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出土简帛文献,《论语》中的“即戎”当为“節戎”;根据《论语》的一贯思想和“教”、“以”的用法,《论语》中“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当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相似文献   

2.
虽然《论语》注本众多,但至今仍有些地方无确解.本文选取《论语》的“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视其所以”、“绘事后素”、“粪土之墙不可朽也”和“则不复也”五处,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作较深入的探讨、分析,给出了词义和句义的新的诂解.  相似文献   

3.
一、释简20、191有字作要要释文、字表未隶定①、刘钊先生释为《集韵》之“”。他认为此字上部与山器“”字所从之“”同为“”字是对的,楷化后的与字所从之同形不同源。〈说文〉部:“,物不届。从,声。,古文,又部:“,草器也。从性,贵声。,古文,象形,《论语》日:“有荷而过孔氏之门”按不象。许说有误码率,应侯钟“遗”字所从之“贵”作。上部之“”,象双手振作物有所赐与之形,即误码关送,训与之“遗”的初文,《说文》所引古本《论语》用借故为,今本作。贵字本义变当为赐与,“物不贱也”是后起义。准此,上揭简文两形元…  相似文献   

4.
郭祥贵  杨和为 《沧桑》2013,(5):92-94,101
《论语》一书属语录体,因语境记录的不完整,对《论语》中一些章句的理解就会产生误解。通过还原语境,从《论语》中找出线索进行互文性阐释。用这种方法对“吾道一以贯之”进行阐释,“吾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一以贯之’僦是以“仁”贯之。  相似文献   

5.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可补充后代学从残存的郑玄《论语注》等材料中辨别《古论》、《鲁论》、《齐论》异同的不足。今本《论语》中属于《鲁论》的部分,或《鲁论》对古《论语》解读的一些内容,是从今本《论语》中难以辨别和看到的,但幸运的是竹简本《论语》的出土提供了一些线索,从中可看出一些端倪。竹简本《论语》“君子于义,小人踰于利。”一句与今本《论语》在字上就有差异,笔认为竹简本中此句当属《鲁论》,“踰”应理解成“超过”、“超出”的意思,这种理解是与孔子思想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本对《论语》中的单音词“民”与“人”的使用情况作了穷尽性的考察,认为《论语》“人”的词义主要指称“有仁德与才能”、“在位”;“民”的词义指称在“知”和“地位”上处于“下等”的众庶。“民”的词义特点是“下”,“人”的词义特点是“上”。这种“下”、“上”的区别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在春秋时代,孔子与弟子有仁德,仁人、贤人、善士、人才有贤能,但不在位;而居于上位的君王、诸侯、卿大夫大多“不仁”、“不德”、“不贤”。众庶则处于为“君”所“使”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论语》“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总结了周厉王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最后被国人放逐的历史教训,为后世帝王如何做一个有道圣君制定了标准,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论语》忽的又当红了,一本讲《论语》的书听说销售甚畅,可惜没有读过,不知是怎样的讲法。好在书橱里有几本销售并不很畅的《论语》,因为是薄薄一册,不像砖头那么厚重,躺在床上翻翻倒也轻松,而且字大,看着不费力,所以也找将出来,算是临老再趁一趟热闹。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以谐声偏旁为线索,对以拱举、围抱、屈曲义为核心义的同源词进行系联。 [廾(共、拱)恭 供 栱 珙 衖(巷)(共手)(共车)] 廾,共字初文,古字形象拱手之形。《说文》:“廾,竦手也。,杨雄说廾从两手。”段王裁注:“此字谓竦其两手以有所奉也。”徐灏笺:“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共,拱手。《论语·为政》:“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郑玄注:“共,拱手也。”《仪礼·乡饮酒礼》:“坐奠觯,退,共。”郑玄笺:“共,拱手。”共从拱手义引申出共同义,“共”字遂成为此义专有,拱手义另造分别字“拱”字表示。《说文》:“拱,敛手也。从手,共声。”徐锴系传:“两手大指头相柱。”《广韵》:“拱,抱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杜预注:“合手曰拱。”《尚书·大传》:“桑谷七日大拱。”注:“两手扼之曰拱。”  相似文献   

