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15年前,近代欧洲曾经出现过四次争夺大陆霸权的企图,但都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欧洲民族主权国家的兴起和欧洲均势国际体系的形成。欧洲均势的建立和维持,则主要赖于欧洲侧翼强大的海权国家的存在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海权国家通过其大陆联盟战略维持欧洲均势的同时,逐渐在海洋建立并巩固了其优势,海洋霸权由此形成。因此,海洋国家在建立霸权方面比大陆国家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兰克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家之一,他所倡导的如实直书、客观公正的治史原则促进了史学的科学化与独立化。兰克与其创立的兰克学派在近现代西方史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叙述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揭示导致东亚国际政治演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因。二战结束后,东亚持续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战争的重大因素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亚国家有着与欧洲国家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政治议程。东亚一大批新兴国家面临彻底结束殖民统治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各国政治集团做出重大决策的决定性动力。大国战时的纵横捭阖和战后冷战爆发等,使东亚新兴国家应对的历史性挑战变得更为复杂。美苏冷战与东亚国家为建国而展开的内外部斗争等两个历史进程共同塑造了东亚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4.
金海 《安徽史学》2018,(1):109-115,126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刘作奎 《世界历史》2006,6(6):130-13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这种战略构想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务约以走出战争,这极大违背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序 本书作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1926—)原籍德国,195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78年起任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欧洲思想史荣誉教授,是当今西方知名的思想史家和史学史家,已有专著多种和论文多篇行世;其中的《国际历史研究手册》、《欧洲史学新方向》两书,近年已有中文译本(均系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他的《美国与德国历史学中的兰克形象》一文则早在30多年前即已译为中文(载《历史译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期)。另外,他的《德国的史  相似文献   

7.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国际秩序及其原则的追述,从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出发考察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我们发现,随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国际体系的崩溃,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发生了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到北大西洋东岸的转移,全球性政治经济初露端倪;而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与形成,则明显地具有它们作为最初的领土集中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根本特征。运用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我们还可以获得如下认识:(1)使得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具有重大复杂性甚而曲折性的主要因素,相当集中地寓于与西欧现代强国并立的哈布斯堡"传统型半旧帝国";(2)在这起源时代若干萌发中的新要素,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国际体系未来长期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早期的东西方贸易中,德意志商人一直追随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从事海外拓殖活动,在东、西印度以及包括澳门在内的西太平洋经济区留下了商业足迹。本文选取威尔瑟商社和福格尔商社进行个案研究,特别关注威尔瑟一福格尔商社驻亚洲代表费迪南德·柯隆在果阿、马六甲和澳门的商业和政治活动。试图揭示德意志商人在近代早期欧洲大国错综复杂的争霸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12,(8):13-13
2012年5月17~19日,海上丝绸之路与蓬莱古船·登州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蓬莱阁隆重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古代船史的专家学者,以及11位来自日本、韩国研究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和以中国技术为依托的各国古代造船史方面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大维 《安徽史学》2011,(2):101-108
罗马帝国消防军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首都消防与夜间治安的准军事性组织。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对传统消防模式的革新,更是其行使元首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元首制的要略之一。消防军通过完善的预、接警机制,及时发现与扑救火灾,执行旨在抑制火灾发生的消防巡检,不仅提高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更使火灾次数明显减少。消防军还结合夜间消防巡逻,维护首都夜间治安,在其巡逻下,罗马夜间秩序稳定。消防军是古罗马一创举,说明罗马帝国政府意识到保证消防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浙江省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根福 《史学月刊》2003,(2):115-120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状况,可以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中得到实证性的解答。从籍贯构成上看,迁出省外的人口以杭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居多。从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看,迁移人口大多比较年轻,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主要比重,育龄妇女人数较多;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大批男性为避战祸加入迁移人口的行列。从职业构成上看,迁移人口成分极其复杂,几乎囊括社会绝大多数行业,其中主要有农民、工商业者、文化人及政府工作人员、医生等。  相似文献   

14.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楚系铜器中,有关楚王(今頁)的讨论曾是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楚王(今頁)先前仅见于楚王(今頁)钟。此钟为钮钟,螺形枚,篆间与钮上饰斜角对夔纹,鼓部饰象鼻对夔纹。正面证间、  相似文献   

19.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昭峰 《考古》2012,(2):61-75,109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   

20.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