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金天翮所著《女界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女权思想的著作,首次提出了女性参政的思想。《女界钟》中从生理差异决定论角度批驳了女性不宜参政的论断,并针对传统反对女性仪征的理由分别进行了驳斥,并从女性参政权与女权、女性参政权与国民革命两个方面讨论了女性如何参政的问题。《女界钟》对启蒙妇女觉醒、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女性精英为争取女权在辛亥战争期间主动投身革命,履行革命义务。民元后,女权的诉求转变为谋取参政权利。从义务到权利、从革命到女权的转换显示了女界精英性别及政治主体性觉醒的程度。她们不仅积极参与运动以"立功",还注重借助媒介表达政治诉求以"立言"。  相似文献   

3.
窦彩娟 《丝绸之路》2010,(12):69-70
自1986年《第二性》中文译本在我国出现之后,对我国的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运用《第二性》中的理论对铁凝的《大浴女》进行解读,分析《第二性》对铁凝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秀春 《沧桑》2010,(3):242-242,248
《女同志》是范小青又一部关于干部题材的力作,与《百日阳光》《城市表情》视角不同,这是一部描写官场女性成长史的小说。范小青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示了当代女性在官场上的生活经历和心理蜕变过程,逼近人性深处,完成了对体制之中女性命运的刻画。  相似文献   

5.
安丽荣 《沧桑》2009,(2):145-146
《说文解字·女部》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文化,本文采用分门别类阐述的方法,描述了《说文解字·女部》字各个意义类别所反映的各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6.
7.
夏坤 《黑龙江史志》2014,(5):293-296
女学的建立和女学事业圈的形成,赋予了女性新的社会身份,造就了新女性群体。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产生有着具体的历史动因和发展脉络,女性群体的组织化过程体现了其社会网络的建构和地方社会的影响。变革图存的社会现实、女性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觉醒、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等因素都影响了由女学到女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女铎》(1912-1951)是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基督教妇女刊物,在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份以知识女性为阅读主体的基督教刊物,《女铎》在其发行的近四十余年中,并不把向妇女宣教作为其唯一旨趣,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对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的热点问题积极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女铎》响应在华基督教会的号召,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刊物内容与运动主旨尽量契合,与新文化运动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女铎》又相对独立,对新文化运动并不盲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李英华 《丝绸之路》2014,(18):59-60
小说《飘》和《小妇人》是美国文学殿堂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均由女性作家创作,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从社会背景、女性主义和人物结局三方面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揭示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历程,并对小说作了更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曲健 《神州》2014,(17):17-17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以其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众多女性艺术形象。她们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显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本文拟从经济、文化、爱情三个方面入手,选取典型女性形象,阐述《聊斋志异》中所折射的女性意识,并简要探讨形成所述女性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介绍安部公房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基础上,充分研读作品和相关资料及史料,采用文献综述、列举、对比、具体分析等一般分析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特征与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不同,探析《砂女》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及与其前后作品风格迥异的原因。围绕安部公房《砂女》这部作品,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论述安部公房文学的寓意表现,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客观地多角度地阐述作品的主题。重点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风格以及作者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轨迹等进行剖析,走进作者为我们营造的多少有些晦涩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2.
梁海铭 《神州》2014,(14):15-15
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自然主义力作《嘉莉妹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美国社会,女主人公追求梦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美国梦着手,着重探讨了嘉莉妹妹的追梦历程以及嘉莉妹妹女性意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清真女寺史》是一部研究中国清真女寺发展史、中国穆斯林妇女社会和家庭处境变化的专著。由于本书所关注的是中国“信仰的女性群体”,因此引起多方人士的关注。本书著者水镜君和玛利亚·稚绍克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一方面使此书在东西文化对话和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著者过于投入的对话反而忽略了此书的主角——中国穆斯林妇女。本文就《中国清真女寺史》所探讨的中同穆斯林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从团结与和谐走向对抗与矛盾的问题略作论述,并在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无论是水镜君主张的团结与和谐,还是玛利亚·雅绍克主张的对抗与矛盾,她们都忽略了中国穆斯林妇女自身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维莱特》是夏落蒂改写几经波折但在她生前终究未能出版的处女小说《教师》的结果,但脱稿后的新作与其原作相比,俨然一部全新的小说。本文立足两部作品人物试图剖析夏落蒂的女性自我探求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艺航  朱哲影 《神州》2013,(34):150-150
汉文字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几乎密不可分。本文从对《说文解字》中“女”字含义的思辨出发,探究以“女”为偏旁的字所展示出的古代女性地位以及变化过程。纵观女性地位,由地位很高的母系氏族社会到地位卑微的父系氏族社会,这些都可以从以女部字中探究得出。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10,(7):98-99
女性意识值得这个时代来重新认知。如何建立一种尊重性别差别的男女平等,如何张扬感性、仁慈、包容的女性特征,才是这个时代重塑女性意识的关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最近很火,虽然是一档征婚节目,但因有大量对话环节,可说是对当代女性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塑造方面,展现出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同的风采.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文章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秦红丽 《沧桑》2008,(3):242-243
自中国的第一批移民抵达美国后,华裔美国人就一直徘徊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成了双重他者,既远离中国文化,又不被美国文化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来解读华裔美国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位的过程,从老一代移民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到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面对两种文化的困惑和矛盾,以及处于双重"他者"的尴尬地位,再到以汤亭亭为首的美国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新构想,通过中美文化的融合来建构独特的文化身份,通过平等对话来达到两种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以《路标》为界: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波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标》文集是 2 0世纪初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次重要的思想集结。文集作者对 1 90 5年俄国革命发生及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同时期盛行的保守主义思潮和激进主义思潮同样采取了批评的态度 ,特别是对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深入思考 ,并试图以此唤起知识分子的良知 ,以改变俄国社会发展方向。文集系统地反映了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哲学和宗教观点 ,构成了 2 0世纪俄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路标。  相似文献   

20.
论《离骚》“求女”情节的深层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人类深层化心理--即“恋母情结”心理对《离骚》“求女”情节进行探讨,笔认为《离骚》“求女”情节蕴含着强烈的“恋母情结”,表现了诗人屈原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