9.
拙作《〈诗经〉逸诗考》曾刊于《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由于见闻有限,颇有疏漏之处,特作补遗如下。一、增补逸诗十八条《论语·子罕篇》载:“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但未明言为《诗》。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篇》载:“《诗》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恩,室是远而。’”又据《昭明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论语》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何晏曰:‘逸诗也。’”故知《论语》所引为逸诗。  相似文献   

10.
食色站     
《文史天地》2008,(5):70-71
古代人说什么话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相当于普通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讲课和主持仪式的时候都讲普通话。当时的普通话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大北方话”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千百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先秦散文到唐宋白话至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在古代的公开场合,人们办事交际,都有通用的“雅言”。  相似文献   

11.
《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集中对《四书》加以译注,颇便读者,实为一大好事。错译注有流失,留下了一些疵误,致使该书难以完美为称。我今夏通读,见有疵误,即作札记。篇幅所限,仅举《大学》、《中庸》、《论语》中明显的误译误注,各依章节略作辨析,以便将来该书再版时可资订正。有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大学》(括弧内的数字表示章节,《中庸》、《论语》同此)译注之疵误。(一)‘咱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中的“壹是”,《全译》注为“都是”。按:“壹是”确切的义解应是“一律、一概”…  相似文献   

1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篇.正确理解这句话,须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进行研究.根据《论语》提供的资料,结合《礼记》等《论语》以外的传世文献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加以分析,“子罕”句应理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但他敬畏天命,称举仁德.  相似文献   

13.
王靖 《丝绸之路》2014,(10):48-49
目前,有关《论语》的注本里,对于“六十而耳顺”的理解,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尤其是对于句中“耳顺”的解释,都比较模糊。然而,同样记载孔子言行的《孔子家语》一书中,那句人人所熟知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句意却是毫无争议的,“逆耳”的意思更是清楚明了。《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与《论语》几乎为同一时期,“逆”与“顺”也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一对反义词,所以,根据“逆耳”之意来推论“耳顺”的准确意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洛濛潜 《神州》2012,(30):151-151
今本《论语》为西汉末张禹融合鲁齐《论语》本,又为张侯论。其篇次自《学而》至《尧日》,共二十篇,以《学而》、《为政》为其奠基石,其次第和结构体现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本体。  相似文献   

15.
台湾南怀瑾先生所著《论语别裁》(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76年5月出版,至1988年已印18版.)1990年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67万字,已印 34 000部).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连接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其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至于书名为什么叫“别裁”?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是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所谓“别裁”原意为“分别裁定,决定取舍”之意,通俗点说便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6.
对《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现行一切《论语》版本,都一无例外地断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许多批孔者便以此为孔子视“民”为群氓之依据,对孔子作无数“严肃”、“认真”的批判。且不言以一语概一人之为是否有妥,但论是种断读是否唯一正确。对是种断读,前人曾有疑之者。清代刘宝楠疑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郑玄杂糅今古文之说,打破两汉经学注释的门户之见。以后的经学家继承这一学风,摈弃墨守一家陈规的陋习,注意兼采诸家之长,于是新的注释形式——“集解”便应运而生了。经书的集解形式很快运用于史书及其它书的注释,并且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何晏《论语集解》现存的十三经旧注,除《孝经》为唐明皇“御撰”外,汉人与魏晋人所撰各居其半,而魏晋人所注就有三部采用集解的形式,即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它们都不守一家之说,而集众家之解。何晏《论语集解》采孔安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05年第2期刊登朱良志《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一文(下简称“《退翁考》”),推测“退翁”为扬州盐商程道光,颇有启发。兹继为补说,敬乞高明赐教。一李(1634~1710年),字西骏,号虬峰,兴化人。所著《虬峰文集》中多有违碍语,乾隆时遭查禁,被戮尸,故此集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包山楚简》所记文书的有关材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竞建内之》篇的所谓篇名“竞建内之”四字,其意是指楚人景建献纳简书。根据《大戴礼记》、《逸周书.官人》等材料可证,《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中的“”,可能当读为“考度”。  相似文献   

20.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论语》札记十则李运富一、《尚书》(七条)(一)《皋陶谟》:“懋迁有无,化居。”孔实国《传》(本文所引古注皆推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化,易也,居谓所宜居积者。”孙爽《疏》:“化即古货字。居者,积贮之名。”周秉钧先生《尚书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