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原名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书香门第,幼读诗书,常“忘寝食”。后入清华学堂,“五四”运动时曾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去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清华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归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转入西南联大。他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出版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又精研中国古代文学,旁及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无所不通,而且功力很深。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都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当过系主任,主要讲授《易经》、《诗经》…  相似文献   

2.
童念张 《环球人物》2013,(19):71-73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两所清华有相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梅贻琦在北京清华做了18年校长,又到台湾新竹清华做首任校长,一当就是6年。之后的13位继任者中,一小半都是清华校友。现任校长陈力俊则属于另一半"外来者"。他今年66岁,是知名物理学家,从事电子材料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台湾。当  相似文献   

3.
牟翔 《广东史志》2002,(2):60-61
北京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名的高等学府,而广东籍人士唐国安是这所学府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人之一,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时,他是该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摒弃了科举时代的弊端,使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为其发展为清华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4.
傅苏  王晓璐 《史学集刊》2012,(4):121-123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的力作《中国文学史》(上、下)已经于2009年和2011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龚鹏程先生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对文学史传统写法进行了重大革新,提醒读者注意文学史实和历史诠释的  相似文献   

5.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6.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7.
正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功却无法抹杀,他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也是清华校风学风的奠基者。处世为人:大度豁达新文化运动期间,吴宓曾与罗家伦有过笔墨官  相似文献   

8.
正民国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又在时代夹缝中尽显个性和骨气,名士之风甚烈,而大学校长们更是个性鲜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做人外圆内方,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曾有人评价:"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蒋南翔"。周诒春倡导"造就完全人格",梅贻琦强调"通才教育",蒋南翔要求"又红又专",总之是须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翻开清华百年校史,此三人对清华影响至大至深,而奠定清华之基础,在清华校史上独享"老校长"这一尊称者,唯有徽州人周诒春,一位被誉为"清华种子"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下文简称《清华简(壹)》)于2010年出版发行,在前言中,竹简整理者匠心独运,引述了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王国维应吴宓之邀所做演讲《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地点:中国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九~十三号展厅时间:二○一六年九月十一日起,常设展二○一六年九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落成并向公众开放,同时推出了大型常设展览"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一九二六年创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6月27—28日,"全球华人慈善行动——清华论坛"在清华园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领导、慈善研究专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为慈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慈善家、企业家与基金会,共计200余位嘉宾共襄盛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校长布洛克(Gene D.Block)教授和副校长范芝芬教授,及多位院长和知  相似文献   

14.
正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清华国际华商论坛于2014年9月17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华商家族企业:传承与发展",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和国内知名学府的多位教授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到会并作了精彩演讲,包括《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管理学家》、《清华管理评论》、《中欧商业评论》、《经济观察报》和新华网、大公网等主流媒体人士也到会并与嘉宾进行了热烈互动。  相似文献   

15.
杨起 《文史博览》2006,(1):11-14
扬振声(1890-1956),山东莲莱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心理学。新文学运动著名小说家,最早将《中国现代文学史》搬上大学讲坛。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本文口述者杨起为杨振声之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天津梅曾臣生有五子,长子是清华大学“终身”校长,二子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三子是双博士“海归”,四子是周恩来任命的副局长,五子是燕京大学代校长……梅氏家族人才相继,名流辈出,源自家族文化酿造出的家族精神。梅家的另一位大学校长—梅贻宝梅贻宝是梅贻琦的五弟,生于1900年,1915年与梁实秋、顾毓诱等同期考人清华学校中等科,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他先是受聘于燕京大学,历任注册课主任、教务处主任、讲师、教授、文学院院长,后又曾为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美国爱荷华大学东方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台中东海大学教授等。1997年,梅贻宝逝世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相似文献   

17.
对清华学人,本刊已介绍了三位。本期介绍清华学人之四《不朽的梁启超》讲了他的为人及学识。《略说者清华》一文则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创办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华学校时期,校长由外交部任命。据现有资料看,外交部任命下达后,校长来校就职,并无隆重仪式。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后,南京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国民政府兼任,这比北京政府时期显得更为郑重。同时,与政府高级官员类似,校长就职典礼开始举行隆重仪式,并由政府代表监誓。仪式作为象征性、表演性、由传统文化规定的行为方式,在特定群体和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正  相似文献   

19.
清华学生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因为他在托福考试中考了630分,而清华的学生一般考过600分已经不易。他还自学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他只是一个在清华大学食堂里打工的农民工,被人称为"馒头神"。在他的故事背后,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地理解什么叫做"天道酬勤"。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被破格录取的仅有两人:一个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吴晗,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分为零分,另一个是因写《围城》而蜚声文坛的作家钱钟书,他报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但这两个人皆因超人的天赋和卓越的文学才能,而被著名的清华大学慧眼相中破格录取,成了清华校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人物。2003年国庆节前夕,一个名叫张业超的考生又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这个特殊的考生,在高考时只考了556分,而清华大学的录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