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凉州历史文化源渊流长,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蜚声中外,举世瞩目。为了继承、发扬凉州文化的优良传统,武威地区于1992年9月13日成立了武威五凉文化研究会,聘请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该  相似文献   

3.
今日甘、新两省区,是古代中西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历来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学者,多着重于论述汉唐两代的业绩,而对于魏晋一段,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则甚少着力。甚至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当时中原纷乱,军阀纷争,中原政权无力西顾,对西域经营已处于停顿状态,中西交往亦几乎断绝。有些通史著作,对此段西域状况往往也略而不述。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这一时期,中原政权虽因内部分裂割据,与西域的联系曾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未中断,特别是靠近古称西域的、在今甘肃境内建立的几个称“凉”的政权,这时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仍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这样说,称“凉”的几个政权,曾为我国西部各族的融合,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瞿萍 《敦煌学辑刊》2021,(1):175-179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河西虽历经五凉割据纷争却基本保持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史载"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6《张轨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第2222、2225页).  相似文献   

5.
五凉佛教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佛教及其东传陆庆夫大同云冈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皆为元魏所开,至今垂千五百年有零,而遗迹犹存,气象宛在。拓跋氏当初兴佛之盛,由此可以想见。然而追本溯源,北魏佛教的兴起当与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佛教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对此,《魏书·释老志》写道:凉州自张轨...  相似文献   

6.
五凉时河西走廊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有东、西两苑。根据史书记载,两苑居住人户甚众,他们应是兵户,所以两苑当为兵户居住的军营,特别是东苑,情况更为突出明显。五凉政权虽然更替,但东苑却未见消失,一直作为军营存在于五凉时期。因此,对此加以考订,对于五凉时期的兵制和兵役的研  相似文献   

7.
五凉史家刘昞与实录史体汪受宽在繁茂的中国古代史学园地里,有一种很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实录。它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资料,重新汇编,纂修而成的前皇帝一朝言行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这种体裁,自唐代开始成为定制,代有所...  相似文献   

8.
以奇松、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气势宏博的群峰以及它们的有机组合而著称的黄山,在中国乃至世界名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一).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稳定而健全的生态,而且也是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黄山的自然景物,既是幽美、奇特的景观,也是文化载体,是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即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我们称其为黄山文化.  相似文献   

9.
何德亮 《文物春秋》2022,(6):13-21+57
北辛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北辛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使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提前千年以上,而且使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利用田野发掘所获取的大量北辛文化考古资料,对该文化的考古发现、认识过程、地方类型、分期与年代、文化源流、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简述,同时也期望对北辛文化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0.
张绍冬  高文宏 《沧桑》2012,(3):25-27
唐型文化,是20世纪以来,随着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关注后,学术界从文化史的角度,在吸收中外唐宋变革理论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进行重新分期后提出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1.
随着学人类学的引进和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已有条件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起自己的学人类学批评方式(即化批评)了;可以从学史、学创作的主题和题材、学语言、学的象征和意象、比较学的深化,等等方面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化批评。经过努力的探索和创造,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2.
五凉时期姑臧城由东、西苑城,北城,匈奴城,南城五城构成。东、西二苑驻有兵户且东苑势力强大,其统治权往往影响五凉政治走向。西苑在后凉时期驻兵,兵力较东苑弱。南城政治意义较强,多成为政变首选场所。北城在后凉时期因吕氏宗亲居住而发生过叛变。南凉时期北城屠各百姓发动了民变,但影响力有限。五城间各有城门、围墙,战时可封闭城门凭借围墙割据一城,这为执政者抵御外族侵袭提供了便利,也为叛乱者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瘦泉 《安徽钱币》2005,(4):17-18,16
夏商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制度逐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在楚国这个幅源辽阔的大国里,更具发展规模和先进性。经济上,楚的资源丰富,地广物博,以货币经济为重心的商业城市不断涌现,遍布今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南部等地,这是列国难以相比的。文化艺术方面,南《楚辞》与北《诗经》双峰并峙。货币方面,北方货币只有仿生产工具一种形制,而楚币有传统的贝形、仿生产工具形、金版形3种形制。北方有刀、布、圜钱3个种类,楚则有蚁鼻钱、金币、布币3个种类,其中蚁鼻钱铸行约500余年,形制不变,内容统一,是先秦铸量最大、流通最广、发行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也是贝形货币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4.
姑臧城经前凉张轨扩建、张寔修灵钧台、张骏筑南城后,于354年前后形成了五城布局。五城分别是匈奴城、东苑城、西苑城、北城、南城。东、西苑城又可分别简称为东、西苑。张轨修筑的宫殿与灵钧台、闲豫堂、南宫等建筑物均位于匈奴城内,张骏修筑南城后将此部分改称北城。南城又名中城,通过广夏门与北城相连。张氏扩建姑臧城主要是为了安置涌入河西的人口、加强宫殿守卫、彰显执政者功绩。五凉时期姑臧城最大的特点是"拟中夏"。姑臧城门命名可能影响了北魏平城。  相似文献   

