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海纳 《文史月刊》2007,(11):16-17
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任命了毛泽东的"五大秘书":陈伯达、胡乔木为政治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江青为  相似文献   

2.
王文耀  王保春 《百年潮》2008,(12):30-37
江青与陈伯达是从延安开始认识的。那时,陈伯达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江青涉及政治工作较少,她主要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所以,江、陈之间没有矛盾。据陈伯达说,江青曾两次向他表示想离开毛泽东,一次在延安,一次是解放初期在北京的西山。  相似文献   

3.
从60年代起,我们一直担任陈伯达的秘书。1970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我们俩未参加,在北京留守,是由缪俊胜同志(当时也任陈伯达秘书)陪陈伯达去的。1970年9月7、8日,缪俊胜同志从庐山来电话,通知我们说他和陈伯达几时几分乘飞机回京,让我们准备去接。9月初的北京天气不好。那天我们坐着老俞开的车,冒着瓢泼大雨去西郊机场接他们。飞机降落之后,接人的都兴致勃勃地迎上前去。我们也一样,看到朱老总、董老他们先下飞机。陈伯达是最后下来的,他穿着灰色的夹大衣,表情显得灰溜溜的。他给同时下机的人打招呼,人  相似文献   

4.
正从1939年春天到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召开,陈伯达因与林彪集团串通一气,在会上发难,坚持设"国家主席"和贩卖"天才"论,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判,被隔离审查为止,担任毛泽东的秘书长达31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古文知识和对现实政治的灵敏嗅觉,他撰写了一系列很有分量的政论文章,为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地位,他成了红极一时的中共"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三、误判形势:最终淡出了毛泽东的政治视眼陈伯达这个自称为"小小老百姓"的"理论家",凭借着翻云覆雨、投机取巧的政治本领,利用"文化大革命"大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会,政治地位不断上升,"九大"后,成为了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他虽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但心里并不十分踏实,因为他的权力的获得是建立在与江青、林彪的勾结上。随着江青与林彪矛盾的加深,陈伯达感到无所适从。他想依靠毛泽东,但毛泽东对他接二连三的批评,使他感到毛泽东对他的信任是有限的。他想依靠江青,  相似文献   

6.
参加者:阎长贵:"文革"中江青第一任秘书。杨银禄:"文革"中江青第二任秘书。访问人:郑仲兵、李宇锋时间:2012年4月19日"文革"初期,江青对陈伯达还比较尊重,陈伯达也吹捧江青李宇锋(以下简称:李):保春老师、文耀老师,我们已经和很多工作人员谈过关于江青的事,你们作为陈伯达的秘书,也近距离地接触过江青,想听听你们谈谈你们所知道的陈伯达和江青的关系,以及你们个人对江青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李家骥  杨庆旺 《百年潮》2009,(12):32-37
编者按:李家骥曾经担任过13年的毛泽东卫士,在此期间,他和毛泽东的部分秘书例如陈伯达、徐业夫、罗光禄、沈俭新、林克、高智等均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在此,整理者请他回忆他所知道的陈伯达,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文耀 《百年潮》2003,(7):11-12
1961年困难时期,毛主席派他的三位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分三组分赴广东、浙江、湖南的农村进行农业调查。陈伯达被指定到广东调查。按照主席的指示,每组要找6个高水平的人做组员,陈伯达就  相似文献   

9.
佚名 《文史月刊》2013,(6):58-59
毛泽东一生中用过很多秘书,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我们从毛泽东和他的三位秘书的交往以及三位秘书的经历中,可以获得不少借鉴和启迪。一、毛泽东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毛泽东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口述者:王保春:1930年生,1946年6月参军,1947年3月入党,1951年到中宣部机要室工作,1961—1970年任陈伯达秘书。王文耀:1934年生,1951年到中宣部工作,1961—1970年任陈伯达秘书。参加者:阎长贵:“文革”中江青第一任秘书。杨银禄:“文革”中江青第二任秘书。访问人:郑仲兵、李宇锋时间:2012年4月19日陈伯达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江青产生矛盾了李宇锋(以下简称李):陈伯达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江青产生矛盾了呢?王文耀(以下简称耀):陈1966年国庆节后出院,从这以后,他在中央文革小组说话就不怎么算数了。陈觉得中央文革小组本来是隶属于中央的一个具体工作机构,怎么一下子权力弄得这么大呀!所以他当时就找人起草文件,说文革小组的有些事情必须请示主席和中央。  相似文献   

11.
陈伯达,“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名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实为权倾一时的霸主。呼风唤雨,号令中国。他能逼死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也能迫害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他能随意点名批这个批那个,其能量可谓不小。不过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横行时间很短,他的权力很快就被比陈伯达更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1961年初夏,耀邦同志带领中央机关和辽宁省委调查组写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成稿于5月5日,送中央办公厅登记后,直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的政治秘书陈伯达首先看到这份报告,他在向毛主席报送时写道:"读了胡耀邦同志带领的调查组所写的这个材料,觉得非常好,可以在商业工作问题上,引人深思。"毛主席看后,于5月29日写下批语:  相似文献   

13.
对媒体将自己描绘成"巨贪秘书",王晓方有些不满:他已经用生命为罪行付出代价,难道我还一辈子活在他的阴影下?王晓方,男,45岁,沈阳人,专业作家。他口中说的"他",是指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从1997年至1999年,王晓方给马向东当过两年秘书。  相似文献   

14.
正田家英(1922—1966),从26岁起担任毛泽东主席秘书,在党中央、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8年之久。1954年以后,兼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他一生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参与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和信访工作。他不只把自己的渊博知识、理论修养应用于党政实际工作,他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特别是历史学研究工作。他所做的"一件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涂元季  宝宝 《百年潮》2012,(11):77-78
钱学森对自己有"七不",这里只讲四个"不",这"四不"不容商榷,绝不改变。一是不搞"走后门"的事。社会上到处存在"走后门"现象,一些事情往往要走后门才能办成。钱学森自然不会去"走后门",同时他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他对许多事情,定下一个原则,然后就坚持这个原则,对谁也不开先例。多年来,一些人为违背钱老定下的原则的一些事找到秘书,秘书只能按照钱老定下的原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会忘却很多事情和人物,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却很难忘掉。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是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7.
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作为枪手被急召入京,打出的"炮弹",经毛泽东点评,置恩师胡风于死地,开了新中国政治斗争抛私人信件的先河!他,就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舒芜。2009年,随着他的离世,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刻在历史深处的烙印,让人长久喟叹……无论如何,他始终是"胡风反革命集团"中的一个沉重话题。  相似文献   

18.
霞飞 《文史博览》2005,(11):36-40
人们常常会忘却很多事情和人物,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却很难忘掉。当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时,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十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是已经老了。实际上,在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经进入晚年了。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经过了深刻的自省。  相似文献   

19.
正从1941年起,侵华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作为主要进攻对象。根据地军民敌后抗战进入空前困难的时期,同日伪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敌后军民艰苦斗争中的一个抗日英雄群体。  相似文献   

20.
图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1,(8):72
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等等,哪一次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呢,运动来运动去,问题总也解决不了,最后还要搞"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