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宋庆龄与爱泼斯坦近半个世纪的深交宋庆龄同爱泼斯坦的交往更是成为佳话,宋庆龄称他为"我最信任的朋友和同志"。爱泼斯坦从23岁开始,即从1938年至1981年,与宋庆龄共同经历了许多历史风云,共同奋战了近半个世纪。她对他后来在中国的工作、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交往近半个世纪后爱泼斯坦对宋庆龄十分了解,晚年的他评价说:"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一是原则性很强,二是非常谦逊,即使是年轻人和地位不高的  相似文献   

2.
正他像大海一样广阔,他像大海一样深厚,他像大海一样庄严,他像大海一样雄伟。这是著名作家刘白羽在《大海——记朱德同志》一书卷首写的4句话。戎马一生,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丰功伟绩的朱德,晚年,在十年"文革"动乱中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这位耄耋之年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共和国那段  相似文献   

3.
提起父亲柳传志,柳青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培养了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让我受益终生。""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走进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的Cafe Cha,由于堵车迟到了几分钟的柳青一个劲儿地道歉。与父亲柳传志一样,她早就养成了重诺守时的习惯。作为高盛公司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柳青每个月总有两个星期在外地谈项目。  相似文献   

4.
书中人     
《父亲茅盾的晚年》作者:韦韬陈小曼著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6茅盾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65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生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本书着重叙述茅盾一生中最后的15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茅盾谢世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文革"前17年则只选择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忆。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茅盾晚年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将他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广大读者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6.
从23岁到29岁,他密集地写出了《雷雨》、《日出》等7部剧本。晚年,他在痛苦中煎熬,自称“精神残废”,一直到死,他都没能真正回到那个写《雷雨》时的自由自在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曾自 《百年潮》2012,(5):10-16
正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8岁。历史的尘封,使毛岸英的故事鲜为人知。我母亲晚年追忆父亲田家英时,多次提到"岸英"的名字。毛岸英1946年从苏联回国至牺牲近5年间,和我父亲既是师生又是挚友。  相似文献   

8.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4,(4):121-125
正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会忘却很多事情和人物,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却很难忘掉。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是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0月12日,92岁的茅以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茅以升的晚年,我有幸多次与他接触,并承办了吸收他为中共党员的具体工作。算起来,这是茅以升追求近四十年而终于实现的人生目标。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2日,国民党上海市长陈良在没有事先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茅以升为市政府秘书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茅以升那时已与中共地下组织  相似文献   

11.
龙剑宇 《百年潮》2013,(1):36-42
在经历83年漫漫人生旅途后,毛泽东离人们而去,他没有把自己"还"给故乡韶山,但在1990年,他晚年用过的大部分物品又回到韶山故里。让人感慨的物品毛泽东晚年家居物品即1949年进入北京之后到1976年9月去世这27年间的家居物品,包括中南海的丰泽园、游泳池及其中的一切大小物件。它们最为完整、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相对稳定的家居生活和衣食住行的特点。日常起居所用物品,从居室到卧具、坐具、洗漱用品;衣物,包括衣服、鞋帽、床上用品;餐饮用具即杯、盘、碗、碟、勺、筷、烟具等  相似文献   

12.
霞飞 《文史博览》2005,(11):36-40
人们常常会忘却很多事情和人物,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却很难忘掉。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是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3.
宋子文自1949年6月抵 美至1971年4月去世,在美 国度过了他22年的"寓公" 余生。 晚年的宋子文,在美国 深居简出,交际圈子大大缩 小。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经 营他的金融事业。闲暇时 间,宋子文与故友相聚,以 打牌来消磨时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2015,(7)
<正>我们都知道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是"两弹一星"元勋,却鲜有人知道他可爱的一面。他在世的时候,当有人问他高寿,他会精确地告诉对方"我今天90.35岁了";我们都看到他荣誉满载、成就卓著,但却很少关注到他常常以"小学生"的姿态面对新知识、年长者;很多人想象老人的晚年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王大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都在不停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五十岁时曾在黄州筑邻苏园藏书,故晚年别署邻苏老人。 杨守敬于清道光十九年春生于宜都一个商人家庭,家里开设几个店铺,由祖父和父亲经营。不过他父亲在他4岁那年就去世,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晚年怕死怕到了极点。他对医生,就像乖小孩对父母一样听话;而毛泽东越到晚年越是固执,即使身体不适,也不愿意看医生,说他就是"不信邪"  相似文献   

17.
楊柳青是我国著名的民間年画产地之一。明朝叫"古柳口",属静海县轄,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天津由卫政府,楊柳青遂属天津府治,解放后划归靜海县。它位于天津之西,靜海县北,前临南运河,背倚子牙、大清两流,水陆运輸方便,交通发达。过去,大凡冀中一带谷粮杂貨,如获鹿的冶鑄,广平的陶瓷,文安、白洋淀一带的蒲席魚虾,以及江南諸省土产方物等,皆汇集于此;或就地出售;或轉运京津,尤其每岁秋暮九月,南船涌集,市景更形热鬧,所以人們又把它称作北方的"小苏杭"。由于該地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又是通往京津要道,所以清咸丰年間,太平天国进兵北上攻取天津、北京时,首領李开芳曾設軍帅营于此。太平天国兵駐楊柳青是在咸丰三年,据同年腊月二十九日  相似文献   

18.
陈鹤字鸣野,一字九皋,号海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居金陵。生年不详,卒于嘉靖三十八年(据徐渭撰《陈山人墓表》)。他出身于一个武官的家庭,十七岁的时候,承其先世的军功袭职"绍兴卫百户"。后因少年病弱,又不娴武艺,遂弃官,着角巾野服,自称山人。陈鹤在少年时,就喜爱诗文书画,常"置奇帙名帖,穷昼夜诵览"。弃官后,更致力于词翰,在怪山筑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由于他对诗文、书画、戏曲、医  相似文献   

19.
谢泳 《文史精华》2002,(11):60-61
周一良去世后,我把他晚年的回忆录《毕竟是书生》又重看一遍,感慨颇深。 周先生晚年的回忆录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完成的,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注意到,一是时间,一是地点。在美国完成自己晚年的回忆录,对于周先生来说,也真是人生的一次巧合。他40年代从哈佛学成回国,正是一生最好的时间,然而这一阶段,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又最不堪回首,他早年的学术生涯与美国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哈佛7年的经历,就没有学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1,(2)
正"吞吐大荒——傅抱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绘画展"展出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晚年作品近50余件,是傅抱石晚年绘画的一次集中展示。傅抱石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六年里,爆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取得的艺术成就无与伦比。傅抱石在这一时期不断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和自我鲜明个性特色的绘画题材和绘画创作主题,带动了"新金陵画派"的整体性崛起,将江苏乃至我国的美术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将他的绘画艺术与浪漫而充满生命力的大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创造出了新中国的一代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