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在当政时间上,是仅次于其前任斯大林和后任勃列日涅夫的最高领导人。当政11 年期间他频繁出访达52次之多,其中3次是访问中国。赫鲁晓夫的3次中国之行宛如中苏关系的三部曲,成为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从友好到分歧再到决裂三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影响了大半个世纪和几十个国家的模式,斯大林模式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斯大林模式发展到后期,已经不能满足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僵化的体制,弊端重重。文章从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评价斯大林模式,以求对斯大林模式得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8,(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南斯拉夫成了紧随苏联之后最早在欧洲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铁托自然也就成了斯大林在东欧国家领导人中最得力、最可靠的盟友。1947年,苏联拉上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一个情报局,其总部就设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斯大林对铁托的器重。然而,仅仅半年之后,即1948  相似文献   

4.
王正泉 《百年潮》2008,(4):75-78
斯大林曾经是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认的旗手。长期以来,不仅斯大林的革命事业,而且斯大林的家庭生活都颇受人们关注,其中包括斯大林的亲生女儿。  相似文献   

5.
反对个人崇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造和建设、对国家的独立和自由,甚至对国家的存在都作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他领导下苏联历史上发生的严重错误和挫折,也甚为世人所痛心疾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的问题所造成的恶果且不待说。2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把党内不同意见分歧变成为“党内斗争”;到30年代初又变成为对“不可调和的敌人”的“你死我活”的斗争;30年代后期更变成为“识别”和消灭  相似文献   

6.
郑异凡 《百年潮》2009,(3):55-60
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其对苏联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关于斯大林怎样走上权力的巅峰,其内幕却鲜为人知.本文试图解开这一谜团.无可替代的新维尔德洛夫  相似文献   

7.
构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是列宁的建国思想;在建立各个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实现苏维埃国际联盟是苏联建国的初始设计。斯大林模式主导的苏联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形成了各个民族无“国家”和联盟无“民族”的民族国家二元冲突结构,而且导致了苏联在反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向沙俄帝国的回归,造成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林民族定义之科学意义的丧失或过时。错误的实践既包括错误理论的指导,也包括对正确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背离。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柏春 《百年潮》2008,(5):44-48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互助的战略关系,两国之间开展了各个层次的交流。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专家学者有机会与苏联的同行甚至苏联领导人交流。不过,与苏联高层领导人特别是同斯大林接触过、探讨学术问题和政治方略的中国专家却不多。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以极沉痛的心情通告全党和苏联全体劳动八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已因重病在三月五日晚上九时五十分逝世。列宁的战友和列宁事业的天才的继承者、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英明的领袖和导师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斯大林的名字对我们的党、对苏联人民、对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是无限亲切的。斯大林同志和列宁一起建立了强大的共产主义者的党,教育了它并锻炼了它;斯大林同志和列宁一起,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鼓舞者和领导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斯大林同志继续了列宁的不朽事业,领导苏联人民获得了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上战中,斯大林同志领导我们国家战胜了法西斯主义,从而让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国际形势。  相似文献   

11.
##正##二战期间,苏联统治者斯大林一直向盟军施压,希望他们开辟欧洲战场,减轻红军压力。罗斯福和丘吉尔出于战术考虑没有答应,而选择先出兵北非和意大利。到了1944年,美英军队决定发动诺曼底登陆战。斯大林虽然仍希望盟军开辟第二条战线,但紧迫性已经不强了。苏联红军把第三帝国军队赶出了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并驾驭着潮水般的T34  相似文献   

12.
立香 《文史天地》2010,(12):74-78
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在两极世界对峙的“冷战”时代,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名字曾经响彻世界。其实,他们而外,还有几位苏联最高领导,因执政时间短暂而为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留苏学生反斯大林游行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 《炎黄春秋》2003,(10):32-35
1927年11月7日,在莫斯科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节10周年游行时,在红场上发生了一桩反斯大林事件:参加游行的中国留学生和一部分苏联群众,经过检阅台时,突然从衣袋里掏出布旗挥舞,呼喊反对斯大林的口号,顿时,全场混乱,不同观点者相互斗殴,大打出手——令站在主席台上检阅的斯大林及联共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感到十分震惊!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以及军队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非常不能容忍别人比他更高明,即使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得不时刻小心翼翼,生怕因一时不慎惹恼了他而招致灾难。曾多次向斯大林直接进言的朱可夫(1896—1974,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1943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曾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元帅,就因此经常碰钉子。  相似文献   

15.
肖瑜 《世界历史》2012,(3):21-28,158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均认为反犹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本文并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列宁和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解决苏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反犹主义问题曾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苏联政府在犹太民族政策上强调的是谴责反犹主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于同年9月3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上任二十多天后,赫鲁晓夫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他本人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决心改变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以大党大国自居的态度,决定趁新中国成立4周年大庆之机,亲自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除去参加国庆活动外,双方领导人还进行了多次广泛的会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由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发动的非斯大林化,是使苏联社会主义摆脱斯大林模式若干弊端的突破性尝试。它在很大部分苏联人民中间有其深厚的社会动力,同时也与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斗争和赫鲁晓夫个人的政治经历及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它对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较健康生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同赫鲁晓夫的缺陷和失误相连,它也造成了在东欧极为严重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并因此决定性地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展开。非斯大林化后果的多重性从根本上说来自斯大林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来自对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的苏联历史进行功过分辨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雅尔塔协定的正式称谓是《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它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于1945年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一个小城雅尔塔签订的。当时的中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被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于年底访问了苏联。在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会晤时,谈到了解放台湾问题。斯大林非常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之举,决定给中国1.5亿美元的贷款,用以装备人民海军;并提供200架战机及人员训练,准备大举进攻台湾。此时,退缩台湾又失去美国支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1998,(2)
谢尔盖·云夫(即毛岸英)和伊万诺沃国际儿童保育院的许多同龄人一样,幻想着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军事训练后,到二战前线去打击法西斯。他多次向苏联领导人包括斯大林提出请求,但均未得到答复。有一天,主管保育院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来院看望他们,谢尔盖抓住了这个机会,执意求他帮助自己进入军事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