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雄 《炎黄春秋》2002,(8):25-26
听说原外交部长乔冠华就安葬在我们苏州的东山华侨公墓。我怀着对这位国际外交舞台上风云人物的敬意,捧一束鲜花向他走去。要不是当地文友的陪同,我可能找不到他的安息之地。因为墓地实在不为人注意,仅占地16平方米,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四周没有栏杆、供桌,更没有石狮围墙,  相似文献   

2.
<正>在哈尔滨市黄山公墓西侧,有一座外国人墓地,这座墓地的风格、形式与中国的完全不同,墓地中的墓和墓碑制作得很有艺术性,它们安放得错落有致,每个墓碑都不重样,有的高大、精美,有的质朴、典雅,都十分完美地体现了西方的墓葬文化。那么,这片墓地是什么时候建的?是哪个国家的侨民在哈尔滨建有这样大的墓地?长眠在异国他乡哈尔滨的这些逝者,他们都是何许人?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哈尔滨的南岗、道里  相似文献   

3.
张燕 《神州》2014,(10):66-69
<正>时下,有一种说法,说死人与活人在争地皮,人实在是死不起了。死后没地儿埋,买块墓地与买一座房子一样贵,甚至更贵。为此,全国各地,墓地天价频频逼近人们的生活。天价墓地里的"活人墓"这是一辆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出发的轿车,车内两位女乘客要去的地方叫德陵公墓,在昌平区十三陵镇德陵村。她们是去看墓地的,而组织者就是德陵公墓的  相似文献   

4.
方先觉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2,(1):153-168
台湾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的方先觉墓碑上,刻有墓主生前嘱咐的16个字:“国民革命军前第十军战士方先觉之墓”,留给人们许多猜想与品味。  相似文献   

5.
在华佗墓前     
北风萧萧,乌云满天。 我不顾深冬的寒冷,来到许昌西北苏桥镇西南石梁河畔,瞻仰华伦墓。只见平地有一冢丘,高4米,占地500平方米,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墓地苍松翠柏掩映,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墓前的碑楼内嵌一石碑,上刻楷书“汉神医华公墓”。此碑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许昌地方名医捐款刊立。墓前还有一石碑,上刻“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伦之墓”。这碑是1985年4月,中华全国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伦学术研究会” 时,与会人员所立。古今两座墓碑,表达了人们对这位神医的崇敬之情。 也许是天气寒冷的缘故,墓地…  相似文献   

6.
叶遥 《炎黄春秋》2006,(12):14-17
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天高云淡,我到八宝山参加一位同志的追悼会后,独自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向八宝山东北方向的一座公墓走去。听人说,这个公墓是附近村里人集资办的,好像没有什么名字。到了公墓,只见一片荒地上密密麻麻散落着一些不大的水泥墓群,我母亲的骨灰由别处迁移埋在这里。没费多大工夫,便在墓群中找到一个小小的水泥墓,墓前埋有一块扁扁的石头,上面写着母亲的姓名和生卒年代。我不由地“啊”了一声,这就是母亲的墓无疑了。我掏出兜里的手帕,轻轻擦拭水泥墓和扁石上的尘土,默默祷念:“娘,我顺便给您扫墓来了。”  相似文献   

7.
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砣头积石墓地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公社于家村西南五百米临海的一个小半岛上,东北方约百米即是于家村遗址。墓地东北面高出地面约1米,西南是平地,土丘上面有10—15厘米厚的黑色腐殖土。西、东、南三面积石墓多已破坏,西南角部分积石墓被现代墓葬打破,仅中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积石墓尚完整。这片墓地是1977年发现的,同年进行了清理。  相似文献   

8.
论西汉帝陵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汉十一位皇帝,除文帝葬霸陵,宣帝葬杜陵外,其余九位皇帝都葬在咸阳。丧葬制度是当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反映,汉代帝陵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陵墓制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而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即西汉帝陵的安排是严格遵守《周礼》的规定,实行“公墓”制与“昭穆”制的①。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提出以下异议,以祈指正。一、西汉帝陵没有实行“公墓”制据《周礼》记载,族葬墓有两种,一种叫“公墓”,一种叫“邦墓”。“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葬,归家人掌管。“邦墓”是“万民所葬地”,归…  相似文献   

9.
1990年6月上旬,三家乡五十家子村东南四里波大沟里的揽牛洼一古墓被盗掘。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即派人前往调查。墓地被掘成一个长宽近1.5、深约2米的大坑,墓室被完全破坏,现场青砖块遍地,一合墓志丢在坑边,志盖上阴刻楷书“金吾卫上将军秦公墓志”两行十字。嗣后县公安局经过一个多月的侦察,逮捕了盗墓分子,收缴文物19件,铜钱49枚。我所在对该墓进行清理时发现“太平通宝”一枚,陶瓷片和  相似文献   

