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丹阳县河阳公社后马陵村社员于1975年6月建房挖土时,发现"弋阳开国"铜印一方,1982年7月镇江博物馆入藏。铜印为正方形,弧状实心纽(图一),印边长5.3、厚2.3、通高4.5厘米,重622  相似文献   

2.
一“天赐”年款铜印的发现最早见于金毓黻先生的《东北古印钩沉》,该书辑有“都统府弹压印”一方,背有“天赐二年”款。60年代以来,在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又相继发现几方天赐年款铜印,见于报导的有: “宝坻监判官印”,1965年5月发现于河北省丰南县柏各庄农场;“都统府印”1966年发现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南韩村;“万户之印”,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克力代公社教来河边;“都统府弹压印”,1976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平安县文物管理所在平安镇东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于该村村民孙明禄家征集到一枚铜印。据本人回忆,铜印于七十年代末在东村砖瓦厂内出土,此处原为一处汉代墓葬群,曾出土汉代陶器、铜器等文物,县文物管理所从部分群众中征集到陶灶、陶甑、陶罐、陶盒、铜印等文物10多件。  相似文献   

4.
江西丰城县于1982年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一方元末红巾军“管军万户府”铜印。铜印圆形。直径11、厚1厘米,重约1000克。印纽扁平,高7.5、上宽2.5、下宽2.8厘米,上厚0.6、下厚0.8厘米。印正面刻正方框,内篆书“管军万户府印”六字。框四周各篆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右侧刻有“管军万户府印”左侧刻“中书礼部造”“治平二年、月、日”。这方有治平二年铭记的铜印,应是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颁发其所属部队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秋,徐寿辉与彭莹  相似文献   

5.
1969年8月,河南省沁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社员,在沁阳城东南角的城墙土中发现一颗铜印(图一)。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6.9、边厚1.6厘米,重725.5克。长方形钮。印文系八思巴文篆书体。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释文,自右而左相应的汉字为"莒州镇海  相似文献   

6.
1988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查获一方铜印。此印早年出土于青龙县朱丈子乡前白山后村。现简介如下。此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纽,印边长6.2、带纽通高4.1厘米。印面刻阳文九叠篆书"都统府弹压印"6字。印背纽两侧均刻阳文楷书款,左款为"弹压"2字,右款为"天赐二年"4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图一、二)。"都统府"为金代官府名。《金史·兵  相似文献   

7.
1976年,蛟河县天岗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在农田中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铜印一方。铜印现藏吉林市博物馆。铜印正方形,每边长6、厚1.2厘米,中间略凸起。印钮高5.4、厚0.8—1.4、宽3—3.2厘米,呈板状梯形。印正面刻八思巴字篆书五行。印背右侧刻有与印文一致的汉字:"海西辽东道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照磨印";印背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正元年十月"(见图一、二)。  相似文献   

8.
1999年6月,青海省大通县文管所依法征集到一方铜印。这方铜印是当地农民在宁张公路31公里路标附近的农田挖沙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的沙砾层中挖出的,铜印通体附着坚硬的水垢和铜锈。  相似文献   

9.
1984年7月10日,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于察哈尔右翼前旗小淖乡十三号村,征集到一方“管女直侍卫亲军万户府印”。这方铜印是该村民办教师雍延君同志,1983年秋在农田里耕地时发现的。小淖乡位于黄旗海东,这里是山区。十三号村更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约30户人家,沿沟坡迤逦而居。铜印出土于村北约半里多远的一块农田里。出土铜印附近的农田和沟岔里,有古代文化遗迹和陶瓷残片,属辽、金、元时期的文化遗物。印呈正方形。扁长形钮。印面正径8厘米,厚1.7厘米;钮上窄下宽,下宽4.3、上宽3.6、厚1.6、高6厘米(如图)。印文为模铸之篆书八思巴字,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11.
<正> 1990年9月4日,于抚宁镇田各庄村西发现一方铜印。现收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印面呈方形,有半圆形钮。边长2.2厘米,通高1.5厘米,印面阴刻篆字“军司马印”,侧面有阴刻篆书“范”字。  相似文献   

12.
1978年春,在山东即墨市中山街邮局门前东侧(古即墨城西门瓮城)挖土坑时,出土1件古代铜印,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铜印为方形,边长5.5、高4.5、纽2.7×1.1  相似文献   

13.
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农民政权"管军万户府"铜印,1965年6月,河南省光山县向庄公社王店大队一位社员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据称此印为其祖父早年耕地发现,在家长期保存,因印柄全缺,不知何物,经人辨识,才知是一件铜印,故捐赠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平邑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陆续发现一批铜印,现择部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山东发现清宝临铸钱局铜印王斌,商和红宝临造钱局印为方形铜印,边长35,厚4毫米,背面有一穿纽,纽穿孔高9,直径12毫米。此印传世古均匀自然,铜色金黄,边刻草叶纹,四角有“”字,中刻“宝临铸钱局印”篆书(插一、如图)。清朝爱新觉罗福临六岁即位,时公元1...  相似文献   

16.
《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作者的来信编辑部同志:转来的信收到了,有人提出我在《中国钱币》1993年第一期发表的《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一文中,“提举至元宝钞通行之印”一句有误,我完全同意,并请编辑部同志协助予以更正。照那斯图...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九年八月,沁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社员在县城东南隅的城墙中发现一颗铜印。随交给县委,后转交县文化馆收藏。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2、通高6.9、边厚1.6厘米,重725.5克。背有长方形钮。印文系八思巴文篆书体(图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照那斯图同志释文,自右而左相应的汉字为“莒州镇海百户印”。印背右侧镌刻行书汉字“莒州百户”,左侧镌刻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月5日,在蒲江县城东1公里处的鹤山镇飞龙村6组建筑工地,发掘出1具战国时期的船棺,船棺中出土1枚巴蜀图语铜印,至此,该村先后已发现船棺5具,出土巴蜀图语铜印2枚。新出土的铜印,形制奇特,为鱼形印,张开的鱼嘴,肥硕的鱼身,燕尾似的尾鳍向上翘,形似鳜鱼(蒲江俗称巨婆鱼),背面桥形纽(图一)。这种鱼在四川河中是常见的品种,也是蒲江河溪水域中的常产。过去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形制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称山字形)。鱼形印在四川是首次发现。鱼形印长3厘米,最宽处1.9…  相似文献   

19.
<正> 1986年,河北张北县二泉井乡三义城村一村民在取土中发现一方铜印。现介绍如下: 铜印为正方形。边长6厘米,印厚1.4厘米。印钮为梯形竖钮。钮底长3.9、宽1.8厘米,钮顶长3.4、宽1厘米、钮高5.7厘米。印正面为八思巴文,印背面钮右侧竖书楷字“兴和路广储仓印”,左侧竖书楷字两行“中书礼部造|皇庆二年十月|”。  相似文献   

20.
1990年5月,在随州市万和区宠家村董家庄修水库时,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铜印。该印现珍藏于随州市博物馆内。这枚铜印底作圆形饼状。长扁方形印纽,质量1309克,通高9,直径12,厚1.7,印纽长7.3,宽3.1cm。方框内为阳刻九叠篆文“统军元帅之印”六字。方框四周各有阳刻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左右两边都有阴刻篆文,其左侧印文为“中书礼部造,太平三年□月□日”;右侧为“统军元帅之印”的字样(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