15.
镇墓罐也叫镇墓瓶 ,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随葬物 ,流行于东汉中后期 ,陶制。罐上有朱书、墨书文字 ,多有固定题文 ,其作用在于使生者家宅安宁 ,死者冢墓稳定。以“天地使者”的名义为主人解罪 ,为死者求福 ,安慰并约束亡灵 ,使其认识生死有别 ,勿事纠缠。罐上除了这些题文外 ,还要详记死者姓名 ,卒时年、月、日、时 ,纪年准确 ,可考古断代 ,有极高的补史、证史作用。东汉晚期 ,巫道盛行 ,镇墓罐应与巫术有关。1980年 ,在敦煌市佛爷庙头层台一夫妻合葬墓中 ,出土了两件朱书镇墓罐。其中M3∶15镇墓罐上有朱书题文 :“麟嘉八年闰月 ,甲辰…  相似文献   

16.
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敦煌县东南佛爷庙湾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葬。其中除零散埋葬者外,有许多聚族葬。聚族葬周围有坟圈,坟圈用沙石围成,略呈  相似文献   

17.
禹生于石纽,兴于西羌,这一说法最早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六国年表》、杨雄的《蜀王本纪》和《三国志·蜀志》载秦宓论蜀本纪时提出的,后来皇甫谧又举孟子之说为证,尽管今本孟子无禹生石纽,西夷人的话,但可以视作是晋人见到的孟子,今为快文。不过,皇甫温之言多妄说,江良庭讥其书‘”无一语可信”。因为这些缘故,对于禹生石纽,兴于西羌的传说,千百年来遂聚讼纷经,莫衷一是。现在,大致可以肯定,这个传说是有根据的,是真实可信的。但也确实留下了疑问。如果要问一问,夏族中心地带在以嵩山为中心的河洛伊三川地带,何以夏禹会出…  相似文献   

18.
从西凉户籍残卷谈五凉时期的人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资料》第一辑所收《西凉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敦煌郡敦煌县西岩乡高昌里户籍残卷》(以下简称“残卷”),对于五凉时期的人口研究,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材料。五凉政权统治时期,河西地区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史无记载,供研究的可靠资料十分稀少。因此,“残卷”对此问题所具有的价值,就不可低估了。“残卷”所记录九户的户口均标明户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汪伪集团的文化宣传活动,一直是他们投降卖国罪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宣传政策的变化及活动内容的特点等等,也无一不与追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骤亦步亦趋,具有着典型的汉奸色彩。一汪伪各时期文化宣传中心及其变化纵观汪伪集团的文化宣传思想,一言以蔽之,曰:“降日卖国”,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宣传的中心及政策也是有所变化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支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第一次发掘河姆渡遗址后认为“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堆积,在文化面貌上,第三四文化层有别于我省以前发现的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文化类型,因此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第二文化层的时代和面貌相当于嘉兴马家浜和吴县邱城下层,第一文化层相当于吴县邱城中层和崧泽中层墓地”.这一认识在考古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坚持此论者.1977年冬到1978年春的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期发掘,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器物共性较多,有它统一的风格,但在某些器物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河姆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