10.
1986-199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办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平顶山应国墓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连续性发掘。迄今为止,共发现并发掘两周时期的应国及楚国贵族墓近60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贵遗物,尤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因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应国墓地出土物中,青铜器最具特色,制作精细,造型新颖,其中不少铜礼器还铸有铭文。目前,可以确定墓主人的墓葬有应侯墓(3座)、应史墓、惠公墓、匍墓、葬父墓、应姚墓、应申姜墓、应嫚墓、姒墓、罗子戊墓等。另外,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圆顶山墓地位于甘肃省礼县城东13公里的永兴乡赵坪村西南部,与大堡子山秦公墓地隔河相望。继1998年抢救性发掘之后,2000年5月墓地又一次被盗,礼县博物馆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性发掘。编号为98LDM2、2000LDM4的2座墓葬位圆顶山墓地西侧,两墓相距约20米,均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98LDM2葬具为一棺一椁,有殉人尽其才,殉狗1。出土随葬器物102件(组)、有铜器、玉石器等。2000LDM4由于被盗严重,葬具和殉人情况不明。出土有铜器和玉器等。出土有物中铜礼器的组合为鼎、壶(方壶、圆壶)、盘、盉等,有食器、酒器和水器,许多器物纹饰精美。圆顶山秦墓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两座墓葬的墓主均为男性贵族,从与大堡子山秦墓地的关系看,这里应是春秋中晚期秦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发现一座辽代墓幢墓幢是经幢的一种,是中国古代宗教石刻艺术品,创于初唐,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幢”是梵语“驮缚若”的译名,原为用丝帛制作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立于佛前。信佛者在墓地立幢,称为墓幢或坟幢,又称...  相似文献   

13.
宝山又名“老头山”,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西与巴林左旗毗邻,东距宝山村1.5公里。在主峰阳坡有辽代夯筑茔墙,茔墙内分布大、中型辽墓10余座,早在50年代这里已被视为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图一)。 1993年冬,墓地中一座大型壁画墓被盗。该墓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年)题记,这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在当地  相似文献   

14.
《中华遗产》2009,(5):12-12
新郑胡庄墓地王陵由国君墓与夫人墓组成,墓葬规模之大,全国罕见。在墓葬外发现三重环壕和墓上建筑,填补了战国陵园制度研究的空白。两墓均发现了整层草泥、椽木、檩木等组成的屋顶形迹象,文献中早有“椁有四阿”的记载,认为椁室有四出或四面坡的屋顶,而胡庄墓地的发现终于使这一记载得到了证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今日陕西西安市南郊有个高地叫做凤栖原。2007年,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处占地面积很大的家族墓地,发掘工作直到现在仍在进行。最近国家文物局正组织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该家族墓地赫然在列,并很有可能最终当选。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宏大,还在于大墓主人的显赫身世。有媒体在报道中对墓主的描述是“三朝重臣,九世封侯”,他究竟是什么人物呢?文物部门根据出土的“张”字铜印和“卫将长史”封泥,断定大墓主人就是西汉名臣张安世。  相似文献   

16.
逄群 《大众考古》2022,(2):19-24
<正>墓葬是人类生死观念的映射和物化,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的变化能够反映文化的内部变迁。受植物生长、动物打洞,兼以二次迁葬等因素影响,许多墓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后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除此之外,对墓葬的破坏还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毁墓”。何为“毁墓”?简单来说,就是后来者对墓葬的蓄意毁坏,通常伴有毁墓者对墓主的“愤恨”。在史前的焦家墓地、陶寺墓地、清凉寺墓地之中,考古学家都发现了此类蓄意毁坏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天宇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72-86+136-137
本文对叶家山墓地出土的“曾侯”铜器按照铭文内容、字体进行了分组研究,指出大部分仅署名“曾侯”而未具私名的铜器,实际上为曾侯犺所作,墓地所出的“曾侯”铭文铜器中根本无法找到所谓的“未具私名的曾侯”,因此墓地仅有曾侯犺、曾侯谏两位曾侯,三座侯级大墓的早晚关系为M111(曾侯犺墓)→M28(曾侯谏墓)→M65(非曾侯墓)。  相似文献   

18.
“异穴并葬”墓是殷墟墓地中常见的一种埋葬现象。所谓“异穴并葬”墓,即两个墓穴较紧地并葬在一起,墓穴的方向一致,但两个墓主的头向相反或相同。这种形式的葬法应是后人有意将两个死者并葬在一起的。关于“异穴并葬”墓,笔者在以前的有关文章中曾涉及过。本文拟根据殷墟现有材料中的“异穴并葬”墓的概况、典型墓葬特征及性质,作一概述和分析,并对殷商社会的婚姻形态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9.
论天水放马滩秦墓地图中的“圭阝丘”非指圭阝县岳维宗1986年3月,在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号秦墓中出土了珍贵的木板地图,根据同墓出土的秦简,可认定此图为“秦王政八年”(前239)秦国所属圭阝县地图。何双全先生《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认为...  相似文献   

20.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君(或包括夫人、宗族成员在内)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公共墓地的公墓制度。这种“集中公墓制”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初级阶段君权确立但还带有氏族遗痕的一种墓地形态。“集中公墓制”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的出现。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陵园制”尚处在创立与发展阶段,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独立陵园制”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完善,从而奠定了尔后中国近两千年专制社会帝王陵园制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