表明作为第一位被称为“王”的王亥,是一位具有玄鸟神性之王,说明此时“王”的观念主要表现的是其宗教性,属于王之雏形。成汤也正是通过战争征伐和宗教祭祀这两个重要的机制,使雏形或萌芽状态的王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伴随着对夏王朝的推翻和取而代之,实现了由邦国向王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三星堆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遗留下来的化堆积。该遗址化内涵显示,在秦统一以前这里曾经先后存着两种以上不同的考古学化,可以分别与传世献所记载的蜀山氏、蚕丛氏、柏凄氏、鱼凫氏、杜宇氏对应联系;同时还揭示了这里先后存在的不同化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与周邻地区化的交流关系;展示了成都平原由聚落(氏族公社)——聚落中心(酋邦)——都邑(国家)历史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酋邦与专制政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酋邦模式强调了酋邦与专制政治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 ,当代文化人类学相关的经典理论与主流理论表明 ,酋长拥有的是非强制性的权威 ,而非合法武力支撑的强制性的权力或暴力 ;在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中 ,酋长虽然可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参与或者影响决策的 ,通常并非酋长一人 :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多是“集体性质”的。在早期社会实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 ,在亚洲、非洲和美洲 ,非专制政治包括民主政治都有广泛发现 ,而决不是只有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才出现过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期导读     
一.《酋邦的演化》 在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的战略性课题中。酋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酋邦作为对19世纪摩尔根社会进化理论的发展和20世纪新进化论的重要概念。赋予了平等的部落社会与作为阶级社会象征的国家之间这个过渡阶段以明确的科学定义。使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至于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分析视野。则是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的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聚落群聚形态不仅包括单个聚落的形态布局,还包括聚落群的层级分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族群构成、社会组织、文明的萌生等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伴随着红山文化聚落资料的丰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梳理红山文化聚落群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典型聚落遗址进行分析。最后对红山文化聚落群聚形态反映的社会组织形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红山文化聚落分层现象显著,社会复杂化特征明显,说明红山文化已进入古国阶段。  相似文献   

15.
满族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面,论证了满族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出现的重新分化、辗转迁徒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宗族部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在这些宗族部族政权的对抗与兼并的过程中,正是始终重视组成分权共治领导核心的努尔哈赤,通过统一战争和创建八旗组织的形式,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期刊发的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一文,认为聚落考古一般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二是聚落分布与聚落之间关系的研究;三是聚落形态历史演变的研究。作者认为。能否用聚落考古的观念去思考和组织田野考古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李鑫 《东南文化》2008,(1):30-36
运用赛维斯理论中的一个酋邦兴起模式,详细解剖了位于澧阳平原的城头山城址及其所属聚落群,认为城头山城址作为当地的经济交换中心,其形成标志着中国早期雏形城市的产生。这种由经济交换中心进而发展成为早期城市的模式是中国早期城市起源的典型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酋邦、早期国家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及形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人类学者提出的酋邦理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早期社会组织进化的学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酋邦可以对应于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天下万邦”的“邦”,即今日治先秦史者经常提到的“族邦”。这样一种氏族结构不仅存在于中国前国家时期,也存在于国家刚产生后的一个阶段。一些中外学者称中国这样一类结构特征的文明古国为“早期国家”,以别于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产生的古希腊罗马国家,这种说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9.
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己发掘的赵宝沟文化遗址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且均为居住址,没有发现墓葬。作者根据已发表的资料,对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进行剖析,并分别将其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的聚落形态相比较,旨在探索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的聚落形态,阐明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史前城址与聚落一样,愈来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时所不可逾越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史前城址形成与演变的基础上,对史前城址产生的背景因素及时代内涵略作了分析,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明形成的总体场景进行某种描述。另外,文中还假设性地提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存在部落联盟与酋邦两种前国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